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修泰山?來源:泰安日報-中華泰山網□鹿鋒,我來為大家講解一下關于秦始皇修泰山?跟着小編一起來看一看吧!
來源:泰安日報-中華泰山網
□鹿鋒
(七)
伯益承繼嬴姓,秦人源于伯益,伯益部族生活于東方。然而,伯益部族就是土生土長的山東人嗎?從伯益善于調訓鳥獸,到後來的嬴姓後人善于駕馭,再到秦國的始封君非子精于養馬,嬴族人生産生活特長顯著,不同于海岱地區的其他東夷部族。這又是為什麼?
東夷主要指居住于泰山以東的上古海岱居民。在現存商代甲骨文中,“夷”字初寫作“屍”,是對古夷人踞坐跪坐習俗的摹寫。直到西周春秋之際,“夷”字方才形成。
東夷族大緻形成于大汶口文化中晚期,即公元前3500年至公元前2600年的時段。這一時期大緻對應于傳說中的五帝時代。五帝時代是華夏、東夷、苗蠻三大部落集團的形成期,是華夏民族共同體碰撞、融合、凝聚的濫觞期。太昊、少昊是先後興起的東夷兩大集團。兩大集團均以鳥為代表性圖騰。少昊部落聯盟以五鳥、五鸠、五雉、九扈24種鳥命氏為官。24種鳥實際上代表着24個部落。這些不同的部落雖均為東夷部落集團成員,但各族群之間仍存在着時間的先來後到和地域上的交叉重合。從時間先後看,二昊是先來的東夷居民,而嬴族與商族則很可能是後來的東夷部落。雖然他們與二昊族群生活在同一地域,雖然他們也被後人稱作東夷,但他們的族群來源與二昊族群并不相同。
嬴族與商族有着非同一般的淵源。兩族都有着相同的“鳥生”始祖傳說。《詩經·商頌》有“天命玄鳥,降而生商”的詩句;《史記》記載,帝喾的妃子簡狄在河中洗澡時,吞下了燕子的一隻卵後懷孕,生下了商人的始祖契。嬴族人關于女脩繁衍嬴族的故事與此如出一轍:女脩織布時吞下了一枚燕子下的蛋,懷孕後生下了伯益的父親大業。而與此形成鮮明對照的是周人的始祖神話。傳說周人始祖帝喾的妃子姜嫄在郊外踩到了巨人的腳印而懷孕,生了周人始祖後稷;腳踏土地,事關種植,契合周人的農耕文化。
嬴族與商族還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頻繁遷徙。上千年間,無論主動還是被動,嬴族人總是不斷地西遷再西遷。商人也是如此。據說,商人在奪取天下前遷徙過8次,後又遷都5次。導緻商人頻遷的原因可能與其祖先的遊牧傳統有關。商人起源何地,一直是個難解之謎。近年來,在東北說、河北說、山東說、河南說、山西說等諸多分析中,東北說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關注。考古資料表明,商文化與紅山文化有着驚人的相似之處。距今5000年左右,受突然降溫造成森林退化的影響,紅山文化突然消失于西遼河流域。紅山文化先民的主要一支沿渤海岸逐漸南徙,成為商人的祖先。這一推測已得到人種學及基因考古學的支持。據記載帝王諸侯世襲的史書《世本》記載,契的兒子昭明曾在一個叫“砥石”的地方居住。有專家考證,“砥石”一地在今天内蒙古赤峰市克什克騰旗的白岔山。這部分成為商人祖先的紅山文化居民應是以牧為主、農牧結合的畜牧民,并且他們極可能與滿族的祖先肅慎族同一族屬。
