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0多件根雕作品到處寄存,為了這些“寶貝疙瘩”不再“流浪”,朱海平狠了狠心,用原本攢下給兒子買婚房的錢買了一間門面給作品安了家。癡迷于根雕創作30多年,朱海平形容自己是個草根藝人,“隻要有力氣,我都會一直堅持下去,讓根雕這門古老的藝術得到更好的傳承。”
視頻:守藝人!30多年創作3000多件根雕,這位延安工匠的願望令人欽佩
把撿回來的樹根當擺件
他騎着自行車開始了尋寶之旅
朱海平今年61歲,是延安卷煙廠的退休職工。他與根雕藝術結緣的故事,要從1984年左右說起。那時候,朱海平和家人也住在窯洞裡,家家戶戶都燒柴火,尤其是農村每家門前幾乎都摞着一個大柴垛。
“有一次,我去山上拾柴火,撿到了一個樹根,看上去像是個奔跑的運動員形象,于是就拿回家簡單處理後擺放在家裡。”朱海平說,如果一定要尋求自己熱愛根雕的源淵,那就是自己家裡有長輩是木匠,小時候學做過一些闆凳,算是有一點木工基礎。
平日裡燒火用的樹根成了擺件,街坊四鄰來家裡串門時總要好奇的打量一番,這讓朱海平有些得意,後來在柴火堆裡,他會刻意留意一些自認為“有故事”的樹根帶回家擺放。“我們有個農村同學有一次來串門,看到說這個東西有意思,隔了不長時間,他就騎着自行車帶來一堆小樹根給我送來了。”從那時候起,朱海平開始了自己的“尋寶”之旅。
用妻子李延芳的話形容,這些樹根都是老朱的“寶貝疙瘩”。“那時候我負責管理倉庫,單位的事情比較多,一到下班或星期天,我就騎着自行車走街串巷收集根料。”朱海平告訴記者,每到一個村莊都要去人家的柴垛子上觀察,以至于被人當做是來“踩點”的,時間長了朱海平也有了經驗,去了先跟人拉拉話熟悉起來,有選中的樹根鄉親們一般也不要錢,他就回贈一些東西。
現有根雕作品3000餘件
隻要體力允許會一直堅持下去
根雕這項雕刻藝術,其實盛行于南方,在北方從事的人比較少。“拿到一個樹根,先要觀察它的物象,然後依據原本的動勢、力度賦予樹根新的想象與内涵。”朱海平說,樹根的自然美并不是藝術,隻有把創作者的情感融入進來,并能以感動人的形式呈現,這才是根雕藝術。
利用閑暇時間收集了大量的樹根後,朱海平開始沉迷于根雕創作。小小的單元樓裡,光線并不怎麼好,可是他卻一待就是一天。不同于南方的根雕,朱海平在做根雕時卻保留了樹根原有的色澤。“這些根雕時間長了會生出包漿,這是最好的天然保護層,而且也保留了樹根的本色。”2005年在處理樹根時,突然整個機器反彈起來,齒輪劃傷了朱海平的額頭至今還留有疤痕。“這是不幸中的萬幸,如果機器再高一點,後果都不敢想象。”
癡迷于根雕創作30多年,2018年4月,朱海平榮獲首屆“延安工匠”稱号,并被授予延安“五一勞動獎章”,獲得了1萬元的獎勵。對于一直埋頭創作的朱海平來說,這無疑是最大的肯定與認可。
随着時間的推移,他創作的根雕作品越來越多,寄存點從二莊科到王家坪,一直處于“流浪”的狀态。“來回搬動耗費精力,也容易損壞作品。”思考良久,朱海平狠下心來,用原本攢下給兒子結婚用的100多萬元購置了一間門面房,用于寄存現有的3000多件根雕作品。即便心裡覺得對不起家庭,但他說自己不得不這樣做。兒子倒是很懂事,理解父親的決定,大大小小的事情隻要父親開口無論多忙都跑過來幫忙。
朱海平和妻子是雙職工家庭,兩人都有退休金。“如果不做根雕,那我現在的生活應該會和大多數退休職工一樣,喝喝茶、聚聚友,日子過得很滋潤,但我依然沒有後悔過從事根雕創作。”在位于延安城區卷煙廠附近的門面房中,大大小小的根雕整齊有序地擺放着,人物、動物、茶台、座椅、筆筒等應有盡有,每一件作品朱海平都如數家珍。
在朱海平的力推下,延安市根雕協會成立,如今已有會員50餘人,有部分會員是專職在做根雕,這也讓緻力于傳承發揚根雕藝術的朱海平有些欣慰。有一定的危險,耗費時力還沒有收益,為何還會堅持這麼多年?朱海平說,一開始隻是愛好,但随着逐漸深入的創作,了解到根雕這門藝術有很悠久的曆史沿革,是傳統的雕刻藝術,也想用一己之力讓更多人了解根雕藝術,讓這古老而又新興的傳統藝術更好地傳承發揚下去。
華商報記者 賀秋平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