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孩子從愛哭愛笑變得安靜?什麼時候開始愛美了?怎麼學會騙人了?”……作為父母,不難發覺孩子在成長中的諸多細微變化,伴随而來的育兒困惑越來越多。
了解孩子在各個年齡階段的心理發展特點,科學地塑造性格、提升智力、養成習慣至關重要。
這個階段是孩子智力發育的關鍵期。0~1歲時,孩子腦發育較快,腦重可達1000克,相當于成人腦重的75%。到1歲半時,心理活動也有了相應發展,如簡單的語言發展、認知能力發展,從隻會哭發展為會簡單地交流。北京協和醫院兒科主任醫師鮑秀蘭表示,孩子前6個月,時不時地會無緣由的哭鬧,這時家長應盡量滿足孩子,及時的抱抱、撫摸他,建立孩子的安全感。6個月後,家長要盡量以商量的語氣讓孩子學會多等待一會兒,逐漸提高孩子的自控能力。另外,多讓孩子接受新鮮事物,玩色彩或變化多樣的玩具和遊戲,刺激其感官及認知發育。
2歲孩子有自己的“小主意”了,對不想做的事反抗,也會變得容易發脾氣,一會兒哭一會兒笑。家長這時要做的就是在孩子陷入壞情緒時,轉移其注意力,讓孩子吃飯、睡覺、玩玩具等。但要注意不要輕易讓孩子讨價還價,尤其重大事情上不能太遷就孩子。
3歲孩子對周圍的世界有了更多認識,能夠與别人互動、體會到别人的情感。他們可能有了喜歡在一起玩的小夥伴,或者根據家長臉色的變化,認識到自己可能做錯了什麼。同時,肢體動作的控制也已經相當成熟,步伐穩定、急轉彎也不費勁,語言能力也發展得更好。這時可以對他講道理、立規矩,也可以培養他動手的能力,如自己吃飯、穿衣服、給他布置任務等。
3~6歲:性格發展關鍵期3~6歲的孩子會毫不隐藏地表達自己的情緒變化,而且擅長用自己的身體語言來表達。如大哭大笑、手舞足蹈、瞪眼跺腳,有高興的事會向親近的人訴說。
4歲孩子喜歡刺激、冒險、探索新鮮事物。西南大學心理學院應用心理系主任湯永隆建議家長,這時可帶孩子多參加一些戶外活動,接觸新朋友,依據孩子興趣和年齡特點準備書籍,比如睡前講一些有情節的故事給孩子聽。也可根據孩子出現的某種能力發展傾向,在尊重孩子意願的基礎上,理性選擇興趣班。這個階段的孩子可以清楚表達自己的意願,也開始有了分辨是非的能力。家長需要讓孩子知道什麼事情可以做,什麼事情不可以做。當孩子說髒話、随便扔東西或打人時,要制止并表示這樣是不對的。
5歲孩子更為活潑,大緻能确立日常生活習慣,比如傍晚5點看電視,6點要吃飯,睡前主動洗漱、穿脫衣服、單獨上床睡覺等。他們情感變得更為豐富,會主動關心人,會遵守以往定下來的規則、限制,有更強的自我約束能力,情緒也變得平穩,可以判斷哪些事情該不該做。在處理問題上,有了自己的想法,會經常問“為什麼?”這時,家長不妨讓孩子自己多做一些行為上的嘗試。
6歲孩子思維和想象力發展很快,能重述故事内容,記住生字,意識到男女有别。情緒有時捉摸不定,會和家長頂嘴,希望事事都按自己的意願發展,以自我為中心。這時,要注意孩子的個性教育,其形成的性格傾向,對今後心理發展有很大影響。
6~12歲:學習習慣養成期6~12歲的6年中,孩子從懵懂的小孩逐漸蛻變成能獨立思考的青少年,實現智力認知能力的大跨越。
五六歲的孩子總的來說比較聽話,家長說什麼可以玩,他們就去玩,什麼可以做,他們才去做。面對七八歲的孩子,很多家長會有一個感受,就是原來很懂禮貌的孩子,突然出現了數不勝數的毛病。例如,愛胡攪蠻纏、知錯不改、隻愛聽表揚、愛狡辯、找借口等。很多個人行為習慣也會改變,如愛睡懶覺、不疊被子、不注意個人衛生等。
對于孩子的叛逆行為,很多家長會采取硬碰硬的方式,對孩子輕則訓斥、重則打罵,然而這樣做的後果,往往會讓孩子的叛逆心理變得更加強烈。所以,家長一定要認清孩子叛逆行為的原因,采取正确的方法正确引導。此外,上學是孩子生活中的一個重大轉折點。他們雖對小學生活感到新鮮,但适應性差。上課時能集中注意聽講,但不持久。此階段是建立學習習慣的最佳時期,家長要盡量幫助孩子适應學校生活,培養學習習慣、學習興趣,通過鼓勵等方法讓孩子養成主動學習的習慣。
