潛意識正在操控你的人生,而你卻誤以為那是命運,對自己潛意識裡的創傷理解的越深刻,越知道自己是怎樣被“創傷”所限定的。
和朋友吃飯聊天的時候,她回憶起我的一件讓她印象深刻的事,事發的具體的原因她都不記得了,隻記得我當時''表現的很抓狂'',那副歇斯底裡的樣子,把她吓的要命,也給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但是我自己記得。雖然這件事已經是很久以前發生的,我依然記得很清楚。事情的起因是我們很早就約定好做一件事,為了這件事,我提前做了不少準備,結果事到臨頭,她又臨時出了别的狀況,她被領導抓住臨時做一項工作,最開始我是忍耐的,我說''沒關系,我等你'',随着時間的不斷延長,我的耐心也被一點點耗竭幹枯,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是收到了她最新的信息。在訊息裡,她告訴我她還是不能确定離開的時間,她什麼時候走,取決于老闆什麼時候走,而且照目前看,老闆還沒有要走的意思。
雖然在信息裡她表達了為難和歉意,但是我還是瞬間被激怒了,憤怒的程度簡直可以用''怒不可遏''來形容,我憤怒的表示要和她絕交,在内心賭咒發誓再也不和她來往,不僅如此,我還大哭了起來。
............
我是後來在學了心理之後,才逐漸看清自己内心的''創傷'',并開始了療愈之旅,但即使我是一個很有悟性、善于自我覺察、勇于面對内心創傷的人,但我發現,那些深層的創傷依然還會經常冒出來作怪,隻不過跟以前有一些區别——以前我被創傷擺布,而之後會用更科學的方法處理創傷——但想讓''痛''徹底和完全的消失,幾乎是不太可能的。
所以我經常在文章中引用榮格的那句名言''潛意識正在操控你的人生,而你卻誤以為那是命運''——這不是為了引用名人名言而故弄玄虛,而是我越來越深入的理解了一個人的潛意識對ta的限定和影響有多深。
今天這篇文章,我将借由我自己的案例,和大家探讨一下''為什麼我們對于臨時起意的變化會有那麼大的反應''、''變化對于我們意味着什麼''、''反應背後是什麼樣的創傷''等問題。
1. 激烈的反應背後,常常是深刻的創傷
''創傷''這個詞本身就會經常引發個體的不适感,但事實上,幾乎每個人都不被避免的會有''心靈的創傷'',從某種角度說,創傷就像空氣,無處不在,區别在于每個人的程度不同,面對創傷的處理方式也不同,正因為如此,所以精神分析學派會将心理最健康的人稱為''神經症水平''的人——而不是''完全正常的人''。
具有穩定人格的人,會通過相對固定的情緒和行為反應模式來反應其内心世界,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常在同一塊西瓜皮上反複跌倒的原因。在我們抱怨自己''為什麼又犯相同的錯誤''的時候,實際上我們更應該寬恕自己——因為如果内在人格不發生改變,那麼情緒和行為的反應模式也很難有根本性的改變。
抛開道德視角,而改用心理學視角,所謂''激烈的反應'',其實不過就意味着這個人的創傷更深。就像一個人手上破了個大口子,如果你不小心輕輕的碰了他一下,可能他就會有激烈的反應,比如哇哇大哭,痛罵你一頓等等。我們常常會因為對方的反應而被激發自己的情緒,但很多時候,其實ta的反應與你無關,隻是ta自己的創傷在作怪。
如果我們能深刻的理解這個道理,看待世界的角度就會寬了很多,''原諒和寬恕''就不再隻停留在嘴上,而更能體現出真正的共情和慈悲。
回到我自己的這個案例,事實上,在我身上發生過多次類似的事件,雖然每一次的具體原因和人物都不一樣,但是我的反應卻是一以貫之的。總結起來,這些事件的發生大概有幾個共同的特點:對象是''關系親密的人''、導火索都是''事态發展發生了變化'',情緒反應都是''憤怒'',行為反應常常''過激'',事情演變的結果一般都是''斷裂關系''.....
