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故宮,想必無人不知無人不曉,那是古代皇帝住的地方。現在故宮已經成為了北京著名的旅遊景點之一,接待着世界各地慕名而來的遊客。
作為明清兩代統治者的居所,故宮承載的不僅僅是曆史的厚重,還有很多未解之謎。
有關故宮的傳說當中,就有這樣一個人物 故宮占地72萬平方米,建築面積15萬平方米。其中有房屋總數9999間半,真的是這樣嗎?這多餘的半間又藏着什麼玄機呢?
這其中有個傳說,明成祖朱棣當初打算修建故宮的時候,動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在全國範圍内收集建築材料。沒有快遞的日子裡,光準備工作就花了11年。
眼看東西運來了,圖紙也有了,準備蓋個一萬間彰顯尊貴的時候,朱棣做了個夢。這個夢可不得了,夢到了玉皇大帝。雖然貴為天子,但是遇到了天,也被吓得不輕。
後來才知道,天宮就是萬間。自己總不能和天宮一個規模,于是下令少了半間。
其實故宮根本沒有9999間的房間,據統計共有房間8707間,也是相當震撼了。古代9這個字有着非凡的意義,9在陽數中是最大的,故皇帝也成為九五之尊。也有一種說法是,九五之尊嘛,自然要用9作為房間數了。
其實,關于故宮的傳說,遠遠不止一件。這個近600年曆史的宮殿究竟藏着多少秘密,還在等待着後人的發掘。
9999.5間房屋,這實在是一個龐大的數目。古代人壽命短暫,盡管錦衣玉食如皇帝,像乾隆這樣的長壽皇帝也是少之又少,明清兩朝的帝王壽命平均也不過五十餘歲左右,假設每天住在不一樣的房間,那也要足足27年多才能将故宮的房屋住個遍!終其一生,有的房屋甚至可能都不會住第二次。
故宮房屋數量之多,讓人“望樓興歎”,但是震驚之餘,傳言中的半間房也讓人産生了濃濃的好奇。
故宮始建于明朝永樂帝,那麼在開始建造的時候,永樂大帝為何定下了9999間半的數字?傳言永樂帝最初在規劃皇城時,計劃建造10000間房屋。但是一天夜裡,永樂帝做了一個夢,夢中的玉皇大帝質問他,天宮有10000間房屋,而今你人間帝王也要在自己的皇城修這麼多間房屋,是要和天宮一樣嗎?
永樂帝大駭而醒,急匆匆喚來自己的軍師,将夢中場景悉數告訴了他,軍師聽完後冷汗連連,定了心神後想出一計,他建議皇城房屋數量改為9999間半。這樣一來,一方面,皇城房屋比天宮少半間,顯示人間帝王對玉皇大帝的尊敬,另一方面,隻少半間,也可保全人間帝王的尊嚴。于是,故宮便有了9999間半房屋。
“永樂帝之夢”的傳言流傳甚廣,但其中真假難以辨别。除此之外還有一種傳言,故宮房屋的數量受到了民間方術思想的影響。
民間方術認為"滿招損謙受益”,萬是整數,加之皇帝乃是萬尊之軀之,“萬”在皇權中是至高無上的數字,但是"陽極生陰,陰極生陽",皇帝吸取這種思想,為了戒警自己,于是去掉半間房屋,以免逾九達萬招來厄運。
關于半間房的來曆衆說紛壇,且按住不提,先來看看那半間房究竟在故宮何處。
故宮景運門外箭庭之南,有一座院牆圍着的兩層紅門綠柱的木式樓閣,此樓名為文淵閣,取自“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以水克火之意,很多到故宮遊覽的遊客都會興緻勃勃地特意到此處尋找傳說中的那半間房屋。
文淵閣是清朝的藏書重地,乾隆後期纂修的巨制文獻四庫全書就曾保存于此!
