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寒食節詩句欣賞

寒食節詩句欣賞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0-05 19:21:45

寒食節詩句欣賞(寒食東風禦柳斜)1

寒食東風禦柳斜

——詠寒食節古詩詞賞析(一)

王傳學

寒食節,起源于春秋時期,已經延傳了二千多年。傳說春秋時期,介子推輔佐晉獻公的兒子重耳,由于朝中出了奸臣,隻能在外流亡。一次他們迷路于山中,糧絕無緣,介子推割大腿肉以啖重耳。十九年後,公子重耳做了晉國的國君,成了晉文公。在他分封大臣時,竟把“割股奉君”的老臣介子推給遺忘了。當派人去請介子推時,介子推已經背着老母親躲到當時的邬縣綿山上隐居起來。重耳于是下令焚山,企圖逼介子推母子出山,但事與願違,介子推至死不出山,與其老母抱着一棵樹死于林中。晉文公懊悔不已,為紀念這位忠誠、淡泊的大臣,即把綿山改為介山,邬縣改為介休縣,而且把放火燒死介子推的那一天,即清明節的前一天,定為“寒食節”,規定這一天家家不許生火,隻能吃冷食,由此形成禁火吃冷食的習俗,稱為“寒食禁火”。相沿成俗,即成寒食節。

據南朝•梁朝宗懔撰《荊楚歲時記》載:“去冬至一百五日,有疾風甚雨,謂之寒食。據曆在清明前二日。”寒食節最重要的習俗是吃冷食,雖然它漸與清明節同過,但在中國的一些地區,現今仍保持着寒食節不生火的習俗。寒食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中唯一以飲食習俗來命名的節日。

此外,寒食節還有踏青、插柳、蕩秋千、踢蹴鞠、牽勾(撥河)、鬥雞、詠詩等傳統習俗。一直流傳下來并為全國所接受。伴随着歲月的流逝,寒食節靜靜地融入了清明節,介子推所代表的封建愚忠思想也已沉入曆史長河,不過寒食所代表的人們對忠誠、廉潔、政治清明的贊許,卻是千年如一的。

寒食節,在其發展過程中,産生了許多文學作品。在曆代詩詞作品中,題詠寒食節的詩歌,從戰國、漢代、兩晉從未間斷,到唐代達到高峰,宋以後也有不少佳作,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内容。

在衆多詠寒食節的古詩詞中,唐代詩人韓翃的《寒食》非常著名:

春城無處不飛花,

寒食東風禦柳斜。

日暮漢宮傳蠟燭,

輕煙散入五侯家。

這是一首寓意非常委婉的諷刺詩。在唐代以前,漢朝最為強大,所以唐人做詩都喜歡借漢來比唐,這裡也是借漢代的故事來諷刺本朝。寒食三天禁火,本應第四天才可用火。但皇宮裡在第三天的黃昏就将傳火種的蠟燭賜給了皇帝貴戚。這件小事說明皇帝對貴戚近臣的特别恩寵,但詩人寫得很委婉, 而且用春城飛花的奇麗景緻開頭,用東風拂柳的描寫自然引出皇官,好像是在稱頌皇上的恩典,所以連皇帝都很喜歡。像這樣不用一字指斥,就達到諷刺效果的寫法,就叫含蓄。我們仔細一琢磨,就能品味到裡面暗含的諷刺意味。

古人很重視寒食節,按風俗家家禁火,隻吃現成食物,故名寒食。由于節當暮春,景物宜人,自唐至宋,寒食便成為遊玩的好日子,宋人就說過:“人間佳節唯寒食。”(邵雍)唐代制度,到清明這天,皇帝宣旨取榆柳之火賞賜近臣,以示皇恩。唐代詩人窦叔向有《寒食日恩賜火》詩紀其實:“恩光及小臣,華燭忽驚春。電影随中使,星輝拂路人。幸因榆柳暖,一照草茅貧。”正可與韓翃這一首詩參照。