跳出事外回溯事物的本源,我們才能将它看的更為清楚,當這幾個關鍵詞被找到之後,就很容易看到它們的背後發生了什麼。簡單的概括一下:在親密的關系裡,如果事态的發展發生了變化,超出了我原有的期待和預判,一般我就會發脾氣,并選擇''再也不和你玩了''的方式宣洩不滿。
這種行為的背後,是深刻的創傷。
2. 創傷關鍵詞
我的案例實際上包含了很多複雜的創傷體驗,篇幅有限,我們選取其中三個進行探讨。
① 變化:常常帶來自戀受損的''挫折感''
很多人如果能夠深刻的覺察,都能發現自己對于''變化''的不耐受,比如像我這樣,事情發生了改變就憤怒暴躁,有的人可能表現的不這麼激烈,但是能夠欣然接受改變的人,卻是少數派——它建立在人格完整、心智發育成熟的基礎之上。而這樣的人,實在是很少。
大多數人都很反感''說話不算數''的人,但是這種反感一般是從道德的層面去評判的,比如說好一起吃飯,我都已經準備了半天,你又不來了,這說明你這個人言而無信,并且浪費了我的時間,所以我的憤怒是應該的。但是很少有人從心理層面去看當自己被别人放了鴿子之後産生的''挫折感''。
''變化''其實有兩種,一種是類似于被别人放了鴿子這種明顯的、能說出來的變化,但是還有一種更加隐蔽且常見的變化,來自于我們潛意識裡對事物發展的既定規劃。我們常常能對前者釋懷,但是對後者卻很難釋然。因為後者常常來自于我們潛意識裡的自戀受損。
舉個例子。父母在輔導孩子寫作業時常常從一開始的''佛系''到後面的''暴怒'',家長經常說的話是''剛才不是剛教過你嗎?怎麼又錯了!''之所以會有這樣的憤怒情緒,是因為在潛意識裡自戀的家長已經設計好了一個軌迹——我教了孩子,ta已經學會了,所以不應該再犯相同的錯誤。當事态的發展沒有按照自己預想(潛意識裡的,自己很難覺察)行進,自己就會很容易因為自戀受損而産生挫折感,并向外尋找能為自己的挫折感承擔責任的人——這個人自然就是孩子。在指責了孩子的時候,實際上家長自己就感覺舒服了,因為有人為自己的挫折感買單。
其實第一種憤怒也來自于這種挫折感,被别人放了鴿子,我們常常會''惱羞成怒'',之所以會産生這樣的情緒反應,是因為事情沒有按照我們的預期發展,隻不過這種情況下對别人的譴責因為站在了道德的制高點上,所以顯得更理直氣壯了。
事實上,這種譴責貌似很有道理,但根本經不起推敲。世界上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化,從這個角度來說,任何變化都是可能發生的,自然也包括被别人放鴿子帶來的變化。在這件事情上,如何衡量一個人的心智是否成熟?其主要的标準就在于ta是否能為自己的情緒負責?是否能較快的适應外界的變化(不管這種變化來自何方),及時收回沉沒成本,轉換思維和行為的軌道?
在衡量人格的五個維度中,靈活度是一項重要的指标,衡量它的标準,就在于一個人是否擁有及時調整自己适應外界環境變化的能力。
② 變化:常常帶來''不确定''的恐懼
實際上,''變化''帶來的情緒反應中最深層次的是來自''不确定''的恐懼。
需要确定性,是人的基本需要,也可以說是一種天性的需要。确定性和安全感密不可分。就像很多人喜歡吃熟悉的東西,甚至每次進一家店,坐的位置都是固定的,這些潛意識裡對熟悉的渴望,其實包含着深切的對安全感的需要。
而所謂的個人成長,其實就是擺脫天性束縛的過程,比如當一個人越來越有跳出舒适區,接受外界不确定的能力,就意味着ta的人格發展的越完整。
變化常常帶來未知,而''未知''在潛意識裡,常常意味着危險,所以我們對變化充滿恐懼。比如大多數人都怕黑,這是因為在人類的進化曆史中,黑暗常常意味着危險,這種集體潛意識會深刻的植根于人類的天性當中。
但是值得一提的是,變化、未知、不确定不一定帶來真實的危險,這種危險常常是來自于我們的潛意識。
我曾經認真的思考過為什麼我會對這種在很多人看來很合理的變化表現出那麼激烈的情緒?後來我找到了答案。
在我的成長曆程中,變化常常給我帶來很差的體驗——也可以理解為''創傷感'',這些體驗在我的潛意識裡根深蒂固,以至于一旦事情發生改變,我就會充滿恐懼,并因恐懼而滋生出憤怒。
我爸是一個極其善變的人。他常在上一分鐘做出一個決定,再下一分鐘就推翻這個決定。比如在我12歲那年,因為這個生日有很特别的意義,所以父母說好在我生日那天,帶我出去好好玩一天,去照相館拍一張照片留念。但是當大家興緻勃勃的去往照相館的路上,我爸看到路邊有一個煙酒展銷會,就停下了腳步,說逛完展銷會再去照相。作為小孩的我,自然是不願意的,但我爸一意孤行,最後一拍兩散,我和我媽離開了。一場精心策劃的安排因為他的臨時起意被破壞了。
