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一吃熱飯就牙疼怎麼回事

一吃熱飯就牙疼怎麼回事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1-14 08:39:53

文|崔廣勳

10月31日,世界勤儉日。

在我們沂蒙農村,勤儉不稱簡樸也不叫節儉,叫“會過”。

回顧自己大半個人生,大大小小當過六個單位和部門的負責人。

由于土裡刨食的苦日子造就的傳統抑或習慣,日常經營管理,都是把公家的日子當私家的算計着過。

雖談不上口語講的“摳門”或書面寫的“吝啬”,但往往會被人以“小氣”論處,換言之,就是“不大方”。

至于是否被冠之格局不大、視野不寬、站位不高,就不得而知了。

一吃熱飯就牙疼怎麼回事(吃了不疼撒了疼)1

在對外接待就餐時,自己一般都以“不會點菜”而推脫。

推辭不掉偶爾點一次,但看看動辄幾十元一個的菜單,往往心疼得“咬牙”,于是點的沒有“硬菜”,大都上不了台面。

其實,誰都清楚,點菜無所謂會不會點,隻要葷素搭配,撿貴的點,點的菜一般都好吃。

無論公場私場,偶爾菜上多了吃不了,都要打包——盡管在有些人看來不大體面。

因為從小奶奶就灌輸我一句話:“東西都是汗珠子掉下來摔八瓣換來的,吃了不疼撒了疼,糟蹋了‘傷天雷’”

——大概也許是傷天理、挨雷劈的意思。

如今生活富裕了,父母依然保持“會過”的品格,自食其力,粗茶淡飯,省吃儉用。

吃飯時不小心食物掉在地上,凡是成塊能夠撿起來的,都要用水沖沖放到嘴裡,且自嘲地說:“不幹不淨,吃了不得症。”

大半輩子努力,也算過上了“樓上樓下、電燈電話”,生活無虞的日子,但我家吃飯從不講究四碟八碗,保持着吃多少、做多少的習慣;

即使偶然剩了飯,冰箱裡一放,下頓照樣熱着吃,丢了覺得可惜了。

至于剩飯剩菜裡細菌、亞硝酸鹽究竟對身體有多大影響,沒有太過考究。

一吃熱飯就牙疼怎麼回事(吃了不疼撒了疼)2

生在鄉村、長在田野的人,不論後來成為白領、高官還是大款,都不可能輕易浪費食物的,除非“面子”、虛榮心作祟或心理變異。

因為那食物極度匮乏、窮困潦倒歲月留下的烙印,永遠不會磨滅、消失……

記得上世紀七十年代沂蒙鄉下的主食,是糊塗(稀飯)、煎餅(幹糧)。

糊塗是少許玉米面摻和地瓜幹面,放上地瓜做的俗稱“地瓜糊塗”。

做地瓜糊塗時,怕地瓜皮浪費可惜了,是舍不得去掉皮下鍋的。

每當吃到地瓜皮時,我們兄妹都眉頭皺着不想下咽。

父親見狀,都要沒好氣地吼上一句:“吃了皮也藥不死你!”

吓得我們隻好眼一眯、脖一縮,把地瓜皮強咽下去。

一吃熱飯就牙疼怎麼回事(吃了不疼撒了疼)3

煎餅同樣是地瓜幹摻和少許玉米或高粱做的,渣渣乎乎、苦澀難咽。

當時,孩子們最美好的憧憬和向往,就是能天天吃上麥煎餅。

每年新麥子下來,家家戶戶要烙一次純麥煎餅用于曬醬。

家境好點的孩子,隻有這時才能吃上一頓純麥煎餅“過過瘾”。

記得有一年我抓住“機遇”,狼吞虎咽接連吃了四五個麥煎餅。

上半夜胃裡發撐發脹難受得直打滾,下半夜又翻江倒海上吐下瀉。

氣得父親沒心疼我不舒服,而是一個勁抱怨那幾張麥煎餅吐出來白費了。

不怕您見笑,類似“沒出息”的事還有許多——

一吃熱飯就牙疼怎麼回事(吃了不疼撒了疼)4

上世紀七十年代,我們那裡大米是稀罕物。

哪家偶爾倒換幾斤,是不舍得做大米幹飯或大米稀飯的,主要用來燒“米茶”,即不做糊塗時,在鍋水裡放上兩三把大米(用來改水味),米熟後喝着米茶吃煎餅。

一天晚飯,為了能多吃到點米粒,我連喝四大碗米茶,十一二歲的我夜裡竟尿了床。氣

得與我在場院“通腿兒”的遠房大哥,一腳把我踹到床下。

那狼狽相,如果當時有視頻,肯定能成為熱搜頭條。

每年收了花生後,每戶都要帶殼留下二三十斤放在籠子裡藏于牆旮旯做種子。

“不怕摟着,就怕瞅着”。

一年冬天,我和弟弟發現了藏匿花生之處。

每天放學後,一見沒人就偷偷摸摸将手伸到籠子裡抓兩把,尋個沒人的地方吃,且避開對方,各自行事,心照不宣。

一吃熱飯就牙疼怎麼回事(吃了不疼撒了疼)5

第二年開春種花生時,父母見籠子空空如也,起初以為被老鼠盜了。

仔細一看沒有老鼠的痕迹,細一琢磨才明白我和弟弟就是“老鼠”,氣得吹胡子瞪眼自不必說,後來借了五六家才把花生種湊齊……

其實,這也見怪不怪,在那個食品短缺年代度過童年的人,沒發生過幾樁這類的糗事是不正常的。

相信看過電視劇《父母愛情》的人,一定會為幾個孩子半夜起來偷吃桃酥的畫面忍俊不禁。

一個守備區司令的孩子尚且如此窘迫,我們農家子弟的境遇可想而知。

近日看到一則數據令我觸目驚心、唏噓不已:

我國每年浪費的糧食總量達到3500萬噸,可以供養一個3.5億人口的國家一年。

而諸如小學生因味道不合口将所有午餐倒進垃圾桶等浪費糧食的負面新聞,也不斷見諸媒體。

在食堂、飯店等場所,浪費食物現象更是比比皆是、司空見慣。

一吃熱飯就牙疼怎麼回事(吃了不疼撒了疼)6

“世界勤儉日”,是對勤儉的呼喚;

“世界糧食日”,是對節約的倡議;

“光盤行動”是對珍惜的引導。

物質充裕不是浪費的托辭和借口,節約糧食也與貧富無關。

它是一種素養和美德,是一種操守和品行,是對勞動和付出的尊重。

“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

明末朱柏廬的這句話,不僅應該镌刻于每個人的腦際,更應落實到每個人的行動,與文明握手,與陋習告别

——拒絕舌尖上的浪費。

鄉間俗語往往富含哲理。

我奶奶的那句“名言”——“吃了不疼撒了疼”,也值得深深體味……

找記者、求報道、求幫助,各大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點情報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體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 我要報料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