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2日,2022東莞高層次人才活動周暨人才嘉年華将開幕,在19個鎮街(園區)先後舉辦5個篇章共32場系列人才主題活動。東莞迎來一年一度的人才盛會,吹響“是人才 進莞來”的發展集結号。
功以才成,業由才廣。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深入實施人才強國戰略。培養造就大批德才兼備的高素質人才,是國家和民族長遠發展大計。
“雙萬城市”東莞曆來高度重視人才工作。東莞市第十五次黨代會報告旗幟鮮明地指出,競跑“雙萬城市”新賽道,東莞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渴求人才。要以新時代人才強市建設為抓手,加快打造大灣區人才集聚新高地。
截至今年7月,東莞人才總量超282萬,高層次人才超20.5萬。東莞廣聚天下英才、建設人才強市的一系列做法,值得深入思考和借鑒。
東莞中心城區的霧海晨光。(巫業通 攝)
時代之需:
東莞為何比曆史上任何時期都更加渴求人才?
今年來,東莞人才工作持續出高招、上“硬菜”:
5月,CBD高樓為人才亮燈,盡顯愛才誠意;6月,開展一系列高品質文藝演出人才專場活動,以藝術之名傳遞城市尊重人才的溫度;9月,推出全國首支以“人才”為主題的知識産權證券化産品;7月和10月,多次組織科技企業奔赴成都、綿陽和長沙,跨省展示東莞人才發展生态環境……
這些密集的動作,傳遞出一個鮮明的信号:東莞比曆史上任何時期都更加渴求人才!
科技是第一生産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對于人才的重要作用,制造業名城東莞有着極為深刻的感悟。
從戰略定位上看,國家、省賦予了東莞新的發展定位。
在國家層面,東莞獲批建設粵港澳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先行啟動區(松山湖科學城),這意味着東莞和深圳一道,從“地方隊”跻身科技創新的“國家隊”,成為未來代表中國參與國際科技競合的重要力量。此外,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正有序推進,東莞地處粵港澳大灣區核心區位,是支撐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種子選手”,同時也是建設粵港澳大灣區高水平人才高地重要支點城市之一。
散裂中子源的高層次人才隊伍。
在廣東層面,省委、省政府對東莞寄予厚望,廣東省制造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創新實驗區、全省地級市高質量發展領頭羊、打造科創制造強市等一系列戰略規劃,先後在東莞落地。
東莞早已不是南粵大地一個不知名的農業縣,也不再是“來料加工、兩頭在外”的世界工廠。如今的東莞,在全國和全省高質量發展的戰略版圖中,占據着示範引領的重要位置。
從客觀環境上看,東莞面臨着新的外部發展競合環境。
近年來,在全球貿易保護主義、單邊主義擡頭和疫情沖擊全球經濟的大背景下,外貿大市東莞面臨着形形色色的發展困局。過去在土地、勞動力、原材料等方面的發展優勢式微,國際競争更加趨于白熱化,新冠疫情又對産業鍊條穩定持續造成沖擊……東莞“打鐵必須自身硬”,唯有通過産業升級、科技創新和人才培育,提升制造業的發展水平,拓寬企業的科技“護城河”,加強在市場上的不可替代性,經濟發展才能逆勢突圍、企穩向好。
2021年東莞高層次人才活動周開幕。
從曆史維度上看,東莞已步入“雙萬城市”高質量發展的全新曆史階段。
2021年東莞GDP突破萬億、人口突破千萬,成為全國第15個“雙萬城市”。站在新的曆史起點上,東莞市第十五次黨代會報告提出,要聚焦“科技創新 先進制造”,開啟“雙萬城市”高質量發展的新篇章。這是東莞在現代化新征程中争先進位的必由之路,是東莞與大灣區城市實現錯位發展的最佳策略,更是東莞厚植自身高質量發展優勢的根本依托。
“雙萬城市”是全國近300個地級市中的“優等生”。身處這樣的“尖子班”,隻有當東莞千萬人口中的人才比例持續上升,化人口優勢為人才優勢,東莞才能以更優的産業結構、更高的畝均産出、更好的人口素質,持續擦亮“科技創新 先進制造”的城市底色,在新起點上繼續争先進位。
東莞對人才的渴求,是城市的心聲,更是時代的呼喚。
發展之要:
東莞何以吸引全球282萬人才?