此詩隻注重寒食景象的描繪,并無一字涉及評議。第一句就展示出寒食節長安的迷人風光。把春日的長安稱為“春城”,造語新穎,富于美感。處處“飛花”,不但寫出春天的萬紫千紅、五彩缤紛,而且确切地表現出寒食的暮春景象。暮春時節,袅袅東風中柳絮飛舞,落紅無數。不說“處處”而說“無處不”,以雙重否定構成肯定,形成強調的語氣,表達效果更強烈。“春城無處不飛花”寫的是整個長安,下一句則專寫皇城風光。既然整個長安充滿春意,熱鬧繁華,皇宮的情景也就可以想見了。與第一句一樣,這裡并未直接寫到遊春盛況,而剪取無限風光中風拂“禦柳”一個鏡頭。當時的風俗,寒食日折柳插門,所以特别寫到柳。同時也關照下文“以榆柳之火賜近臣”的意思。

如果說一二句是對長安寒食風光一般性的描寫,那麼,三四句就是這一般景象中的特殊情景了。兩聯情景有一個時間推移,一二句寫白晝,三四句寫夜晚,“日暮”則是轉折。寒食節普天之下一律禁火,唯有得到皇帝許可,“特敕街中許燃燭”(唐•元稹《連昌宮詞》),才是例外。除了皇宮,貴近寵臣也可以得到這份恩典。“日暮” 兩句正是寫這種情事,仍然是形象的畫面。寫賜火用一“傳”字,不但狀出動态,而且意味着挨個賜予,可見封建等級次第之森嚴。“輕煙散入”四字,生動描繪出一幅中官走馬傳燭圖,雖然既未寫馬也未寫人,但那袅袅飄散的輕煙,告訴着這一切消息,使人嗅到了那燭煙的氣味,聽到了那得得的馬蹄,恍如身曆其境。同時,自然而然會給人産生一種聯想,體會到更多的言外之意。首先,風光無處不同,家家禁火而漢宮傳燭獨異,這本身已包含着特權的意味。進而,優先享受到這種特權的,則是“五侯”之家。它使人聯想到中唐以後宦官專權的政治弊端。中唐以來,宦官專擅朝政,政治日趨腐敗,有如漢末之世。詩中以“漢”代唐,顯然暗寓諷谕之情。無怪乎清人吳喬說:“唐之亡國,由于宦官握兵,實代宗授之以柄。此詩在德宗建中初,隻‘五侯’二字見意,唐詩之通于春秋也。” (《圍爐詩話》)據唐人孟棨《本事詩》載,唐德宗曾十分賞識韓翃此詩,為此特賜多年失意的詩人以“駕部郎中知制诰”的顯職。由于當時江淮刺史也叫韓翃,德宗特禦筆親書此詩,并批道:“與此韓翃”,成為一時流傳的佳話。

此詩撷取寒食節宮中傳蠟燭的一個細節,反映了當時的社會風俗。雖然詩中止于描繪,詩人本意也未必在于譏刺,但他抓住的形象本身很典型,因而使讀者意會到比作品更多的東西。由于詩人未曾刻意求深,隻是沉浸在打動了自己的形象與情感之中,發而為詩,反而使詩更含蓄,更富于情韻,比許多刻意諷刺之作更高一籌。

唐代詩人孟雲卿的《寒食》,借寒食禁火表現士子生活的困頓:

二月江南花滿枝,

他鄉寒食遠堪悲。

貧居往往無煙火,

不獨明朝為子推。

孟雲卿于天寶年間科場失意後,曾流寓荊州一帶,過着極為貧困的生活。就在這樣的飄泊流寓生活中的一個寒食節前夕,他寫下了這首絕句。

寒食節在冬至後一百零五天,當春二月。由于江南氣候溫暖,二月已花滿枝頭。詩的首句描寫物候,兼點時令。一個“滿”字,傳達出江南之春給人的繁花競麗的感覺。這樣觸景起情,頗覺自然。與這種良辰美景相配的本該是賞心樂事,第二句卻出人意外地寫出了“堪悲”。詩人乃關西人,遠遊江南,獨在他鄉,身為異客;寒食佳節,倍思親人,不由悲從中來。加之,這裡的“寒食”二字,除了指節令之外,還暗含少食、無食之意,一語雙關,因此“他鄉寒食”也就更其可悲了。

