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被譽九省疆臣、三朝閣老、一代文宗,竟是靠馬屁詩上位。乾隆到翰林院摸底,他憑借一首馬屁詩被欽定第一,多年後名滿天下。
在清代文壇,能稱宗立派的人,并不太多,江蘇人阮元就算是其中之一。阮元的祖籍為江蘇儀征,乾隆二十九年出生于揚州的一戶官宦之家,其祖父是武進士出身,曾管至湖南參将,其父年輕時即入國學,修治《左氏春秋》,為古文大家。母親林氏也出身于仕宦之家,通曉詩書,有修養。
在這樣的家庭中生活的阮元,自幼受家學影響,慢慢就成為遠近聞名的文武兼備之才。乾隆五十四年,年僅二十五歲的阮元就一舉中了進士,從而步入仕途。
阮元一生經曆乾隆、嘉慶、道光三朝,先後任禮部、兵部、戶部、工部侍郎,山東、浙江學政,浙江、江西、河南巡撫及漕運總督、湖廣總督、兩廣總督、雲貴總督等職。最終官居體仁閣大學士,太傅,成為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朝廷重臣。
做官之餘,阮元還專心著書立學,在經史、數學、天算、輿地、編纂、金石、校勘等方面都有着非常高的造詣,是有清一朝著名的著作家、刊刻家、思想家,因而,被尊為三朝閣老、九省疆臣,一代文宗。
道光十八年(1838年),年已七十五歲的阮元,因老病纏身,申請退休。恩準緻仕後返揚州定居,臨行加太子太保銜,給半俸,這對于一個漢臣來說,是莫大的榮耀。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卒于揚州康山私宅,谥号“文達”,享年八十六歲。
鮮為人知的是,就是這樣一位受人尊重的文壇長者,其發迹之始,也未免“馬屁”之俗。阮元中進士後,最初為翰林院庶吉士。明、清兩朝,庶吉士為翰林院内的臨時性職位,主要是學習受訓。與此現在的實習生頗為相似,隻是見習期更長。
清朝的庶吉士一般為期三年,期間由翰林内經驗豐富者為教習,授以各種知識。三年後,在下次會試前進行考核,稱“散館”。成績優異者留任翰林,授編修或檢讨,正式成為翰林,稱“留館”。其他則被派往六部任主事、禦史;亦有派到各地方任官。
而阮元在庶吉士的位置上隻待了一年,次年就被破格提授翰林院編修。阮元為何如此幸運呢?這一切都是得益于乾隆帝的一次“摸底考試”——各自以《眼鏡》為題賦詩一首。
阮元在此前已從和珅那裡了解到乾隆是不戴眼鏡的,因此能胸有成竹地揣摸上意,從容不迫地賦詩一首:
叆叇
引鏡能明眼,玻璃試拭管。
佳名傳叆叇,雅制出歐羅。
窺戶穿雙月,臨池湛一波。
連環圓可解,合璧薄相磋。
玉鑒呈毫字,晶盤辨指螺。
風中塵可障,花上霧非訛。
眸瞭奚須此,瞳重不恃他。
聖人原未禦,目力壽征多。
詩題中的“叆叇”(àidài),本義為雲盛貌,即濃雲遮日。明清時期,西方(詩中的歐羅,指的就是西方諸國)的眼鏡傳入中國後,“叆叇”又成了眼鏡的别稱。
明·田藝蘅在《留青日劄·叆叇》中稱:“提學副使潮陽林公有二物,如大錢形,質薄而透明,如硝子石,如琉璃,色如雲母,每看文章,目力昏倦,不辨細書,以此掩目,精神不散,筆畫倍明。中用绫絹聯之,縛於腦後。人皆不識,舉以問餘。餘曰:此叆叇也。”
《叆叇》這首詩主要講眼鏡的功用,末二句則說乾隆皇帝沒戴眼鏡,他的目力好,是長壽的标志。阮元是個有心人,進入翰林院後,就刻意結交皇帝的身邊人,尤其是與乾隆身邊的紅人和珅走得較近,對于了隆皇帝的一些情況頗有了解。
當他得知乾隆帝不戴眼鏡時,便在詩中末四句極盡奉承拍馬之能事,将乾隆比作目生重瞳的上古聖君(據說舜就生有重瞳,因此“重瞳”便成了聖君的象征)。這樣的馬屁,乾隆當然樂意享受,一高興,就欽定阮元的《叆叇》為第一,阮元也随之得到晉升。
這種靠馬屁上位的事,本來是不足對外炫耀的,但是,阮元卻不以為意,登上高位後,他在回憶往事時,還沾沾自喜地賦詩道:
高宗壽八旬,目無叆叇照。
臣賦眼鏡詩,褒許從優诏。
“臣賦眼鏡詩,褒許從優诏。”沾沾自喜之情溢于言表。有時,為了生存,适當的拍拍馬屁,是情有可原的,隻是,不以為恥,反以為榮,就有點過了。你所熟悉的馬屁詩還有哪些呢?分享一下給大家呗。
(圖片來自網絡)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