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了正月二月二龍擡頭是大家最熟悉的傳統風俗,但在這之前還有更重要的節日要重視,農曆二月初為“太陽誕辰”之日,俗稱太陽生日,古代把這一天叫中和節。
說實話,中國的太陽神實在太多,作為神話來說,還是越古老越正宗,羲和大家都比較熟悉了,十個太陽的母親,而《山海經》中還記載着一位太陽神卻比較神秘,就是太陽的母親都歸他管?
中和節産生于唐代,這是唐德宗采納了大臣李泌的建議而欽定的。因為上古時期,有帝王在春分于東郊祭日的習俗,所以唐德宗這樣做也是為了祭祀生養萬物的太陽神。
還有就是鼓勵農桑,祈盼豐收,所以皇帝在這一天舉行禦耕儀式,象征性地賜給鄉人百谷,在民間,中和節之日日出時,家家戶戶都要在院中設香案,供上太陽糕三至五碗,遙向東方日出處燃香膜拜,用太陽糕來祭太陽神。
宋代時,中和節又增添了祈子、祭孔等習俗。中和節這一天,都城中的仕女,還要相約而行,到郊外探春、掃墓、祭奠祖先。親朋好友聚在一起暢飲中和酒,互相贈送刀尺,以示勸耕。
《夢粱錄》記載:“(中和節)民間尚以青囊成百谷,瓜裡子種,互相遺送,為獻生子。禁中宮女,以百草鬥戲、百官進農書,以示務本。上丁日,國學行釋奠禮,”祭文宣王(孔子)。
中和節這天,人們都要到太陽宮來買太陽糕祭祀太陽星君,祭罷再将太陽糕分給孩子們吃。太陽糕既是祀日的供品,又是應節食品,太陽糕寓意“太陽高”,人們祈禱太陽真君日日高升,普照大地,溫暖人間,養育萬物。
而要真正說起中國的太陽神,絕對不止一位,而正月初一這天主要指兩位羲和與句芒,這兩位在中國神話的聖典《山海經》中都有記載。
《山海經》:“東海之外,甘泉之間,有羲和之國。有女子名羲和。為帝俊之妻,是生十日,常浴日于甘洲。”這是關于羲和“太陽之母”的傳說之一。
《楚辭•離騷》中又說,羲和是太陽的趕車夫,他掌握着時間的節奏,每天由東向西,驅使着太陽前進。因為有着這樣不同尋常的本領,所以在上古時代,羲和又成了制定時曆的人。
考古顯示羲和部落遺址位于東海之濱的山東省日照市,湯谷太陽文化源旅遊風景區内的天台山上。羽麒麟專門有文章詳述過,有興趣最後有鍊接可以了解了解。
山東日照太陽節
《山海經》《尚書》和《史記》等古籍都有記載,羲和族人在湯谷祭太陽,在天台山觀天象。羲和後裔大井。太昊、少昊、伯益等人都曾在山下堯王城遺址一帶建立過強大的東夷古國。
而句芒更主要的神職是春神文獻中多有記載,但是就是太陽的母親都歸他管!
句芒也稱為句龍是遠古大神少昊的後代,名重,又是中國人文始祖伏羲臣,為木神、春神,主管樹木的發芽生長。
大家都知道太陽每天早上從扶桑上升起,神樹扶桑就歸句芒管,所以太陽升起的那片地方也歸句芒管。
句芒在古代非常非常重要,每年春祭都有份。他的本來面目是鳥身人面,乘兩龍, 我們可以在祭祀儀式和年畫中見到他:他變成了春天騎牛的牧童,頭有雙髻,手執柳鞭,亦稱芒童。
《呂氏春秋•孟春》 :“其帝太白臯,其神句茫。”高誘注:“太白臯,伏羲氏,以木德王天下之号,死祀于東方,為木德之帝。句芒,少白臯氏之裔子曰重,佐木德之帝,死為木官之神。”
句芒手裡拿了一個圓規,和東方天地伏羲共同管理着春天。 是人的臉,鳥的身子,臉是方墩墩的,穿一件白顔色衣裳,駕了兩條龍。
“句芒”的“句”字,像一個剛剛萌芽出土的小嫩芽,頭是勾着的,而“芒”字則是那些毛茸茸的毛刺,正是生育和生長之象。
《山海經》 說:“東方句芒,鳥身人面,乘兩龍。”
其所以抱日,日出于東,正是與主司東方的“東方句芒”相吻合的。句芒神又稱勾芒、木正、木帝,是中國神話傳說中的管理農事之神。
對句芒神的祭祀,遠在周朝時就有,那時設有東堂,年年舉行迎春儀式,這種風俗一直延續到清末民初。
河北伏羲台
此外,也有春神為伏羲、句芒合二而一說。民間流傳,伏羲做了東方的天帝,他的臣子句芒,便做了他的屬神。他們兩人共同管理着東方青土樹木的原野一萬二千裡,共同成為春天的神明。
總之人們供奉日神是為了感謝太陽給人們帶來光明和溫暖,使人們獲得賴以為生的百谷,使人們得以生存,反映了人們祈求豐收的夙願。
上古最正統的大神天帝卻神秘地消失了?幸好山東人沒忘了他
煎餅竟然是神的祭品,山東人卷大蔥的時候會不會更香了
神話中被黑得最慘的3位超級大神,不知為何都是山東的?
關注羽麒麟持續分享中國傳統文化神話風俗,争取不錯過一個吉祥神,一個好日子!
山東威海成山頭太陽神雕像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