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必耕耘女必蠶,古人尚爾我何貪。”桑蠶文化在我國有着悠久的曆史,宋代詩人宋沆在《養蠶》中娓娓道出。而捧着紙箱,課間時聚在一起,觀察小小蠶蟲的一舉一動,更是許多漳州人的兒時回憶。
日前,有媒體報道,大城市孩子養蠶的“傳統”正逐漸消失, 因為大城市桑葉“一葉難尋”。記者走訪了解到,如今,養蠶依然是漳州孩子們的傳統,而桑葉,同樣是孩子們養蠶的困擾。
孩子愛養蠶 桑葉卻難找
從3月開始,市區小學周邊的文具店便開始賣蠶蟲了。“賣得很好,從一年級到六年級都有學生來買,有的是上自然科學課老師要求養蠶,有的是自己覺得好玩,男孩子女孩子都買,男孩子更多一些。”市區新橋小學附近一家文具店老闆介紹,蠶的價格視庫存量而定,一般價格在10條1元至5元間。記者問有沒有賣桑葉,該老闆說,桑葉都是買蠶時配送一些,沒有專門賣。他指着小學邊上的一棵桑樹說,“市區桑樹不容易找。看,對面那棵桑樹底下的葉子都被摘光了。”
今年上小學四年級的小林從上個月開始養蠶,她不但每天精心觀察蠶蟲的變化,還寫了養蠶日記。她在日記中寫道:“通過每天的觀察,我發現蠶寶寶是靠身體呼吸的。它小時候食量很小,可是随着年齡增長,每天的食量都在增大……”第一回養蠶,因為桑葉吃完了,小林和父母都沒有采摘到桑葉,蠶寶寶餓死了。“當時我還發信息到朋友圈,問大夥哪裡有得采桑葉,有的地方太遠要上班沒法去摘,後來蠶死了小孩很傷心,還很自責,說是自己沒照顧好小生命。”小林的父親林先生說,孩子通過養蠶,培養了責任心,第一批蠶死後,他又給孩子買了10隻,而這次,他提前在淘寶上買了桑葉,“一斤8塊左右,找賣家近一點的隔天就到了,省事,不用再為桑葉發愁了。”
為何桑樹少 上哪找桑葉
記者采訪中發現,大多數養蠶的小學生能養到蠶蟲吐絲結繭後化蛾的階段,而“半途而廢”的,很大一部分是因為沒有桑葉,導緻蠶蟲無法存活。
“漳州市區桑樹很少,芗城區大同路、江濱公園等地有零星分布。”漳州市林業局高級工程師林國洪認為,如今在城市桑樹少見主要有幾個原因:首先,市區公共綠地規劃中很少設計種植桑樹,可能是擔心小孩爬樹摘桑果、桑葉影響人身安全;其次,受風俗觀念影響,一些地方傳統習俗認為桑與喪諧音,不喜歡在房前屋後種桑樹,導緻市區住宅區綠化也極少用到桑樹。最後,市區少量桑樹生長和管理易受破壞,有時桑葉幾乎被采光,影響景觀效果。“有時老師布置學生養蠶觀察,因時間節點集中,導緻個别桑樹桑葉很快被釆光。”
林國洪介紹,現在一些郊區桑樹種植不少,主要在個人農場,如長泰等地有規模種植桑樹,以産果為主,品種與原鄉土桑樹不同。而除了桑葉,蠶也會進食其他食物,“養蠶的桑葉替代品有構樹、柘樹、榆樹的嫩葉或莴苣等。但蠶喜歡吃桑葉,吃其他樹葉能成活,但不吐絲或少吐絲。”
養蠶益處多多 其他動物也好
養蠶不但受到孩子們的歡迎,老師和專家也認為,這是一件有意義、值得孩子去做的事情。林國洪說,養蠶不但是許多人兒時的深刻記憶,也是留住鄉愁鄉情的特别方式。對于小學生來說,養蠶主要在于培養觀察昆蟲的成長過程,觀察蠶從幼蟲→蛹→成蟲→卵的變化,讓孩子感受生命的變化,也了解我國傳統的曆史文化。
閩南師範大學生物科學與技術學院副教授曹芳認為,現在小學生普遍缺乏實踐,較少接觸動植物。而養蠶可以提供給孩子一個觀察動物,觀察自然界的機會,也潛移默化地培養了孩子愛惜生命的意識,是一件很有益的事。
曹老師建議,小學生也可以養一些其他動物,比如蝸牛、金魚等,都是不錯的選擇。因為這些動物占據空間小,比較好養活,傳染疾病概率低,而且飼料比較常見,也容易買到。
來源:閩南日報 周楊甯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
2023-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