9~12歲的孩子處于從小學向高年級的過渡期。随着學習内容增多加深,家長需幫助孩子樹立信心,發現并解決問題,合理安排學習任務。
12~18歲:身心發育成熟期12歲後,孩子在身心發展方面有了大跨越,身高和體形發生了巨大變化,第二性特征出現,性意識萌發。
12~15歲的孩子看問題有自己獨到的見解,熱愛與人交往的同時,動手能力逐步增強。由于自我意識發展,會開始出現對自我過度關注以及排斥他人意見,對父母不信任等問題;同時,做事缺乏理性,容易出現言語羞辱,跟風欺負他人等行為;15~18歲的孩子自控力往往不夠,易受到網絡遊戲、網絡暴力等不良網絡文化影響,盲目模仿抽煙、酗酒、打架鬥毆等不良行為。由于學業壓力大,容易出現注意力不集中、浮躁、無助等負面情緒。
面對孩子種種變化,家長如果采取強硬态度和做法,隻會讓親子關系更加緊張。所以,與這個階段的孩子相處時,要尊重孩子獨處的情感需要,給予孩子足夠的寬容和個人空間,如進孩子房間前敲門,經允許後進入。
盡量以聊天、提建議的溝通方式參與到孩子的學習與成長中,培養共同話題;家長要言傳身教,采用理性平和的方式解決沖突;以身作則,引導孩子了解負面網絡文化的危害,與孩子協商上網規則并相互監督,增強孩子自我防範意識和自我保護能力;面對學習上的壓力,家長要适當與孩子溝通,了解他們内心的想法,對未來做出規劃,要讓他們知道并不是為了考試而學習,切勿給孩子過大的心理壓力。
這個階段的青少年分外愛美,對身材要求高,心理上也開始了性探索,容易對愛與性混淆不清。兩位專家建議,家長應及時引導孩子正确面對,不要過于節食來控制體重,以免造成營養不良。同時,有必要讓孩子儲備青春期性知識,不回避跟孩子談性,做到“不圍堵、多疏通”。
育兒,三分教七分等美國哈佛大學曾提出過一個“多元智能理論”,認為人類的智能分為語言、數理邏輯、空間、運動、音樂、人際、自我認知、自然探索等多方面,且處于不同年齡階段,各有所長。
比如,孩子在小學的學習以邏輯思維為主,可能對數語外等純知識内容并不擅長。著名作家鄭淵潔在兒時寫作能力并不突出,但這并沒有影響他日後成為一個優秀作家……
家長如果隻關注到孩子的成績,并不重視他們其他方面的培養,結果隻會讓孩子變得沒有自信。
從孩子個體發育來看,有些孩子暫時性的成績差,可能與生理結構也有關。人類的大腦分為左腦(又稱“學術腦”,處理邏輯、數字及分析等理性信息)和右腦(又稱“藝術腦”,負責想象力、閱讀和圖像等感性信息),右腦一般在6歲前高度發育,15歲後基本定型;左腦6歲時初步發育,15歲逐步完善。
而有些家長卻不懂這個規律,在孩子右腦高度興奮時,非要其補習奧數,“拔苗助長”式的刺激左腦發育,這不僅讓孩子無法快樂學習,還浪費了孩子在其他方面的天賦,最後什麼都學不好。把成績作為标準,忽略心理、情緒上的問題,還會讓孩子在進入大學或踏入社會時逐漸暴露出心理問題。
“三分教,七分等”,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兒童研究所所長孫宏豔表示,教導孩子要有等待意識。不要因為孩子沒考好,馬上就有情緒變化,這會讓孩子沒自信,以後遇到問題時就認為自己不行。事實上,寓教于樂并非難以做到,關鍵是家長要擺正觀念。
1.找準孩子興趣點,與學習做結合。興趣是驅動學習的内在動力,孩子的興趣在文學上,那就多培養閱讀和寫作,對自然科學着迷,那就多開發空間想象力。
2.學會等待。孩子成績不好,要主動和他們一起發現學習上的漏洞,探讨薄弱環節;面對階段性的成績下滑,不要唠叨,試着給孩子留出追趕和進步的空間。或聽聽孩子的想法,與他們一起探讨解決方法,而不是唯成績論亂貼标簽。
