1
公元1170年夏六月,南宋孝宗乾道六年。
金國國都中都(今北京,史稱燕山)的宮殿裡。
金世宗完顔雍(注一)高坐龍椅,堂下站滿朝臣。正中立着一個南宋來的國信使,四十多歲年紀,身穿紫衫錦袍,系一條橙色橫裥。但見他相貌堂堂,不怒自威。
“啟禀陛下,我朝所送薄禮均在宮殿外,以表示願與貴國永結盟好。這是我朝天子親寫的國書,請陛下過目。”國信使(注二)說話不卑不亢。
“朕也有此意。範大夫一路辛苦。”金世宗讓人傳上國書,邊看邊點頭。
“陛下,我朝黎民百姓還有一事相托,就是貴國歸還我朝先帝的陵寝之地,讓我們好盡忠。這是我寫的奏書。”說到這裡,國信使從懷裡掏出一份金黃色的帛書。
範成大塑像(網絡圖)
範成大寫此書,并非心血來潮。這得從他的身世談起。
範成大是吳郡(今江蘇蘇州市)人,自小聰慧無比。公元1154年,28歲的他考中進士,任戶曹(相當于地方的科級幹部),開始仕途之路。年輕時,他醉心詩歌,從江西派入手,繼承了白居易、王建等詩人新樂府的現實主義精神,自成一家。30多歲時,範成大與楊萬裡、陸遊、尤袤合稱南宋“中興四大詩人”。其詩風格平易淺顯、清新妩媚,以反映南方農村社會生活内容的作品成就最高。
一個上進的人,不會永遠沉醉在自己的精神世界裡。範成大也是這樣。眼見南宋朝廷偏安一隅,失去恢複中原的決心,他一度痛心不已。宋孝宗登基後,銳意進取,一度出現中興局面,範成大便時時想着為國效力。
宋孝宗的最大心願,就是希望金朝歸還祖宗的陵寝。原來,公元1127年,金國滅亡北宋,将宋徽宗、宋欽宗俘虜北去,兩人均死在漠北。宋高宗趙構南下建立宋朝,史稱南宋。
宋徽宗、宋欽宗及數萬百姓被金國押送北上(網絡圖)
公元1170年農曆闫五月,宋孝宗拟派國信使出使金國,索取先朝陵寝。右丞相虞允文推薦大臣李焘、範成大二人同行。可是,李焘和當時大多數大臣一樣,怕金人怕得像老虎,哪敢去送死?一貫正直的範成大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慷慨請行。後來,詩人羅大經聞聽此事,作詩表達對這位同行的欽佩:“萬裡孤臣緻命秋,此身何止一漚浮。提攜漢節同生死,休問羚羊解乳不。”
詩人範成大北行,其實有兩個原因。一是心中挂念北方的遺民。他詩中的南方田園清靜而恬适,北方金國統治下的漢人生活得如何呢?這是他一直掂念的問題。第二,他希望親自考察金國的地理、民俗、文物等情況,整理成冊,為後人統一中原作參考。
3
帶着壓抑、悲怆而又激動的心情,資政殿大學兼國信使範成大上路了。
北遊每一天都讓他傷感、心碎。在河南地區的東京汴梁城(今河南開封,北宋的國都),昔日繁華的都市,如今長滿荒草;人潮如織的大相國寺,如今殘垣破壁,布滿蛛網;百姓見面,第一句問的就是宋朝軍隊還會回來嗎……心痛之餘,範成大寫成著名的《州橋》:“州橋南北是天街,父老年年等駕回。忍淚失聲詢使者,幾時真有六軍來?”
在河北地區,由于淪陷很久,當地的百姓大多胡化,有的秃頂辮子很長,有的穿着胡人衣服。看到範成大後,年輕人哭着喊着“華夏人來了,華夏人來了”,而老頭老太婆們則跪在地上,含淚問南宋軍隊何時光複中原……
金朝統治下的百姓(網絡圖)
“我一定要把這些見聞寫下來!”範成大對自己說,“不隻是交給朝廷,更重要是為了百姓。”
原來,宋與遼、金朝南北對峙,時而戰争時而和約。和平時期,雙方各設國信使,以溝通政府的關系。于是兩國沿途設“四方館使”、“省司”,并提供食宿。每每朝中有大事,如新皇帝即位、上尊号、生辰等,雙方派遣使臣進行祝賀。國信使通常帶有朝廷的禮物。僅宋、遼1005年至1122年一個多世紀,雙方派遣使臣1600多人,宋朝占了一半。
按規定,宋朝使臣出使他國,都要寫“日記”,記錄沿途,尤其是對方國土内所見、所聞情況,包括山川、河流、道路、橋梁、驿站、物産、居民、城池等等。其中大部分為地理内容。這些“日記”都要上交朝廷。
當時國信史們寫的著名北遊“日記”,有路振《乘紹錄》、富弼《富鄭公行程錄》、張舜民《使北記》、樓鑰《北行日錄》、周輝《北轅錄》、金嵘《使燕錄》、宋敏求《入蕃錄》等。這些“日記”,對元、明兩代遊記文章的大盛,可謂開了先河。(注三)
4
公元1170年農曆九月,範成大曆盡艱辛,回到臨安。同時帶回的,除了一堆北行“日記”書稿外,還有金世宗的敕命——雖然不歸還前朝皇帝的陵寝,但同意歸還宋欽宗的梓宮(注四)。從當時的外交政策上看,也算不辱使命。
範成大沒有急着上交作業,而是讓人先把這堆“日記”錄了一個副本,然後花兩個月時間,含淚完成一部對後世影響甚大的“北遊記”——《攬辔錄》。
