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黃土來源及運輸途徑

黃土來源及運輸途徑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1-14 09:28:12

黃土來源及運輸途徑(從黃土到)1

延安市吳起縣吳起街道走馬台村楊青流域流動的雲海。(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陶明 攝

中午時分,在黃土高原深處的陝西省延安市吳起縣吳起街道金佛坪村,今年55歲的村民馬有恩正在自家甜瓜大棚裡查看秧苗。

甜瓜大棚外,盛夏的黃土高坡如同油畫,滿山蒼翠或明或暗,黃土的顔色反而星星點點。

這并不是黃土高原的“本色”。

吳起,地處毛烏素沙漠南緣,屬黃土高原梁狀丘陵溝壑區。“年輕的時候,這裡都是望不到頭的黃土,最怕的就是刮風下雨,刮起來的是土,沖下來的是泥漿。”馬有恩說。

黃土來源及運輸途徑(從黃土到)2

位于延安市吳起縣的退耕還林森林公園。(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陶明 攝

改變始自20多年前。1998年,吳起在全國率先實施退耕還林還草工程,目前已累計完成退耕還林面積243.79萬畝,是全國退耕還林“退得最早、面積最大”的一個縣。

“當時一畝地一年補助200斤口糧、50元樹苗費和20元管護費。”剛開始退耕還林時,馬有恩家裡還有30多畝地,種滿了土豆、玉米等農作物。

“能保證了口糧,誰不想讓這光秃秃的山變綠?”他說。

于是,夫妻倆帶着鋤頭,當時十一歲的小兒子牽着毛驢馱着樹苗,馬有恩家的每一個人都成為這場“綠色革命”中的一員。

沙棘、刺槐、山杏、山桃……摸着一棵棵當年自己種下的樹,馬有恩不由得感慨,曾耕作的田地已變成一片片森林。

“山綠了,風沙也少了,空氣也好了,山體涵養得住水,山洪和泥石流也少了。”這是馬有恩20多年來的切身感受。

變化不僅僅是田地與森林的轉換。

“十年九旱,廣種薄收,靠天吃飯”曾是吳起人生活的真實寫照,人墾畜踏更是導緻了“越窮越墾,越墾越窮”的“怪圈”。

黃土來源及運輸途徑(從黃土到)3

2019年6月5日,一輛汽車行駛在綠樹成蔭的延安市吳起縣走馬台村的山道上。新華社記者 陶明 攝

随着生态的好轉,吳起人的農業觀念也在發生着轉變,越來越多人從傳統的農業生産方式中解放出來,建設生态、保護生态成了群衆的自覺行動。

“好比這甜瓜産業,我們這土壤深厚、光照充足,有生長條件。我們這離縣城近,有銷售市場。”他說,“但它不占一分林,不減一丁綠。”

2012年,在縣政府的資助下,馬有恩在保留的基本農田上種起了甜瓜,建設的2個大棚占了6畝地,他一分錢沒花。

馬有恩家裡的6畝甜瓜大棚,一年能給他帶來十餘萬收入。“我和老伴種一個棚,小兒子種一個棚,一個棚一年能收三茬。”他說。

在政策引導下,以沙棘、甜瓜為主的林果業,以湖羊為主的草畜業已成為吳起老百姓脫貧緻富的新路子。2019年,吳起全縣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2028元。

中國的退耕還林還草工程涉及全國25個省區和新疆生産建設兵團的2435個縣。像吳起馬有恩這樣的故事,還有千千萬。

中國國家林業和草原局發布的《中國退耕還林還草二十年(1999—2019)》白皮書顯示,20年來,中央财政累計投入5174億元,實施退耕還林還草5.15億畝,成林面積占全球同期增綠面積的4%以上,中國生态環境得到顯著改善。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标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将及時更正、删除,謝謝。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