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海口市民“小年”購年貨,紅火迎春節。中新社記者 駱雲飛 攝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磨豆腐……”每當這首“過年謠”唱起,就意味着傳統的“小年”到了,人們開始做糖瓜、祭竈,忙忙碌碌打掃屋子,準備過年的各種吃食……
不過,同樣都叫“小年”,但在不同地區,不僅風俗會略有差異,過節的日期也不一樣。
通常認為,“小年”又叫謝竈、祭竈節、竈王節等,這與它“祭竈”的節日習俗有關。古代民間認為,家家戶戶都有“竈王爺”,負責監督家裡人一年的所作所為,并在“小年”時上天向玉帝禀報,以定賞罰。所以,人們要在“小年”時祭竈,用糖瓜象征性粘住“竈王”爺的嘴,令他不能上天說壞話。
資料圖:浙江甯海山村慶小年。陳雲松 攝
一般來說,小年來到之後,人們就開始準備過年所需的物品:蒸饅頭、剪窗花……在北方,這是個頗受重視的時間節點。老北京人趙興力說,小時候“小年”就是春節的序曲,先是采購,把副食本上供應的肉、待遇、芝麻醬等多買點兒,接着就是大掃除。當然,臘月二十三還少不了要吃關東糖,嚼起來粘牙,總覺得沒吃夠”。
不過,在全國不同地區,“小年”的日期并不一樣:北方大多數地區是臘月二十三,包括浙江台州一帶在内的部分南方地區則是臘月二十四,還有的地方稱正月十五元宵節為小年……家在上海的吳迎龍還告訴記者,上海是把除夕前一天叫做“小年夜”。
“大年夜的意思是阖家團聚、吃團圓的年夜飯,小年夜也是為過年做準備。”吳迎龍解釋,上海老傳統講究正月初一到初三不能灑掃,于是家家戶戶習慣把大掃除放在小年夜做,以潔淨的新面貌迎接新春到來。
資料圖:沈陽故宮挂門神迎小年。 孫昊聲 攝
“雖然除夕前一天叫小年夜,但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祭竈神的習慣倒是有。”吳迎龍說,“說是祭竈神,其實就是‘撣撣塵土’,在神龛前面擺上些麥芽糖和茨菇,算是‘收買竈君’。小孩子喜歡麥芽糖,到了祭竈那天還是挺開心的”。
為啥同樣都叫“小年”,日期卻相差這麼大?民俗專家王娟分析,這與古時不同朝代曆法、地區性差異等諸多因素有關系,古代皇家會修曆法,一般裡邊會有類似這樣的明确規定:臘月二十三是小年等。但具體到每個地區,出于實際需要,當地人會有不同的理解,年深日久難免出現日期不統一的情況,這充分說明了中國傳統民俗文化的多樣性。
“中國的過年是區間性的,前後持續的時間很長,就會有一些标志性的日期,臘月二十三是‘小年’,代表着過年開始;元宵節叫‘小年’也有道理,代表着過年活動的結束。不管是哪天,都是表達對我們慶祝活動階段性的區分。”王娟表示,其實不管哪天過小年,代表的都是人們辭舊迎新的美好祈盼。(記者 上官雲)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