類似這樣的事在我生命中數不勝數,''變化''對我來說意味着''期待的落空'',意味着創傷體驗,意味着壓抑的憤怒(尤其在小的時候,隻能選擇壓抑)....而這些都進入了我的潛意識,成為了我自己也不知道的深層創傷。當有人觸碰到它,我就會像火山爆發一樣,爆發出熊熊烈火。
憤怒的情緒從深層次來說,源于恐懼,從表象來說,來自壓抑的、未經處理的情緒的累積和變異。如果負面情緒不得到及時的處理,一旦過夜,就會進入潛意識,成為情緒池的一份子。
③ 斷裂:來自于自我保護的本能
每個人采用的心理防禦機制都不一樣,采用的應對麻煩的模式也不一樣。對我來說,斷裂是我最常采用的方式。
生活中我們能看到很多類似的人,比如吵架必說分手,矛盾必提離婚,一言不合就一拍兩散,甚至在利益面前,談生意的時候都會因為矛盾而老死不相往來。
這其實是一類人采用的一類處理問題的模式。
在我的親密關系裡,對方常常問我一個問題:有什麼問題為什麼不能好好解決?為什麼動不動就說分手、離婚?事實上,這個問題的答案很複雜,但是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即''斷裂''模式一定是給我帶來了某些''好處''。至少有以下幾點。
第一,斷裂意味着''關系的解除''。所有的傷害體驗都在發生關系的人中間産生,而關系的解除則意味着傷害也随之解除了。
第二,斷裂意味着新的心理空間的誕生。動物受傷時會找一個地方舔舐傷口,人也有這種本能,哀悼本身,就是療愈的一部分。選擇斷裂,意味着為自己留出了一個心理空間哀悼和舔舐傷口,完成療愈。
第三,斷裂意味着不用為自己的問題負責,反而還能産生一種虛幻的、心理上假想的''重生''感。這其實是一種源于自戀的完美主義傾向,就像一個本子,寫了兩頁覺得不夠整齊,就幹脆撕掉重寫或者換一個新本。事實上,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的是把字練好,撕紙或換本,都不能解決根本問題。但是這種行為會給自己一個心理幻象,它可以幫助自己逃避真實問題(練字),用一種虛假的全新感帶給自己舒适的感覺。
第四,斷裂意味着威脅,尤其在親密關系裡。雖然每一次''再也不玩了''并不是出于本心的威脅,而是出于逃跑的需要,但事實上它卻常常取得威懾對方的效果——當對方跟你的關系越親密,他屈從于這種威懾的可能性就越大。無形當中,也會給自己帶來一些心理上的優越感。
當然,就像''狼來了''故事一樣,早晚有一天,撒謊的小孩會自食惡果。
其實''斷裂''模式和其他五花八門的''非建設性''應對模式沒什麼本質區别,都屬于''逃避''問題的一種。斷裂,看上去悲壯、勇敢,其實骨子裡卻是膽小和軟弱的。正如托馬斯·摩爾所說''最好的治療,是拉近一個人與他生活真相的距離'',隻有直面問題,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3.成長的方向
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認知的提升,能夠打開心靈的視野,以更全面的維度看待問題。當我們知道了自己行為背後的原因,其實也就知道了自己是怎樣被這些心理的防禦和創傷所限定的。所謂的個人成長、心智成熟,本質上就是突破這些限定的過程。
① 深刻的自我覺察
覺察即療愈,也可以反過來說,沒有覺察,就沒有改變。如果一個人不對自己的行為和内心有深刻的體察,覺醒,就很難意識到問題出在哪裡,就有可能一輩子也無法擺脫''被過去限定''的命運。
想要不在一塊西瓜皮上反複跌倒,必須有勇氣看看自己為什麼被西瓜皮絆倒。這句話說出來很簡單,但是真正做到卻不容易,因為防禦機制的意義,就在于幫助我們遠離事實真相,将不好的感受隔離出去,從某種意義上說,防禦是每個人的舒适區。而打破防禦,則意味着打破自己已經習以為常的舒适區。
覺,意味着''知覺'',我們首先得對自己的行為有感覺,這才有改變的可能。比如如果我對自己易發生變化就惱羞成怒這件事無感,覺得自己的反應很正常,那我就不可能有接下來的''察''。
深刻的自我覺察可以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覺察的寬度:注意那些我們平常避開、逃避、不願意看到的内容。
