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古人的冬夏是怎麼過的

古人的冬夏是怎麼過的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8-11 08:52:52

廬山閑人

春讀書秋讀書春秋讀書讀《春秋》,有幅名畫叫《秉燈夜燭》,那位身長九尺,面若重棗,唇若凃脂,丹鳳眼、卧蠶眉、五绺長髯的關公挑燈夜讀的正是這部史學名著是也。

古人的冬夏是怎麼過的(史官為啥記了春秋卻不寫冬夏)1

圖1 春秋

史學是對人類曆史和經驗的記錄與總結。西周太史令發明了編年史體用來記載國家大事,即按年、季節、月、日的順序排比史事。随後的春秋時代各諸侯國都有史官,史官編撰的編年體史書稱為《某春秋》,如《周春秋》、《晉春秋》、《齊春秋》、《魯春秋》等。遺憾的是,除了《魯春秋》之外,那些寶貴的文獻都失傳了。《魯春秋》之所以得到保留,要歸功于山東曲阜人孔子。孔子按照自己的曆史觀,以魯國史官編著的《魯春秋》為基本素材,并在内容上加以擴展,引進了其他諸侯國史資料,編撰成了以魯國為主兼備其他諸侯國在内的大史書《春秋》,作為給三千弟子們傳授知識的教科書。

因為有了孔子的手迹,所以這本魯國的《春秋》後世就流傳下來了,且成了四書五經之一。《春秋》是我國現存最早的編年體史書,記錄了從魯隐公元年(前722年)到魯襄公十四年(前481年)共242年間的魯國大事,與周平王元年東遷(前770年,東周開始)到周敬王四十四年五霸結束(前476年,戰國前夜)共295年的曆史大體相當。後人所講的春秋就是指進入戰國之前的東周那段曆史。

古人的冬夏是怎麼過的(史官為啥記了春秋卻不寫冬夏)2

圖2 春夏秋冬四季變化

一、先秦時代果真沒有春夏秋冬四季之說?

一種廣為流傳的說法是:那時的人隻知春秋兩季,不知一年有四季。理由是在古書上找不到夏天和冬天的事情。其實有兩個誤區所緻:其一是,後人低估了先民的睿智。那時候天象觀測不但發現了天上的大部分星體并記載下來,而且還發明了二進制的《周易》八卦,曆法已經把一年确定為365.25日,如何能對一年僅有的四季氣候變化渾然無覺或懵懵懂懂;其二是,閱讀量不夠。敢問哪個飽學之士能把天下之書讀窮盡?在《春秋》找不到冬夏的痕迹,并不等于在同時代其它書籍中也找不到冬夏的蹤影。

盡管古書汗牛充棟,經過披沙揀金,還是能找到記載“四季之說”的先秦典籍作品。譬如,1)《尚書》中的“四時成歲”;2)《墨子·天志中》中的“制為四時春秋冬夏,以紀綱之”;3)《管子·幼官篇》中的“修春秋冬夏之常祭”;4)《禮記·孔子閑居》中的“天有四時,春秋冬夏”。可見,“四季之說”早就有之,甚至還“早而有之”,隻不過排列順序與當今不同罷了。當今時代是“春夏秋冬”,先秦時代是“春秋冬夏”。

二、一年有四季,史官為何記了《春秋》卻忘了《冬夏》

對于四季變換,今人以時間遞進順序排列,而古人則按緩急輕重順序排列。原因很簡單,農耕時代的上古時代,人們的活動都很單純,根據氣候辦事,日出而起,日落而息,酷夏避暑,嚴寒窩冬,基本大事都發生在春秋兩季。民以食為天,一年之計不但在于“春”,而且也在于“秋”,“春”天耕耘,“秋”天收獲。所以,就重要性、緊迫性而言,“春秋”無疑遠遠地領先于“冬夏”。

古人的冬夏是怎麼過的(史官為啥記了春秋卻不寫冬夏)3

圖3 桃花盛開的春天

春天,萬物複蘇,春播季節。一年之計在于春,民以食為天,人要活着就得吃飯,吃飽喝足了方能從事各項工作。“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才能把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春天一到,天子諸侯王祭祀農神,祈求保佑本國今歲五谷豐登。皇帝老兒身先士卒,做個表率,親自扶犁耕田,在農田裡來回犁田三次,而王公犁田五次,九卿官員犁田九次。尋常百姓亦不負春光,阡陌縱橫間,忙忙碌碌,辛勤勞作,播下希望之種。處處皆為春耕畫卷圖。

