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練太極拳者,常見于要用“全身放松”,“涵胸拔背”,“用意不用力”等術語提示盤拳要領。其更應深析松靜、剛柔之象。所謂松,我認為指放松,唯有放得下,方可松得開;松得開,才能放得下。放下雜念之心,心得以靜,松開身,身得以動。所謂放下其心不見其心,松開其身不見其身,心凝,形釋,不動方顯意之動。凝是靜,松是動,要明了他們之間的關系。回憶父親初期教我們放松,即放松頭、肩、肘、手、胯、膝、足各部位關節、韌帶,節節貫串,靜心于意,氣暢、神注之方法,助我近日之悟。
關于剛柔,父親曾講:太極拳中的動靜,虛實、剛柔、快慢、屈伸等都是一種對立統一,互相制約,同存一體,相互轉換的矛盾關系。各門派太極拳都講剛柔之道。吳式太極拳更以柔化為主。柔是有形之水,剛是無形之氣。老子曰:“至柔莫弱于水”。孟子曰:“至大至剛者莫若氣”。水無常形,故善變化,水性潤下,水性順之,故能因勢而動靜。而氣能聚散,故成剛。氣可升降,可分輕重,氣可出入,方能充虛貫穿。以浩然之氣鼓蕩,附似水之軀形,随意之所用,剛柔相濟,陰陽之道也。
靜悟其言,拳者不可不識陰陽。識陰陽,方能運載剛柔。陰陽兩性同性相斥,異性相吸。剛柔與其理相符。我們的拳式之形屬陰柔,藏于内之氣屬陽剛。陰柔為體,固陽剛之氣而顯其形。陽剛為氣,固陰柔之體而呈其勢,其形依靠氣而平衡,氣附于形而舒暢。在推手中,凡與人接手,必先以吾之形接對方之氣,即以陰柔吸引其陽剛,使對方之氣出于形體,氣必散亂,而其形無所倚,失去平衡。時乃用意氣借我之形貫注對方,敷其身,蓋其氣,以柔可剛之法。
本文釋解剛柔變化過程,更應在實踐中體會,多加揣摩。
太極拳在人們的心目中是緩慢運動的典型。孰不知習拳者應從慢中入手,把生活中先天之拙笨之力化為柔,真正理解太極拳的松靜、剛柔。有心練柔,無意成剛。使身軀韌性、彈性增強,築良好根基,傳承前輩們的太極文化。緻此,願與同道共勉。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