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慎獨知恥

慎獨知恥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8-06 22:12:04

慎獨知恥(知恥與慎獨知恥近乎勇)1

行己有恥,有所不為

中國自古以來就有一種恥感文化,《中庸》曰“知恥近乎勇”、《禮記·哀公問》曰“物恥足以振之,國恥足以興之”……

知恥,是人培養德行的基礎。《說文解字》上對“恥”的解釋為:恥,辱也。從心、耳聲(“恥”字原寫為“恥”)。“恥”是一個會意字,有聞過心生慚愧之意,羞愧乃心有所慚而生,故從心,又因耳為聽聞的器官,人每因聞過而耳赤面熱,故“恥”從耳聲。當人心生慚愧的時候,不覺會面紅耳赤。

《孟子》中說“恥之于人大矣!”意思是說,“恥”這個字對人而言太重要了,為什麼重要呢?人如果一有惡念,便生羞恥之心;一行惡事,就有愧恐的感覺,又恥又恐,一定會因此而停止自己的惡念惡行。因此知恥是保全人的思想、行為不離道德的護欄。故古人雲“恥可以全人之德”。

明代袁坤儀先生在教導兒子的四篇家訓中說“以其得之則聖賢,失之則禽獸耳”( 《了凡四訓》)。得到了“恥”的人,也就是有羞恥心的人能夠成為聖人賢人,而失去“恥”沒有羞恥心的人則會堕落為禽獸了。他接着說:“思古之聖賢,與我同為丈夫,彼何以百世可師,我何以一身瓦裂,耽染塵情,私行不義,謂人不知,傲然無愧,将日淪于禽獸而不自知矣。”

這句話的含義深邃,極具教育意義:想想古代的聖賢,他們與我們同樣都是人,為什麼他們成為百世師表,可是我們為什麼一身瓦裂呢?瓦裂,是指陶制的器皿,但是這個陶制的器皿卻破碎了,結果一文不值;耽染塵情,是指過分地貪圖欲望的滿足或感官的享受;此外,偷偷地做一些不仁不義的事情,還以為别人不知道,就這樣一天一天地堕落為禽獸,自己卻不知不覺,還自以為是、妄自尊大,不以為恥,反以為榮。那麼,究竟是什麼導緻了凡人與聖人之間如此大的差别呢?差别就是聖人知恥,有羞恥心,而有的人卻把“恥”這個字給忘掉了。人如果沒有羞恥心,幹什麼都無所謂,久而久之,與禽獸無異。

慎獨知恥(知恥與慎獨知恥近乎勇)2

行己有恥,才能有所不為。孔子說“行己有恥,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謂士矣。”“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羞恥心是做人的底線,是道德自律的基礎,有恥才能有所不為。人而無恥,就會無所不為,人不可以無恥。

知恥,是一個内化的活動,不需要外在表現的張揚外露,更多是良知的進退取舍。從這個角度說,知恥是個人化的活動,是不假外力、置身人後時的自我砥砺。荀子說“人不知羞恥,乃不能成人。”保持恥辱之心,用恥感來約束自己的行為,明了什麼是榮,什麼是辱,什麼事可為,什麼事不可為,恪守恥感這道心理防線。唯其如此,才能“成人”。

知恥,也是中國人道德的基礎,現在人們深感憂慮的道德淪喪,世風澆薄的狀況,重要的根源就在知恥的缺失。弘揚知恥精神,就是重建中國人的道德自覺,也是提高中國人文化自覺的根本。

慎獨知恥(知恥與慎獨知恥近乎勇)3

心由慎獨安

中國文化中還有一個“慎獨”的理念。《大學》有言:誠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獨也。《中庸》也有表述:莫見乎隐,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兩部儒家典籍都不約而同提及了一個君子品行——慎獨。

何謂“慎獨”?宋代學人陸九淵說:“慎獨即不自欺”;宋人袁采也說,慎獨即“處世當無愧于心”。“正其心”是慎獨,“誠其意”是慎獨,表裡如一,毋自欺也,是慎獨。慎獨,在别人看不到的時候,能慎重行事,不自我麻痹欺瞞;在别人不能聽到的時候,能保持清醒,不随口妄言。不要認為事情有所隐藏,就可以去做,不要讓雜念侵擾内心,以為别人不知道就讓言語随口而出,當獨自一人時,更要嚴格要求自己,防微杜漸,自重自愛,把握自己。

慎獨并非追求空間上的獨居、獨處,而是追求心理、人格上的卓爾不群,不同于外在的功利目的,它追求的是一種内在的精神境界,而要做到“慎獨”,最重要的就是說的做的一個樣,人前人後一個樣,言行如一,心口如一,始終如一。最隐蔽的東西往往最能體現一個人的品質,最微小的東西同時最能看出一個人的靈魂。

慎獨知恥(知恥與慎獨知恥近乎勇)4

東漢安帝時,昌邑縣令王密為感謝楊震的提挈之恩,夜裡懷金十斤饋贈,被楊震拒絕。王密說:“暮夜無知者。”楊震答道:“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謂無知!”王密聽後“愧而出”。

清代有個叫葉存仁的官員,從政30餘年,甘于淡泊,從不苟取。一次離任時,僚屬們臨别饋贈禮品,為避人耳目,特地夜裡送來。葉存仁見狀将饋贈品原封退回,并賦詩一首相贈:“月白風清夜半時,扁舟相送故遲遲。感君情重還君贈,不畏人知畏己知。”

内不欺己,外不欺人,上不欺天,君子慎獨。然小人反是,“小人閑居為不善,無所不至,見君子而後厭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視己,如見其肺肝然,則何益矣!”品行低下的人,獨自一人時常做壞事,見到品行好的人便竭力掩飾,那又有什麼用?素養、品行的高低是一種由内及外體現出來的東西,無法表裡如一的小人們,平日裡散漫慣了,又怎能僞裝成功?倒是更讓人覺虛僞與造作,而毫無益處。

自古以來,慎獨就是聖人先哲們追求的修身境界,“自修之道,莫難于養心;養心之難,又在慎獨”。慎獨,之于他人是坦蕩,無愧于心,之于自己,則是心安。一個表裡如一的人,做事光明坦蕩,事無不可對人言,少有愧疚、猜疑、顧忌等種種陰暗,心中自然綠意盎然,步步花開。

◎本文綜合自《知恥與慎獨》(文章原載于《光明日報》,作者徐建委》)與《恥之于人大矣》(文章原載于《學習時報》)及《談慎獨》(文章原載于《人民日報》),圖源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