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的第一縷陽光悄然已至,為滿足人民群衆精神文化需求,更好服務人民美好生活,助力北京博物館之城建設,“北京文博”繼續推介1月北京地區博物館展覽信息,以便于廣大觀衆及時、準确了解博物館展覽情況。
在此新年之際,“北京文博”祝廣大觀衆和所有文博工作者新年快樂,皆得所願!
(請根據當前博物館、藝術館開放要求,參觀前查詢預約情況,自覺維護參觀秩序)
北京市文物局
2023年1月1日
盛世修典——“中國曆代繪畫大系”成果展
展覽時間:2022年9月29日起
展覽地點:中國國家博物館
展覽簡介:本次展覽包含“薪火相傳 代代守護”“千古丹青 寰宇共寶”和“創新轉化 無界之境”三大版塊,以圖像、文字、視頻、新媒體等多元展示手法,呈現“中國曆代繪畫大系”所反映的中國古代繪畫的宏富成就。在三大版塊集中亮相的1700餘件曆代繪畫精品的出版打樣稿檔案,是國内藏品與流散在世界各地的中國繪畫“國寶”的一次集合彙聚,更是中國美術發展曆程的生動寫照。
片羽重輝——國家博物館文保成果展
展覽時間:2022年8月10日起
展覽地點:中國國家博物館
展覽簡介:以文物保護工作為主題,堅持保護文物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策展理念,系統梳理了國博百餘年來在文物保護領域所做出的貢獻,展示了文保理念與技術的發展與進步,體現了不同時期文物保護的特點與成就。引導觀衆通過展覽認識文物檢測、研究、保護、修複和複制的流程,了解國家博物館文物保護工作的發展。
積厚流廣——國家博物館考古成果展
展覽時間:2022年7月2日起
展覽地點:中國國家博物館
展覽簡介:以國博百餘年考古發展曆程為線索,用240餘件文物及相關考古資料展現國博考古工作百餘年來的豐碩成果。1921年,河北钜鹿宋城的發掘,揭開國博百餘年考古的序幕。新中國成立之後,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國博考古開始以田野考古為主,後陸續開拓水下、遙感與航空攝影等考古領域。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博考古逐漸向西北地區和邊疆民族地區傾斜,重點圍繞國家“一帶一路”建設,探索反映東西方文化交流互鑒、古代絲綢之路形成與變遷的代表性物證。
選擇——錢學森的初心與信仰
展覽時間:2022年11月-2023年3月
展覽地點:北京新文化運動紀念館東平房臨時展廳
展覽簡介:錢學森作為愛國知識分子的傑出代表和備受全國人民敬仰的人民科學家,一生秉持“初心為國、科學報國”使命擔當,為中國國防科技事業創建、發展及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建立了不朽功勳。
選擇意味承擔,意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畢生科技報國的理想與實踐使錢學森成為了他所追求的一名“有作為的科學家”。
展覽以“人生選擇”為線索探索錢學森一生的成長故事,劃分為“報國初心”“成就與困境中的家國牽系”“歸國築夢”“兩個身份 一個信仰”四部分,意在從錢學森自少年到晚年的四個人生階段中捕捉他不同時期經曆的一些認識、選擇、成長,探索錢學森對“科學家”和“共産黨員”這兩重身份的理解與構建曆程,試圖走近他、懷念他,探尋他的初心與信仰如何形成、實踐與實現。
版化萬象——木版年畫展
展覽時間:2023年1月中旬-2月
展覽地點:北京魯迅博物館
展覽簡介:年是中國人一種偉大的創造,年畫是年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給千家萬戶平添了許多新年的喜慶氣氛,寄托了人們對新年未知生活的美好憧憬。
木版年畫,是雕版印刷術與繪畫、民俗及其他藝術有機結合的民間藝術作品,有着悠久的曆史。年畫題材廣博,手法多樣,色彩斑斓,地域風格多姿多彩,在民間生活中,是民俗的方式與載體,蘊含着深厚的人文精神,表現着鮮明與深切的民族心理,承載着密集的民間美術信息,是當代中國社會非物質文化遺産,也是世界文化大觀園裡一支獨具特色的花朵。
讓我們在這個喜慶祥和的新年裡,從這些線條流暢、造型生動、主題突出、裝飾性強、畫面完整的文化遺産中感受傳統民俗民風,追憶鄉土情懷。
三農這十年——新時代農業農村發展成就展
展覽時間:2022年10月13日-2023年1月31日
展覽地點:全國農業展覽館(中國農業博物館)