古人的冬夏是怎麼過的(史官為啥記了春秋卻不寫冬夏)4

圖4 樹木蔥茏的夏天

夏天,光照充足,氣溫一路攀高,雨水增多,益于莊稼成長。“田家少閑月,五月人倍忙”。遺憾之處,赤日炎炎似火燒,風不吹,樹不搖,四野山川寂靜呆滞,唯有烘烘熱浪迎面撲來,田間耕夫、坊間工匠、官府宮殿的大臣吏員,終日皆是一身黏糊糊的汗水,動辄氣喘如牛,悶得一顆心在胸囗突突亂跳,總想找個陰涼之處去避暑。

秋天,天高氣爽,收獲季節。秋風吹動谷連天,麥浪金波萬裡綿。赢穗壓彎三尺杆,黃豆布滿埂棋間。淩晨開鐮忙秋收,顆粒歸倉糧囤圓。鄉野耕夫勤苦作,奔波相告賀豐年。金秋,除了秋收之外,最大的事情莫過于“沙場秋點兵”了。各個諸侯國糧草充沛、戰馬膘肥體壯,士卒集結待命,正是打仗的黃金時間。

古人的冬夏是怎麼過的(史官為啥記了春秋卻不寫冬夏)5

圖5 層林盡染的秋天

冬天,天氣轉冷。人們吃過暖羹之後,便進入了窩冬期。冬至之後,北國風光,千裡冰封,萬裡雪飄。望群山之間,惟餘莽莽,大河上下,頓失滔滔。時當臘月,天寒地凍,滴水成冰。凜冽的寒風從遙遠的西伯利亞呼嘯而來,任你衣裹三重,也是寒徹入骨。可謂是“頭九二九關門厮守,三九四九凍破碴口”。農夫歇田,商旅歇腳,百工減勞。大事都要等到來年春回大地再辦理。邦國政務,立冬節氣後也是多謀而少動,諸侯國出使的車馬大肆冷落,用兵更是嘎然停止。

綜上所述,春天各諸侯國在國内進行播種、祭祀、朝會等系列活動等,外交上對周王室進行述職性的朝聘進貢、與其他諸侯國間的選邊會盟。秋天是收割和戰争的季節。待至秋天,各個諸侯國都有了充足的糧草,就着手春秋無義戰,争城池搶财貨掠六畜擄女人。為了有效的防護,将士們都要頂盔掼甲,夏天穿太熱,冬天穿冰涼,所以秋天是最合适不過了。在春秋兩季裡,史官也分外忙碌,筆秃千管,墨磨萬錠:春時記載祭祀邦交大事,秋時記載戰争事件。春秋300年左右的時間裡,一共爆發了395場戰争。平均下來,每年要打1.32次仗,一年一次春播,一年一次秋收,一年卻有1.32次戰争,史官此時他不忙,誰忙?史官他不記載這個,他還記載啥啊?相比之下,冬夏無大事,而春秋皆大事。因此對于史官記載了《春秋》卻忘了冬夏的取材程式,也就不難理解了。

古人的冬夏是怎麼過的(史官為啥記了春秋卻不寫冬夏)6

圖6 銀裝素裹的冬天

三、題外花絮

進入戰國後,秦昭王赢稷時代的秦軍統帥武安君白起打破了冬夏不作戰的上古傳統,指揮着秦軍不分季節的進行戰争。其中最著名的是那場河内冬戰,秦國大軍飓風般卷來,河内諸城岌岌可危。得知斥候飛馬報告後,老年魏襄王簌簌抖成了一團:“這這這,豈有此理,如何,便便便冬日與人開戰?”沒等反應過來,便被白起狂飙拔魏國六十三座城池,占地四百餘裡。

從白起冬戰以後,諸侯國之間的戰争再也不受季節限制了,伺機而動,戰機稍縱即逝,豈能苦等時令!除了冬日鏖戰之外,夏日裡金戈鐵馬兵戎相見的事也屢見不鮮。但,夏季出兵酷熱問題難以解決,将士們頂盔戴甲,勢必汗流浃背燥熱難熬,總想卸除盔甲吹個風降個溫。然而,弄不好就如明代悍将常遇春得個卸甲風一命嗚呼!再像三國時魏将夏候淵定軍山下卸下盔甲圖涼爽,被老黃忠一刀劈死;更有甚者,就像漢昭烈皇帝劉備在夷陵深山密林裡安營紮寨避暑,被陸遜小兒火燒連營八百裡。

作者簡介:甘孝賢,男,甘肅省永登縣人,筆名廬山閑人。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