此外,有别于紫禁城中房屋多以奇數為主的慣例,文淵閣采用了不講對稱的偶數——6間房屋。但是,似乎為了布局上的美觀,文淵閣靠近西側一間建造得格外小。這間閣樓與一般的閣樓不盡相同,兩根柱子的間距不是一丈,而是僅有五尺左右,看起來像是半間房。
這就是關于傳言中故宮“半間房”典故的由來,其實事實上,随着朝代的不同,故宮中房屋數量增增減減,數量不一而論。
在《單霁翔:走遍故宮9371間房》一書中,故宮博物院前院長單霁翔經過詳細統計,明确寫出目前故宮博物院所管理的古代建築數量共計9371間,其中紫禁城内8728間,紫禁城外端門、大高玄殿、禦史衙門等處643間。
無論房屋數量如何,故宮早已成為人們心中一處神聖的地方,它不僅是華夏曆史的見證者,更是文化瑰寶的保護者,這是一座讓人有朝聖和敬畏之心的宮殿,雖然皇帝早已不在,但故宮早已成為了一種信仰。
很久之前就看過這個問題,我還特意查看了很多答案,我覺得非常有意思。
民間傳說,紫禁城的宮殿房屋共有九千九百九十九間半,但這種說法隻是有一定依據的一種推測。說它有一定依據,是因為在中國古代以陽數為大,宮殿建築大量數據都用陽數,大到宮殿座數、開間,如三大殿,每殿開間5間、7間、9間、11間不等;小到殿頂走獸、構件件數,如太和殿殿頂走獸為11個。1在陽數中最小,9在陽數中最大,5居中。9999.5正符合皇帝“九五之尊”的理想。又因為皇帝稱“萬歲”、“萬歲爺”,其他一切都不能超過萬的數字,所以皇帝住的宮殿,最高數也隻能是9999.5間。 但這種說法其實隻是一種推斷。
紫禁城從始建到清代滅亡,建築始終是處于不斷地增減變化中的。上萬間房屋,每年都有修建、拆除,并沒有固定在一個數字上。首先可以肯定的是永樂初建時不是九千九百九十九間半。 永樂建設紫禁城宮殿,是在拆除元代大内後進行的。新建的紫禁城較元大内向東南移動,但東六宮仍建在元大内範圍之内,元大内東城牆(原址約在今東筒子河)之外新拓出來的地方,即今東筒子以東,還是空着的。
明英宗曾說:“初,太宗皇帝(即永樂帝)營建宮阙,尚多未備。”永樂時的記載是:紫禁城内大内、東華門外皇太孫宮、東安門外十王邸(故址即今王府井),通共八千三百五十間。現故宮外東路、外西路宮殿當時還都未建。從明代中期起,宮殿興造頻繁,紫禁城内外屢興土木,形成這樣一種格局:紫禁城為主體,稱“大内”;北、中、南三海(包括今府右街以西鄰近區域)為“西内”,或稱“西苑”;東華門外直至今南河沿以内,為“南内”,或稱“東苑”、“南苑”、“小南城”。到明末時,據記載全部宮殿(包括大内、西苑和東苑)共有786座,每座少則一二間,多則八九間乃至十一間以上,總數雖沒有準确的記載,但大約總要在20000間以上,約為清初大内的三倍多,數字顯然超過10000間。
清朝雖舍棄了南苑一帶,但宮殿建築還是足夠10000間的,清道光之後,由于财政緊張,宮殿維修跟不上,有一些次要建築逐漸自然損毀,有一些則人為拆除。辛亥革命後溥儀居住宮中時,1923年建福宮花園發生火災,德日新殿、延春閣、靜怡軒、廣生樓、中正殿、香雲亭等園内全部建築被毀。古物陳列所(故宮前朝部分當時歸其管理)和故宮博物院分别于1914年和1925年成立之後,根據當時建築狀況,又對一些附屬建築如西華門外圍房予以拆除。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又清除一部分無法修繕的附屬建築,如東華門内上驷院(養馬處)。保存到現在的建築計980座8707間,數目仍很大。
紫禁城的半間房在哪裡?其實,故宮内有半間房的地方很多。太和殿原則上講是面闊9間,9是最大的數值,為了突出其等級的至高無上,又在9間兩頭各加一個“夾室”。夾室實際就是半間。太和門作為太和殿的正門,最高規格應為7間,也在兩頭各加夾室一個,也是兩個半間。傳說中的九千九百九十九間半的半間房,指的是文淵閣的樓梯間。文淵閣為二層樓房,樓上通為1間,樓下為6間,取“天一生水,地六承之”,意在以水壓火。 另外,對下層還作了巧妙地處理,将内部又隔成上下兩層,增加使用面積。就在上層西端即下層樓梯之上,設計了一個半間,人們就将它附會成九千九百九十九間半的半間。
大家都知道9是個最大數字,過去封建王朝統治者都十分迷信它,什麼九五之尊,長治久安,天長地久,就連9字的諧音他們都要迷信它,為的是封建王朝家天下的江山永固,讓一家一姓之天下傳至千秋萬代,所以不僅故宮的門釘都是99顆,而且整個故宮裡的房子也要建成9999間,另外半間,半就是5,也是九五之尊的意思。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