展覽簡介:展覽列入2022年度“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主題展覽之一。展覽包括開篇“指引三農發展”和“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農業高質量發展邁上新台階”“脫貧攻堅戰取得全面勝利”“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實現良好開局”“農村改革取得重大成果”六部分,突出曆史性、标志性、突破性成就,展現了在掌舵領航下,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科學指引下,農業農村取得的非凡成就。展覽内容豐富、形式創新,共展出578張圖片、110個圖表、383件展品,包括京西稻、植保機器人實物和白羽肉雞、華西牛、南極磷蝦捕撈加工船等模型,并通過多媒體與觀衆互動。
“暢遊珊瑚礁的世界”專題展覽
展覽時間:2022年11月19日-2023年3月31
展覽地點:中國地質博物館
展覽簡介:珊瑚礁是石灰岩結構的礁石,由珊瑚蟲的骨骼經鈣化作用與沉積作用形成。全世界的珊瑚礁總面積約為28萬平方公裡,不到海洋總面積的0.1%,卻為25%的海洋生物提供了生存家園,在海洋生态中扮演着極為重要的角色。受氣候變化、環境污染、人類活動影響,全球過去10年來約有14%珊瑚礁消失。
本次展覽将呈現珊瑚标本、珊瑚礁圖片及視頻,向參觀者介紹有關珊瑚的生物學知識,解讀珊瑚在環境、社會、經濟和文化方面的價值,揭示珊瑚礁生态系統所面臨的威脅以及我國在保護珊瑚礁方面做出的努力。
【光影镌刻複興征程 藝術弘揚時代精神】2022·首屆中國老年攝影展——魅力中國
展覽時間:2023年1月1日-1月31日
展覽地點:中國鐵道博物館東郊展館
展覽簡介:本次展覽是全國各地廣大攝影人應時代之變、中國之進、人民之呼中提煉主題、萃取題材,展現了中華大地山河之美、文化之美,抒寫了中國人民奮鬥之志、創造之力,全方位多角度展現了新時代的精神氣象。這些攝影作品,是廣大攝影人用鏡頭書寫魅力中國的錦繡華章,用影像緻敬偉大時代的壯美畫卷。每一張圖片的背後都有着動人的故事,鮮活生動地見證了祖國日新月異的發展曆程。
華蹤醫迹——東南亞華僑華人與中醫藥文化展
展覽時間:2022年11月10日-2023年2月底
展覽地點: 中國華僑曆史博物館
展覽簡介:本次展覽分為“相鄰相望 互通共融”“赤子之心 明明如月”“一飲一啄 血脈相連”“如琢如磨 令聞令望”4個篇章,通過218件(套)實物及文字、圖片、視頻等,集中展示華僑華人作為民間使者與文化交流橋梁,為推動中醫藥在東南亞的傳播與發展,助力中醫藥擴大國際影響力所作出的重要貢獻。在展覽中,觀衆不僅可以看到硫黃、雌黃、朱砂、孔雀石、玳瑁等中藥材,《本草綱目》《中醫彙刊》等中醫書籍,在海外流傳的精美的中藥藥盒、廣告紙以及中醫行醫的針灸用具等,還可以通過針灸銅人等互動裝置感受其中蘊含的中醫藥文化魅力。
銘心——20世紀胸針藝術
展覽時間:2022年11月8日-2023年1月8日
展覽地點: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
展覽簡介:本次展覽分為“顫抖心光”“暗夜心芒”“密鑲心花”“綻放心火”“叛逆心潮”“風尚心流”等六個單元,共展出Vintage胸針及相關配飾143組938件,輔以51張原版海報及原版設計稿、專利書等紙本文獻資料,同類主題的大型展覽在國内尚屬首次。
展品甄選自Vintage胸針藏家鄭莺燕女士多年的珍藏,年代橫跨20世紀20年代至90年代,其藏品數量可觀,風格類型多樣,其中不乏經典套系及完整海報組,時間跨度亦完全覆蓋Vintage胸針發展曆程的各個階段。本展在這批珍貴實物的基礎之上,梳理出完善而聚焦的展陳脈絡,以呈現20世紀Vintage胸針藝術發展的時代風貌與觀念變遷。
谌北新風景藝術展
展覽時間:2022年12月27日-2023年3月26日
展覽地點: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
展覽簡介:20世紀晚期中國社會環境的深刻轉變為諸多藝術樣式的探索打開了大門,谌北新的藝術個性正是在這個階段得以充分展開。保持新鮮、明朗的感覺,是谌北新風景畫作品的一大特色。他的畫既呈現自然氣象,也傳達人文理想,它萌生于畫家的眼神和胸襟,擴充于畫家明朗的色彩與自由的筆意中。從繪畫方式和風格追求看,色彩是他作品中最重要的信息。他以高度的概括和誇張處理色彩關系,敢于運用極輕、極重、極飽滿的顔色,純淨的白色塊面和躍動的深重筆觸常常是畫面的領唱者。谌北新對大自然形貌、色彩、陽光、陰影的玩味,對自然情趣的營造,無一不與他自身的氣質以及他對人生價值的領悟相連接。他在作品中顯現的自然的光華,正是他甯靜内心的返照。