《攬辔錄》一書,詳細記載了從宋、金分界線的泗州,到金國統治中心中都的全部行程及沿途所見,包括經過的府、縣、鎮、山、河的名稱、距離,以及河南境内大量的旅遊文化資源,如雷萬春墓、雙王廟、伊尹墓、扁鵲墓和開封、安陽城市面貌以及風土人情。這些記錄對于了解當時的社會風俗具有極高的曆史價值,,也可以作為當地旅遊資源開發的佐證。比如,“盧溝,去燕山三十五裡,虜以活雁饷客,積數十隻,至此,放之河中。虜法五百裡内禁采捕故也。”記錄了當時野雁很多,當局采取了保護野雁的政策。這是古代野生動物保護的最早記錄之一,盧溝景區開發也曾用過。
《攬辔錄》中提到的伊尹墓,位于河南省商丘市虞城縣縣城西南22公裡魏堌堆村北,始建于3500多年前,安葬着商代宰相伊尹(網絡圖)
而書中記載金國中都宮殿布局的部分,堪稱古代建設學的代表作品之一。因此,該書對于後世研究金國曆史地理、典章文物、建築藝術等大有裨益。
與其它地理學著作不同的是,《攬辔錄》不但文采斐然,而且作者把真情實感融入文字當中。用現代人的說法就是,此書既是科普讀物,也是文學精品。比如,寫東京汴梁城的殘破,“凡東京一門一樓,皆羅列其舊名與虜改之新名,而新宋門内,彌望悉荒墟”;大相國寺裡,“傾檐缺吻,無複舊觀”……一讀就會觸景生情,仿佛回到當時。而寫河北地區的百姓,“男子髡頂,村落間多不複巾,蓬辮如鬼,而父老遺黎往往垂涕嗟啧,指使人雲:‘此中華佛國人也。’老妪跪拜者尤多……”凡有心之人,讀到這裡,莫不黯然神傷。
從這方面講,作為旅行家,範成大比明朝的徐霞客差遠了;但作為士大夫和詩人,其精神世界遠比徐霞客這樣的“專業旅行家”更豐富。這也是後世很多人稱範成大為“愛國詩人”的原因之一。
5
《攬辔錄》的問世,并沒為範成大的仕途帶來多大改變。從金國歸來沒多久,剛正不阿的他反對奸臣外戚張說,得罪宋孝宗。範成大自動請辭,回鄉歸裡,為朝野稱道。公元1172年到1182年,受朝廷委派,他繼續為官,輾轉桂林、成都、明州、建康等地。
這期間,範成大沒有忘記撰寫地理學著作。《骖鸾錄》記錄了他于公元1172年從蘇州出發,經浙江、江西等到廣西的沿途見聞,《吳船錄》則記錄他公元1177年沿長江水路回到蘇州的情形。這兩部書都成為後世研究當地地理民俗的名著。
盡管《攬辔錄》一書在當時的影響力并不大,但讀過此書的人,都會對範成大心生敬佩。同時代的愛國詩人陸遊看了《攬辔錄》,作詩感歎:“公卿有黨排宗澤,帷幄無人用嶽飛。遺老不應知此恨,亦逢漢節解沾夜。” 明代學者盧襄則稱:“(此書)事核詞雅,實具史法。讀之若履其地,觏其人,有不知曠數世、隔千裡者。”
遺憾的是,經過800多年的風雨,宋朝國信史們所寫的“北遊記”大多都散佚,《攬辔錄》目前也隻留下來3000多字。20世紀80年代,現代學者孔凡禮(注五)點校整理此書,并将其收入《範成大筆記六種》(另五種為《骖鸾錄》、《桂海虞衡志》、《吳船錄》、《梅譜》、《菊譜》)之中。十多年後,中華書局将該書列為“唐宋史料筆記”叢刊,于2002年初版。現代學者研究宋金曆史、地理,多參照此書;而書中所記,也被許多北方景點刻在石頭上,永傳後世。
《攬辔錄》的命運,再次向世人證明了那個颠撲不破的真理:“是金子總會發光的。”
《攬辔錄》封面及内頁(孔夫子舊書網)
注釋:
注一:金世宗完顔雍,完顔阿骨打之孫,金朝第五位皇帝,1161年―1189年在位,對金朝中期占有相當的重要地位。他勵精圖治,使農民過上相對富裕的日子,天下小康,為其孫金章宗明昌之治的鼎盛時期定下了基礎。金世宗被後世稱為“小堯舜”。
注二:國信史,官名,又稱泛使。宋朝與遼、宋、金間進行交流時,國家派出的使臣。由于代表國家,所以國信使的言行都要非常講究。宋朝科學家沈括、宋敏求等都當過國信使。南宋與金朝的戰争屢敗,所以根據盟約,南宋作金朝的子侄之國,國信史朝見也要行拜見大禮。
注三:北遊“日記”,大宋一朝,周邊的國家主要遼、金、西夏、蒙古等國。每個國信史出使這些國家都要寫信使“日記”。據統計,南宋朝廷有1000多部“日記”。目前所存僅20多部,而《攬辔錄》也隻存3000多字。
注四:梓宮,皇帝﹑皇後或重臣的棺材。北宋最後一個皇帝欽宗被俘到北國後,被鑫帝海陵王完顔亮派人殺死在燕京,因範成大的争取,其梓宮直到金世宗時才送回臨安。
注五:孔凡禮(1923-2010年8月20日),安徽太湖縣人,專門研究蘇轼的專家。先後點校了《蘇轼詩集》(中華書局出版)、《蘇轼文集》 (中華書局出版)等書。研究範成大的作品,隻是他的“兼職”工作。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