五個原因,孩子總哭鬧1.空氣壓力。
寶寶坐飛機時也會産生鼻塞感和耳部不适,這是因為空氣壓力導緻耳咽管膨脹。此時,讓寶寶吮吸奶嘴,能促進唾液分泌,減輕空氣壓力影響。
2.鼻塞。
由于寶寶不會擤鼻涕,很容易因為分泌物多而鼻塞,從而哭鬧不停。家長可以使用滴鼻劑,讓寶寶的鼻子通氣,如果不起作用,還可以使用鼻腔抽吸器。
3.環境刺激物。
二手煙、花粉和其他刺激物,會給寶寶帶來刺激不适,甚至過敏反應。家長應避免讓寶寶接觸環境刺激物,也不要沖着寶寶打噴嚏。
4.腹瀉和嘔吐。
寶寶會因為腹瀉或嘔吐帶來的不适感而哭泣,體液流失會使寶寶身體迅速變得虛弱。此時,應立即帶其就醫,并補充水分。
5.脫水。
寶寶脫水會有以下表現:幹咳聲刺耳、嘴唇幹裂、囟門凹陷。為防止寶寶脫水,可以讓喝母乳的寶寶每次吃個飽,吃奶粉的寶寶,兩次喝奶之間喝些溫水
三分鐘止血法新澤西州斯考克斯市兒科醫學博士紮耶德·貝克:孩子因外傷出血時,可先将冰塊包在紙巾裡,直接緊壓在傷口上,保持3分鐘。如果傷口沒有嚴重到需要縫合,按壓的力量和冰鎮作用就能止血。如果3分鐘後仍流血,立即就醫。
瀉鹽(硫酸鎂)殺菌有奇效。
醫學博士塔尼娅·奧爾特曼:遇到皮膚割傷、擦傷的病人,我的“秘密武器”是使用瀉鹽殺菌、預防感染。有兩次,我兒子的腳受了外傷,我給他止住血後,倒一大盆溫水,放2~4湯匙瀉鹽,讓他把腳泡在盆裡,傷口恢複得很快。
拍飽嗝一定不要拍錯地方。
貝克醫生:給寶寶喂完奶,把他直立抱起,拍他的後背和胃對應的位置,力度要适中。拍不準位置會影響效果。
看到孩子要發脾氣時,告訴他把怒氣“跑出去”。
《教兒童和少年控制情緒》一書作者肯尼思·金斯伯格博士:
我的孩子小時候,這個策略幾乎每次都很靈,因為這樣就是給他們一個健康的渠道發洩怒氣。等他們平靜下來後,我會告訴他們,下次感覺生氣時,先找個地方猛跑一通,然後停下來做幾次深呼吸,這樣就能冷靜下來重新思考問題了。
不要輕易給孩子貼上“挑食”的标簽。《養育一個健康、快樂的小吃貨》一書作者尼瑪利·弗爾南多博士:稱孩子為“美食探索者”更好,這就是告訴他,吃飯如同旅行,需要不斷嘗試,可能就有驚喜。
常洗手是保持健康的頭等大事。紐約市兒科醫生蒂芬妮·奈普:告訴孩子,去完廁所、剛從外面進家門和吃飯前都要洗手,每次要達到15秒鐘,手指間和指甲縫要搓洗到位。
好習慣堅持兩周,解決所有睡眠問題。兒童睡眠問題專家凱倫·弗蘭克斯:孩子不好好睡覺時,很多父母嘗試一個辦法,幾天不管用就放棄了。其實這對于改變孩子的不良習慣來說,時間太短。任何好方法都需要堅持兩周,兩周後仍無效就換一個。
不要懷疑作為父母的本能。馬裡蘭州羅克維爾市兒科醫生傑裡米·費舍爾伯格:沒有人比父母更了解他們的孩子,我作為醫生,不知多少次見證了這句話的千真萬确。如果你帶孩子去醫院看完病回家,覺得醫生的診治有些不對勁,那就帶孩子再去醫院,找醫生繼續咨詢。
提防孩子身邊的隐性危險。聖地亞哥市兒童急診科醫生溫迪·亨特:我的孩子剛會走路時,在地上撿東西吃、在遊樂場往高處爬,我從沒太害怕過。我真正擔心的是沒有防撞軟包的家具、陌生的狗、打開的窗戶。這些給孩子帶來的傷害可能會很嚴重,甚至緻命,而且比你想象得更易發生。
橄榄油可緩解耳痛。耶奈伊醫生:孩子耳内發炎時,将橄榄油滴進耳孔,可緩解耳癢和耳痛。橄榄油能保護耳膜,讓耳内滲出的液體更快幹燥。
孩子應該知道他們的身體隐私部位名稱。亨特醫生:這讓孩子能輕松地向父母和醫生說出他們的不适症狀。我在醫院裡遇到過這樣的男孩,他們的睾丸疼卻不敢告訴醫生,女孩撒尿時尿道疼,也不告訴醫生。
觀摩是學習上廁所的好辦法。費舍爾伯格醫生:讓孩子觀摩你怎麼如廁,洗了手,和孩子拍手慶祝,讓他知道這是件有趣的事,就會樂于學習。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