我們有理由推測,嬴族人或許本來就是先于商人來到泰山一帶的東北遊牧民族的一支。在來到山東後,嬴族人開始了以農耕為主的定居生活,但其遊牧民族的生活習俗仍有很大程度的保留。著名學者、北京大學教授李零即認為,嬴族和商族均與東北存在着某種關聯。
作為嬴族後代的秦人有着顯著的遊牧民族生産生活方式的特點。西北大學對春秋以前早期秦人的食譜研究表明,早期秦人食物結構中動物性食物占有較大比例,同時亦有一定比例的植物性食物。而至春秋戰國時期,中西部秦人的飲食結構變成了以谷物為主,輔以少量肉食。導緻這種較大變化的原因應是西遷後嬴族人原有傳統牧獵經濟與周人農耕經濟的嫁接和融合。兩種生産生活方式的結合使得秦人既善馬上征戰,又能耒耜耕田;既重黩武勇力,又精商貿謀生。不同文化的交融讓秦文化具有了無可比拟的強大生命力。
時至今日,山東省濟南市萊蕪區一帶的農村地區仍保留着古代北方居民稱呼父親為“爺”的習慣;萊蕪居民還有着與周邊地區迥然不同的飲食習俗,如喜歡喝羊湯,喜歡飲用适宜消化動物性食物的萊蕪老幹烘茶,喜歡吃适宜存放、産自海邊的鹹“白鱗魚”等。
基于上述分析,嬴族作為少昊後期東夷集團實力最強的部落,其族源應如同商族一樣,與少昊族并不存在血緣承續關系。所謂伯益獲賜嬴姓,可能隻意味着部族弱小時的生存依附或部族強大時的正統承接。
(八)
與嬴族共同生活在泰山以東、今萊蕪一帶的先民還有萊夷。在甲骨文中,“萊”即是“來”。“來”是“麥”的象形字。萊族是東夷各部族中最早栽培小麥的氏族。
小麥最早産生于西亞。考古發現和近年來古代植物遺傳學的研究表明,小麥和大麥最早由新月沃地的古代居民率先人工培育而成,後傳到中亞東南的綠洲區域。位于青藏高原的克什米爾山谷布爾紮洪遺址的文化層中發現距今3000年至4000年間的麥類标本。新疆孔雀河古墓溝墓地和小河墓地墓葬裡随葬的草編小簍内裝有距今3600年左右的小麥粒。特别是小河墓地,有目前東亞地區早期最為集中的小麥标本遺存。可以想象,距今5000年時的塔裡木河—孔雀河大三角洲一帶已是一番麥浪滾滾的景象。沿着青銅之路古道,小麥遺存在我國多地發現:青海省互助縣的封後遺址、西藏自治區以南地區的昌果溝遺址、陝西武功縣的趙家來遺址、山東省日照市的兩城鎮遺址、山東省聊城市的校場鋪遺址、山東省膠州市的趙家莊遺址。這些遺址中的小麥遺存以距今約4200年的山東省膠州市的趙家莊遺址為最早。目前我們尚不清楚小麥傳至山東的具體路線與方式。但綜合各種因素分析,小麥應是經紅山文化歐亞草原區域,再沿燕山、太行山南下傳至山東半島。
小麥的傳入迅速改變了中原地區以小米、粟黍類植物為主的傳統農牧結構,極大地豐富了中原居民的飲食文化内容,促進了人口增殖,奠定了中原早期文明發展的物質基礎。因小麥的大面積種植需要調節水源進行灌溉,中原地區居民與水利相關的知識也随之不斷豐富。
從西亞傳入的還有牛羊。至距今4500年左右,中原地區開始畜養綿羊。黃牛與綿羊都是西亞新月沃地“新石器革命”的重要成果。大緻與小麥的傳入同時,新疆地區的古代居民開始畜養牛羊。牛羊經中國西北進入中原的路徑和小麥的傳入基本吻合。
對于人類而言,牛羊與豬相比有着難以比拟的優越性。豬的食物與人類的食物有很大同質性,豬吃的食物人類也勉強可吃。而牛羊是食草動物,不與人類争食。新石器時期居民主要以豬來祭祀,而夏以後則逐漸變成以牛羊為犧牲。