詩中常見的是以哀景寫哀情,即陪襯的藝術手法。而此詩在寫“他鄉寒食遠堪悲”前,卻描繪出“二月江南花滿枝”的美麗景色,在悲苦的境遇中面對繁花似錦的春色,便與常情不同,正是“花近高樓傷客心”,樂景隻能倍增其哀。恰當運用反襯的藝術手法,表情也就越有力量。

三句承上句“寒食”而寫到斷火。寒食禁火的習俗,相傳為的是紀念春秋時賢者介子推。在這個節日裡,人們多外出遊春,吃現成食物。野外無煙,空氣分外清新,景物尤為鮮麗可愛。這種特殊的節日風物與氣氛會給人以新鮮愉快的感受,而此詩作者卻發人所未發,由“堪悲”二字,引發出貧居寒食與衆不同的感受來。寒食“無煙火”是為紀念子推相沿而成的風俗,而貧居“無煙火”卻是為生活所迫的結果。對于富人來說,一朝“斷炊”,意味着佳節的快樂;而對于貧家來說,“往往”斷炊,包含着多少難堪的辛酸!詩人巧妙地把二者聯系起來,以“不獨”二字輕輕一點,就揭示出當時的社會現實,寄寓着深切的不平。

此詩借詠“寒食”寫寒士的辛酸,卻并不在“貧”字上大做文章。詩人雖寫一種悲痛的現實,語氣卻幽默诙諧。其三、四兩句似乎是詩人的自嘲:世人都在為明朝寒食準備熄火,以紀念先賢;可像我這樣清貧的寒士,天天過着“寒食”生涯,反倒不必格外費心呢。這種幽默诙諧,是一種苦笑,似輕描淡寫,卻涉筆成趣,傳達出一種攫住人心的悲哀。此詩由于命意新穎,構思巧妙,特别是恰當運用反襯手法,亦諧亦莊,耐人咀嚼,使它成為難以數計的寒食詩中不可多得的佳作。

再看唐末詩人伍唐珪的《寒食日獻郡守》:

入門堪笑複堪憐,

三徑苔荒一釣船。

慚愧四鄰教斷火,

不知廚裡久無煙。

詩的大意是:進了自己的家門便感覺可笑又感覺可憐,看到的是那長滿青苔荒草的門前小路和一隻破爛不堪的漁船。真是慚愧呀,左鄰右舍的人都跑來通知,囑咐我把舊火通通滅掉,但他們哪裡知道啊,我家的竈膛裡好長時間都沒冒過煙了。

此詩用白描手法,寫自家貧窮如洗:“三徑苔荒一釣船”,“廚裡久無煙”,直接寫出生活的貧窮,語言直白。詩題曰“獻郡守”,似是詩人向郡守反映自己的苦況,兼有自嘲的意味。

寒食節由于與清明靠近, 後來又漸漸與清明混而為一, 由此寒食節又是紀念先祖的重要節日。寒食清明尤為崇尚的風俗是掃墓。寒食清明掃墓之風在唐代十分盛行。詩人張籍的《北邙行》對寒食節特有的上墳祭祖作了描繪:

洛陽北門北邙道,

喪車辚辚入秋草。

車前齊唱薤露歌,,

高墳新起白峨峨。

朝朝暮暮人送葬,

洛陽城中人更多。

千金立碑高百尺,

終作誰家柱下石。

山頭松柏半無主,

地下白骨多于土。

寒食家家送紙錢

烏鸢作窠銜上樹。

人居朝市未解愁,

請君暫向北邙遊。

詩人通過對北邙掃墓的叙述, 抒發了自己對人生的看法。詩人寫道:洛陽城北的北邙道上,喪車粼粼,送葬的人從早到晚絡繹不絕。墓地裡,有的花千金豎立的高百丈的墓碑,終究作了别人房屋柱子下面的基石;而山頭墓地上栽種的衆多松柏,有一半都沒了主人。寒食節家家送的紙錢,都被鳥雀銜到樹上做了鳥巢。詩人感歎道:人生終有一死, 那麼在活着的時候就要倍加珍惜, 沒有什麼煩惱是不能抛棄的, 面臨了死亡, 才加深了對生的理解與渴望。

唐代詩人白居易在《寒食野望吟》中寫道:

烏啼鵲噪昏喬木,

清明寒食誰家哭。

風吹曠野紙錢飛,

古墓累累春草綠。

棠梨花映白楊樹,

盡是死生離别處。

冥寞重泉哭不聞,

蕭蕭墓雨人歸去。

此詩描寫了寒食清明的掃墓情形。詩中,詩人以景襯情,将寒食節哭祭之俗描繪得很是細緻:墓地裡,風吹得紙錢到處飛舞,一座座古墓上長滿了青草。雪白的棠梨花映着白楊樹,這裡盡是人生死分别的地方。掃墓人哭聲再大,墓裡的死人也聽不見,人們隻會在潇潇暮雨中傷心地歸去。從這些描寫中,不僅可以看出掃墓的凄涼悲慘情景,也可以看出唐代掃墓習俗中寒食與清明是一回事。

“棠梨花映白楊樹,盡是死生别離處。”詩人以凄清之景襯悲傷之情,感歎生死别離的“無情”。

唐代詩人熊孺登的《寒食野望》,寄托了沉痛的哀思:

拜掃無過骨肉親,

一年唯此兩三辰。

冢頭莫種有花樹,

春色不關泉下人。

詩的前兩句直抒胸臆,指出一年之中隻有寒食清明這幾天是拜祭親人、寄托哀思的日子。後兩句則生發議論,說墳頭不要種有花的樹,因地下之人再也看不到美麗的春景了。表達了對死者的深切哀思,和生者由于無法傳達對死者的思念而産生的痛苦。

再看五代詩人雲表的《寒食詩》:

寒食時看郭外春,

野人無處不傷神。

平原累累添新冢,

半是去年來哭人。

寒食時節,春光如畫,田野上到處都是心神憂傷的掃墓人。仔細望去,平原之上又新增了衆多新墳,這些新墳的主人一定有一半都是去年的掃墓人吧。

這首七絕描繪了一幅寒食日城郊墓地掃墓的情景。詩人從佛家的生死輪回和避世思想出發,指出今年躺在新墳中的便有很多是去年掃墓的人,言外之意是今年來祭奠掃墓的人也必定有不少明年将被埋入墳墓。這種消極頹廢的思想不可取,然而也客觀地道出了人生代謝的自然規律,而此詩也寫得流暢,準确生動,具有一定的藝術感染力。

宋代詩人楊萬裡的《寒食上冢》,充滿了愁思:

迳直夫何細!橋危可免扶?

遠山楓外淡,破屋麥邊孤。

宿草春風又,新阡去歲無。

梨花自寒食,進節隻愁餘。

詩的意思是:寒食去掃墓,通往墓地的的小路是多麼細長!路過高橋時不用倚扶嗎?遠處山上的楓葉朦胧色淡,麥田邊的破屋顯得很孤單。野草一夜間又随風生長出來,去年的小路消失了,今年又走出了新的小路。寒食清明時節梨花開得正盛,每到這個季節我的愁思就充滿心間。詩人用細緻的景物描寫,烘托了寒食時節墓地的凄涼氛圍,表現了自己對已逝親人的思念之情。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