我們在生活單元裡談到的每一個覺察,都包括洞察與覺醒。覺察像是一個探照燈,你照到哪裡,它就會在哪個地方覺察到更多的東西。
第二,覺察的深度:行為→思維模式→感覺→情緒→傷害→恐懼→渴望→價值體系
潛意識就像一座冰山,冰山所露出來的一角,僅僅是表面上我們看得到的一個行為,所以覺察要往深處去探索:覺察到自己的行為,再看看自己的行為之下是什麼樣的情緒,在情緒的下面還有認知,認知背後是經驗。有我們的感覺、傷害、恐懼、渴望、欲求的失落與滿足,價值體系等等。
第三,覺察的時間。也就是說當你和外緣接觸時,是否留一隻眼睛看自己生命裡的發生?我們稱這種覺察為無間的覺察。
比如當看到一個讓你不舒服的人,你是否在當下就能停下來看一看:''我這個不舒服到底是什麼感覺?他的哪一部分、什麼特質讓我不舒服?那個不舒服的感覺想要我做些什麼?我對這種感覺是不是一直都很熟悉?''就像這樣,在平常的生活裡,碰到每一個發生、每一個外緣的刺激時,都能保留一分能力及一隻眼睛來看看自己,而不是就此武斷地認定對方是一個讨厭的人,以為自己看到的是一個事實。真正的事實是:它隻是自己生命裡的一個投射,它可能與你生命裡的某一段經曆有所關系。
所有讓我們不舒服的事,都是成長道路上的邀請函。
② 認知的叠代升級
認知在行為矯正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意義,而且相比潛意識的修通,認知的叠代升級是最簡單的。
不知廬山真面目,隻緣身在此山中。很多時候,我們之所以渾渾噩噩,是因為我們認知不清。而認知的提升方式,最有效的就是學習。學習的形式有很多,讀書,上課,也包括和别人的交流,但是關于學習,有兩點是最值得注意的。
第一是空杯心态。很多人不具備學習的能力,放棄了認知提升的可能,不是因為智力上的因素,而是因為缺少了空杯心态。
比如讓一個完全沒有化學常識的人理解鑽石和炭的基本結構都是碳元素是很難的,但是如果一個有空杯心态的人,在聽到完全匪夷所思的事物時,ta的第一反應不是排斥,而是好奇。這是一種心理品質。
第二是獨立的思考。任何學習如果不經思考,都無法達到真正意義上的吸收。看再多的書,背再多的知識,缺少了思考環節,也隻能成為雜亂小知識的儲藏間。
所以,認知的提升是一個需要學習,保持思考的過程。所知越多,人越謙卑。認知的叠代和升級,決定了一個人自我完善的程度。
③ 複盤的意義
我有複盤的習慣,寫作和聊天都是很好的複盤方式。
寫作和聊天的共通點很多,首先它們都是自我療愈的手段,傾訴本身就有療愈功能。其次,它們都能幫助我們思考,一個傾向于内省,一個傾向于在和人交流的過程中尋找更多可能性和角度。第三,梳理本身是直面問題的方式。
想要自我成長的人不如準備一個小本子,其實不需要像手賬那麼精美,隻需要保持複盤的習慣——習慣比形式重要。每個人都可以做有針對性的複盤,比如想培養自己的積極心态,就每天找出幾個有積極意義的事件和行為,比如想改善親子關系,可以寫下每天和孩子之間發生的一件事,從不同的角度思考,列出幾種可能,并寫下如果事情再來一次會有什麼更好的方法,再比如想要改變自己的自卑心理,也可以先從每天找到自己的積極價值入手鍛煉.....
複盤是一個很好的工具,可以幫助我們提升認知以及增加實戰經驗。
【寫在最後】
學習心理給我帶來的影響和變化很大,但是同樣是學習心理,也有很多人越學越歪,不是用心理學的知識去評判别人就是現在無窮盡的偏執的心理思維中不能自拔,比如學習了原生家庭的理論,于是自己所有的問題都推到原生家庭裡。
任何人的行為都有意義——對于他自己來說,行為背後深刻的潛意識需要探索,對于别人來說,越能看懂行為背後的訴求,越能真正的進入到''關系''裡。所以,簡單的評判一個人或者一件事是容易的,但是深刻的認識以及提升是困難的,具體選擇走哪一條路,由每個人自己決定。
我是“有夢想的唐糖”,心理學的終生學習者與踐行者。
版權聲明:圖文無關,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标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将及時更正、删除,謝謝。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