應該說最初的華夏文明與世界其他已經成熟的主要文明體相比存在明顯滞後,但到距今約4000年開始,世界主要文明體的關鍵性因素在中國顯現:小麥、牛羊、雙輪馬車,自西向東,一路傳承創新,最後彙于中原腹地。與此同時,系統的冶金術逐步成熟,城市中也開始修建宮殿和神壇。中華文明進入一個綜合創造、迅速發展的新時期。
小麥為什麼會跨過廣大的中原地區率先進入黃海之濱的萊國呢?有專家猜測,這有可能與極少數蘇美爾人的東進有關。蘇美爾文明是世界上最早建立城市的文明。早在距今6300年至5500年時,蘇美爾人就在兩河流域的平原上建立了歐貝德、埃利都等城市。距今約5500年時,蘇美爾人在美索不達米亞南部開掘溝渠,灌溉農作物,使底格裡斯河和幼發拉底河水得以利用。距今5100年至4800年時,兩河流域南部已形成數以十計的城邦。蘇美爾文明覆滅後,蘇美爾人四散出走。一路人進入中亞草原向南進入印度,其中或有極少數人來到中國。這些人經新疆進入河西走廊、中原地區,尋找适宜自己居住的地方。追尋未果後,便一直東行,最後追到陸地的盡頭——萊國,即現在包括煙台、威海在内的膠東地區。
或許古代世界的人類遷徙和文明傳播并不像今天人們想象的那麼艱難無比和不可思議。在蘇美爾人東行的猜測之外,著名學者王獻唐先生也考證認為,萊族是由西方經關中地區遷徙而來的炎帝農業氏族。春秋時期,萊國戰敗亡國後,萊人的一支逃難到今天的濟南市萊蕪區境内,與商奄嬴族人遺民的後人成了鄰居。
(九)
對于全國統一後秦始皇不斷東巡的動因,後人提出了泰山封禅說、求仙長生說、東南鎮反說、嬴地尋根說等判斷與解釋。這些分析各有其據但單持一論又難以概說。秦始皇東巡的目的可能是交織而複合的。嬴地尋根是貫穿秦始皇東巡全過程的深層潛意識,而泰山封禅以及求仙長生、東南鎮反則是秦始皇東巡的重頭戲。
公元前219年,統一六國後的第3年,秦始皇決定到泰山封禅。秦始皇此時到泰山封禅,至少有正名、正源、正心3個方面的因素。
其一,泰山封禅為秦始皇正名。最早記載泰山封禅的文獻是《管子·封禅篇》。《管子·封禅篇》已遺失。《史記·封禅書》中記述了管仲有關封禅的一些言說,如春秋之前有無懷氏、伏義氏、神農氏、黃帝、炎帝、颛顼氏等72位帝王來泰山封禅等。但這些說法并無實據實證。在從周成王至秦始皇的約800年間,亦無任何一位帝王在泰山封禅。秦始皇是将泰山封禅由傳說變成現實、由理論變成實踐的第一人。
雖然封禅的觀念濫觞于東夷先民的原始宗教和五帝時期颛顼“絕地天通”的宗教改革,但封禅實踐的直接理論依據仍是戰國時期齊人鄒衍基于陰陽五行學說而創立的五德終始說。陰陽五行學說是古代先民關于自然界形成發展的樸素認識論。“陰陽”與“五行”原本并不是一回事。“陰陽”是由最初的陽光向背逐步抽象而成的一個具有相互對立内涵的哲學範疇。齊國先民的陰陽觀念曆史悠遠。齊地所祭祀的8種自然神中即有“陽主”和“陰主”。據說“五行”最初指天上的“五星”。因“五星”稱謂不夠方便,人們便代之以地下“五材”:金、木、水、火、土。“五星”因之變成“五行”。五行觀念表達了遠古先民對自然界的直觀認識。“五行”可以相生:鑽木可以取火——木生火,火燃燒後成為灰燼——火生土,金銀鋼鐵等采之于地下——土生金,金屬遇冷後表面常有水露凝結——金生水,水能滋潤植物——水生木。反過來,“五行”也可以相克:水能滅火——水克火,火能融化金屬——火克金,金屬之類工具可以伐木——金克木,植物能紮根地下——木克土,土築之堤可以擋水——土克水。陰陽思想闡釋了世界形成與變化的源頭與機理,五行思想描繪了世界存在與發展的圖景與規律。結合兩種思想的陰陽五行說便構成了古人關于自然界的完整認知體系。現在看來,這套形象簡明的理論雖然顯得粗糙與武斷,但在那個時代,古人能夠不以神話的方式而從物質構成的角度來解釋世界,無疑是一種認識能力的巨大進步。