282萬不僅僅是一個數據,它是城市和人才的雙向奔赴。
何以高瞻遠矚、跑馬争先?高層次人才是不可或缺的要素!中國散裂中子源的數百位高層次人才從北京來到東莞,紮根建設“國之重器”;一大批海歸優秀人才放棄在國外的優越工作和“終身教職”,來到東莞做科研、辦企業;越來越多的博士、碩士、本科生、技能人才來到東莞,追求自己的人生夢想……
東莞像一塊磁鐵,讓全球282萬人才相聚一堂、近悅遠來。
這裡有追夢圓夢的寬廣舞台。
當前,東莞已形成大科學裝置、大科研平台和高校院所的集聚态勢,積極支持中國散裂中子源、松山湖材料實驗室、大灣區大學和香港城市大學(東莞)等引才育才;與知名高校院所及企業共建32家新型研發機構,培養各層次人才近8000名;重視培養工程師人才,東莞被納入全國首批4個國家卓越工程師創新研究院建設城市之一;推動專家人才參政議政,積極推薦人才擔任各級“兩代表一委員”。
松山湖材料實驗室是廣東省首批四家省實驗室之一。
這裡有幹事創業的貼心政策。
以健全的政策體系促進引才留才。今年來,東莞出台新一輪“十百千萬百萬”人才工程行動方案等一系列配套政策,構建“1 1 28”人才政策體系;梯隊培育“高新技術企業-瞪羚企業-百強創新型企業”,全市高新技術企業數量達7374家,位居全國地級市第二;加強科技企業孵化器建設,建有119家科技企業孵化器,在孵企業超3700家。
以有力的改革創新釋放人才活力。東莞優化人才考評機制,成為全省首個獲得人工智能副高級職稱評審權的地市;創新技能人才評價模式,全省率先探索構建個人素質、工作業績和創新能力“三位一體”的技師及高級技師評價模式;發行全國首支知識産權證券化産品(人才示範點專場),為14家科技型企業低成本融資1.93億元;搭建人才地圖框架,改變人才引進廣撒網、等人才的被動局面。
以細緻的政務服務提升人才粘性。東莞出台穩崗、促創、引才等措施,共發放各類就業創業補貼1.76億元;舉辦高校畢業生招聘活動,招聘應屆畢業生同比增長超過30%;成立人才發展聯盟,構建社會力量廣泛參與的人才工作格局;建設集“人才資源統計、人才數據分析,政策信息推送、獎勵補貼申領、精準服務保障”為一體的“一站式”人才綜合服務平台,讓人才服務更有溫度。
華為開發者大會連續多年在東莞舉辦。
這裡有安居樂業的怡人環境。
東莞推進人才安居工程,截至今年7月,共籌集各類保障性住房6.5萬套,“莞寓”品牌連續20個月跻身住房租賃行業全國“人才公寓”品牌榜單前三;舉辦高品質文藝演出人才專場活動,共四大版塊十餘場演出;通過CBD為人才亮燈、打造20台“是人才,進莞來”主題公交車等多種手段,營造尊才愛才的社會氛圍。
求賢若渴,愛才如命!東莞用實際行動證明,“是人才 進莞來”絕不是一句空口号。
未來之勢:
282萬人才将給東莞帶來什麼?
“嫦娥七号”要去月球找水,中國散裂中子源發揮了重要的支撐作用。2022年11月16日至18日,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台團隊在中國散裂中子源反角白光中子束流線上開展了“嫦娥七号”重要載荷——“中子伽馬譜儀”的中子标定實驗,該載荷将用于獲得月表的水分布。
中國散裂中子源自投入運行以來,已彙聚了一支500多人的科研和工程隊伍,其平均年齡不到37歲,許多青年科研人員已擔任系統負責人。目前,中國散裂中子源已累計完成8輪開放運行,完成課題800餘項,在航空航天、量子、能源、合金、高分子、信息材料等領域催生了一批源頭創新碩果,助力我國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
中國散裂中子源。
這就是科技的能量,亦是人才的偉力!
東莞交出了一份亮眼的引才“成績單”。現有282萬人才、20.5萬高層次人才中包括了高端人才1240名、雙聘院士22名、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33名、省創新科研團隊38個(總數量居全省地級市第一)。全市共有各類人才平台1500多個。
東莞在全國的科創實力和人才吸引力節節攀升。去年11月發布的《中國城市競争力報告No.19》,東莞科技創新競争力挺進全國20強,較2020年上升20個位次;今年5月發布的澤平宏觀中國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2021)中,東莞排名16位;11月,智聯招聘和澤連宏觀聯合發布的2022中國城市“95後”人才吸引力排名中,東莞排名14位。
南方光源研究測試平台項目是中國散裂中子源的“姐妹花”裝置。
先進阿秒激光設施是又一落戶東莞的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項目。
放眼未來,随着越來越多的高端人才向這裡集聚,東莞的産業發展、科技創新、人口素質乃至城市形象、文化生活等各個方面,都将發生深刻的變革。
282萬人才就是282萬種可能,這将讓東莞的未來更加光明!
“雙萬城市”東莞的人才故事,還在繼續書寫。
【記者】吳擒虎
【作者】 吳擒虎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 客戶端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