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普爾對科學的認識?作者: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部副教授、博士生導師 裴淼,下面我們就來說一說關于波普爾對科學的認識?我們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這個問題吧!
作者: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部副教授、博士生導師 裴淼
編者按:4月25日至26日,《“互聯網 同步課堂”魯疆遠程教學策略研究》課題研究工作在新疆烏魯木齊順利開展,課題專家組成員就課題研究情況召開研究座談會并進行實地考察。光明網對相關發言進行整理發布,以飨讀者。
新課程改革使“教師作為研究者”得到了普遍認同和重視,學校本位的教師研究如火如荼。然而在實踐過程中,學校往往青睐的“大”課題、“大”問題;校外專家主導的學理性研究、一定程度上脫離了教師實際工作場域和經驗,甚至會成為教師的負擔。如果回歸教師的本職和專長,成為教師研究必須要解決的瓶頸。
“研究課”是基于并改進課堂教學的研究。聚焦學生學習需求和問題,教師團隊在一段時間内定期開展研讨,針對問題設計、實施、檢測不同以往的策略,并用階段性和過程性數據論證策略的有效性,同時促進教師問題定位、策略選擇、數據跟蹤分析、批判性合作反思等研究能力的養成和提升。
不同于學院派的研究思路,波普爾循環(Popper Cycle)主要包括三個環節:P問題提出,TT試驗性策略/理論,以及EE問題清除)。它幫助老師直接對焦學生課堂學習中可觀察到的問題,試錯不同的策略,在清除問題的過程中呈現改進效果,同時關注到新的問題,啟動下一輪循環。
借助波普爾循環,教師首先在實踐中不斷發現真問題并操作性地解決,在處理問題的過程中提升了教師的教學質量和研究能力;其次,教師們主動尋找理論中可能解決問題的方式,實踐開始對話理論,并将理論自行帶入實踐進行檢驗;再次,更因為循環始終圍繞學生學習展開,學生的學習力、學科素養和相應的非認知素養也得到不斷的關注和提升。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