鄒衍将本來用以描述自然界生成變化狀态的陰陽五行說運用到社會曆史領域,創立了五德終始說。他以“五行”模式為各個朝代配“德”。鄒衍确定了一套通過征兆、顔色、方位定德的方法。如黃帝之時曾有個頭巨大的蚯蚓蝼蛄滿地亂爬,這種異象昭示着土氣旺盛,因之黃帝的朝代為土德,崇尚黃色;夏禹時秋冬樹木常青不枯,這意味着木氣興盛,所以夏為木德,崇尚青色;商湯時出現了金刃生于水中的吉兆,所以商為金德,崇尚白色;周文王時,出現了紅色烏鴉銜着丹書群集的景象,所以周為火德,崇尚紅色等等。同時,五行說還與五嶽的方位相對應。泰山居東,為東、南、西、北、中“五方”之首。在“五行”中東方屬木,為生命之源;在“五色”中東方屬青,謂樹木蔥茏;在“五時”中,東方屬春,應萬物複蘇;在“五常”中,東方為仁,承天下大德。因此,泰山便成為生發之山、歲首之山、活力之山、承德之山。
五德終始說将陰陽五行說的自然觀演化成诠釋社會運行的曆史觀。在這一理論框架下,地處中國東方的泰山便成為見證興衰複始的權威平台,泰山封禅也成為建立自然神靈主宰和人間社會領袖交互關系的國家儀典。皇帝通過泰山封禅所要證明和宣示的,便是朝代興替的合理、君權神授的合法、治國安邦的合德。
其二,泰山封禅為秦始皇正源。秦始皇有着深厚的東方情結。統一六國後,全國共置36郡。秦始皇在今泰城東南的舊縣村設濟北郡,并在今濟南市萊蕪區羊裡鎮城子縣村設立嬴縣。漢因秦制,複置嬴縣,屬濟北郡。至唐貞觀元年,嬴縣并入博平縣。此後嬴地不再設立縣級治所。
秦始皇沒有将嬴縣設在其出生地、今河北省邯鄲市,設在秦國的始封君非子的封地秦城,設在秦國的都城鹹陽周邊,而是将嬴縣設在隔秦都千山萬水的嬴地故土。一種很大的可能,就是秦始皇對東方故土的看重。
在從東方嬴地不斷西遷的漫長曆史過程中,秦人始終頑強地保留着諸多部族習俗,如秦襄公始為諸侯後做的第一件大事即祭祀白帝少昊。葬俗是一個族部最為固執、最難改變的習俗。考古實證表明,秦國的近千座墓葬與周人墓制區别很大而與東方的殷商墓制十分相似。
其三,泰山封禅為秦始皇正心。秦始皇決定出巡前,發生了一系列神秘而巧合的事情:火星、土星、“心宿二”三星依次連成一條直線,呈熒惑守心天象;秦國境内發生了隕石事件;一個奇異的人将秦始皇幾年前沉到江中祭祀江神的玉璧給送了回來,并捎來“今年祖龍死”的谶語。一連串的事情湊在一起,更加重了素來迷信的秦始皇的心理負擔。秦始皇經過占蔔得知,要逢兇化吉,就必須外出巡遊。理論支持、尋根情結、心裡誘導等各種大原因和小原因、大需要和小需要集成到一起,導使出遊東巡并泰山封禅成為秦始皇的不二之選。
本文來自【泰安日報-中華泰山網】,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發布及傳播服務。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