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赫茲,包括兩個部分:太,是個數量單位,就是1,000,000,000,000,12個零,也就是我們買硬盤時常聽說的T,1000G。赫茲,是國際單位制中頻率的單位,指每秒的周期性變動重複次數,來源于一個德國科學家的名字。
海因裡希·魯道夫·赫茲
廣義的電磁波應該是從電離輻射(如γ射線、x射線)到可見光段(包括兩邊的紫外和紅外)到微波到長波。太赫茲(THz)就是指頻率在0.1~10 THz範圍内的電磁波,對應波長在毫米和微米之間,也就是介于紅外和微波之間。紅外線可以用來成熱成像、遙控、理療,很熟悉吧。微波更不用說了,熱菜、雷達、遙感、通訊,也很熟吧。太赫茲就是介于這兩個成熟的技術中間,早期研究光學的叫遠紅外,而研究電子學的則叫它超微波等。長久以來,科學家界對這個波段的研究和應用都有局限,因此,太赫茲波段就被叫做太赫茲間隙。
二、太赫茲有啥用?
根據電磁波的基礎知識,波長越長,頻率越低,單位傳輸能量越低,整體體現出波動性,容易繞過障礙物,衰減較小。而波長越短,頻率越高,單位傳輸能量越高,整體會體現出粒子性,容易穿透障礙物。
既然太赫茲介于紅外和微波之間,太赫茲的作用也就是介于紅外和微波之間。首先太赫茲的頻率比微波高,波長比微波短,因此太赫茲空間分辨率要比微波高;由于它的頻率比紅外低,脈沖很短,所以又比紅外線具有很高的時間分辨率。可以說,太赫茲可以說是比上不足比下不足,但也可以理解為比下足比上也足。
另外,在大自然中許多生物大分子的振動和旋轉頻率都是在太赫茲頻段, 從物理知識可以很容易理解,這會與太赫茲波段産生共振等物理現象(卿還記得微波爐裡的肉嗎?),利用這種自然的巧合,可以為生物信息檢測提供了一種高效的技術手段。
太赫茲頻段對衣服、木材、紙張等介質材料有着良好的穿透能力,同時單位能量要比紫外、x射線等低很多,不會對探測體造成損壞,從而可以實現無損檢測或人體安檢,來發現人體組織裡的病竈或衣物裡面所攜帶的隐秘的物品(卿還記得醫院裡的CT機和車站機場裡的安檢X儀嗎?)。
太赫茲脈沖的典型脈寬在皮秒量級(10的負12次方秒), 可以得到高信噪比的太赫茲時域譜,從而可以實現對各種材料進行光譜分析(卿是否聽說過拉曼光譜儀?)。 太赫茲頻段的帶寬很寬, 從0.1-10 THz可為超高速通信提供豐富的頻譜資源(卿是否想到了6G通訊?)。
所以說,太赫茲可以應用在通信、雷達、成像、檢測等傳統的紅外和微波領域,同時更勝一籌,可以做高速通信、穿牆雷達、電子對抗、電磁武器、生物醫學成像、無損檢測、快速檢測等更高層次的應用。應該說,太赫茲研究是在填補了一個間隙。
三、為啥太赫茲研究是個新領域呢?前面說到,太赫茲波段在傳統研究上是個間隙,研究光學的發現它比紅外更外,研究微波的發現它比微波更微。既然是波,那就要涉及源、傳輸和檢測,即便大家知道在紅外和微波之間還存在的一個波段,但由于器件制備等技術因素,對太赫茲的研究,始終是個空白。
直到20世紀80 年代,随着信息技術和新材料制備技術的發展,寬帶穩定脈沖太赫茲源才開始逐漸普及,從而使對太赫茲技術的研究開展興起。2004 年,麻省理工評出了“改變未來世界的十大技術”,太赫茲技術是其中之一。2005 年,日本政府列出了“國家支柱十大重點戰略技術”,太赫茲技術名列榜首。在2005年的香山會議中,我國科學家們開始研讨如何在中國發展太赫茲科學技術,這是中國太赫茲研究戰略的啟動的重要标志。
四、我國太赫茲技術發展的如何?這是大家都很關心的問題,應該說,太赫茲技術是我國跟蹤國際前沿比較早的技術,而且是有希望進行彎道超車趕超國外的技術。
當然了,和其它科學技術一樣,最初太赫茲技術又被老外卡了一回脖子。無論是太赫茲信号源,還是太赫茲探測器、接收器、濾波器、隔離器,都要從國外進口。2014年5月,中國電科集團第38所一舉打破了歐美等發達國家的技術壟斷,成功推出中國首台太赫茲安檢儀。2016年12月,依托中國電科38所成立博微太赫茲公司,專門研發太赫茲技術和推廣應用。2018年4月22日,首款獨立研發的國産太赫茲成像芯片正式發布,徹底打破國外壟斷。果不其然,博微太赫茲公司被列入美國禁運名單。
目前,國産的太赫茲安檢安防一體機已在上海地鐵2号線、合肥地鐵、中科大附屬第一醫院等場所正式使用。這種安檢儀利用太赫茲檢測技術,利用人體發出的太赫茲波,進行無源檢測,從而避免了傳統的X儀的輻射問題。乘客接受安檢,隻需正常步行通過一個安檢通道,即可完成測溫和違禁品檢查工作,快速,無輻射,無接觸,無幹擾。
上海地鐵太赫茲安檢儀
另外,我國還在氣象觀測、6G通訊等領域,都開展了太赫茲的系列研究,并且已取得豐碩成果。可以預見,正如我國科學家所預測的那樣,在太赫茲研究領域,我國是完全有希望實現彎道超車,實現技術領先的。
歡迎關注:科普新視界!,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