向美而行——祝大年、吳冠中館藏精品展
展覽時間:2022年12月20日-2023年5月6日
展覽地點: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
展覽簡介:祝大年和吳冠中兩位先生是在新中國成長起來的重要藝術家和美術教育家,也是“清華美術學群”的旗幟。本館曾先後組織策劃吳冠中、祝大年紀念展,并得到家屬的慷慨捐贈。現特将本館8号廳冠名為“祝大年·吳冠中專廳”,以對兩位先生永志紀念。我們還将圍繞清華美術學群,以“向美而行”為主題,不斷推出系列館藏精品展。茲精選館藏祝大年、吳冠中作品39件套,為此系列展之開篇。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将沿着二位先生的藝術之路,不斷地發現美、創造美、奉獻美,努力踐行以美育人,向美而行。
無盡意·痕——馮遠繪畫藝術展
展覽時間:2022年7月12日-2023年
展覽地點: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
展覽簡介:“無盡意·痕——馮遠繪畫藝術展”是對馮遠先生創作生涯最系統也最完整的一次階段總結,展出的作品時間跨度長達年。馮遠先生的創作總是着眼于人與曆史、人與社會、人與藝術、人與靈魂的諸重關系,他的人物畫既展現了中國人的形象的曆史,同時也是一幅中國人文化和精神發展的曆史圖卷,從中可看出他對中國人物畫語言和範式創新的探索與實踐的痕迹和心路曆程。
翰墨笙歌,筆底風雷——陽翰笙誕辰120周年展
展覽時間:2022年12月30日-2023年3月12日
展覽地點:中國現代文學館
展覽簡介:陽翰笙是我國早期革命文藝運動的組織者、領導者之一,是著名的小說家、戲劇家和電影藝術家。作為一位革命文藝的開拓者,陽翰笙直接參加過“八一”南昌起義軍南征和會昌戰役。革命風雨的洗禮堅定了陽翰笙的人生信仰,在進入文藝陣地後他始終堅守着革命初心,不僅躬行于革命文藝的理論探索和創作實踐,更在文藝統戰工作中鞠躬盡瘁,盡心竭力。其時代關懷之深切,革命信仰之堅笃,鬥争精神之頑強,統戰藝術之高妙,為早期革命文藝事業夯實了成長地基。
同魯迅先生一樣,陽翰笙以筆為槍,把文藝創作當成反封建反帝國主義的有力武器。他說過:“革命的需要就是我的事業”。他是在文學作品中第一個反映南昌起義、第一個表現士兵、第一個描寫正在進行的工人和農民武裝鬥争的作家。
今年是陽翰笙誕辰120周年,中國現代文學館聚焦陽翰笙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的電影和話劇創作,展出《天國春秋》《草莽英雄》手稿、早期著作版本以及李可染贈陽翰笙畫作等珍貴藏品,力求呈現陽翰老在革命與藝術并駕齊驅中的先驅姿态及思想智慧,為當代新人傳遞人生熱情,點亮理想之光。
預約方式:關注中國現代文學館公衆号免費預約參觀
“首善家風——2022中華家風文化主題展”
展覽時間:2022年12月20日-2023年2月5日
展覽地點:中華世紀壇
展覽簡介:2022年家風展以“首善家風”為核心,圍繞傳承首都家風,涵養文明新風的主題,全面展示北京地區近年來家風文化研究和家庭文明建設的豐碩成果,展現近百組家庭家風故事。集中展現在新時代新征程中首都家庭抒寫的愛國愛家、相親相愛、向上向善、共建共享的動人故事和文明新風。
預約方式:關注中華世紀壇微信訂閱号了解更多信息,參觀預約請在小程序提前預約。
“五星出東方——和田曆史文物展”
展覽時間:2022年12月30日-2023年2月5日
展覽地點:中華世紀壇
展覽簡介:2022年12月30日,由北京市文物局、北京市援疆和田指揮部、和田地委宣傳部共同主辦,中國民族博物館攜手中華世紀壇藝術館、首都博物館、和田地區博物館策劃舉辦的《五星出東方——和田曆史文物展》在中華世紀壇藝術館世紀大廳展出。展覽彙聚來自和田地區博物館、中國民族博物館、首都博物館、新疆博物館、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國絲綢博物館、甘肅簡牍博物館、旅順博物館、中國人民大學博物館等多家收藏機構220餘件文物,其中來自和田地區博物館的文物占到56%。整個展覽穿越曆史,講述因絲綢之路所呈現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曆史事實,通過大量考古遺存和出土文物還原曆史上的和田,回望漢唐盛世,重溫在漫長的曆史發展進程中,包括和田人民在内的新疆各族人民的命運始終與偉大祖國和中華民族命運緊密相連的曆史事實。
預約方式:關注中華世紀壇微信訂閱号了解更多信息,參觀預約請在小程序提前預約。
“大國匠心——用匠心雕琢時代光彩”
展覽時間:2022年12月17日-2023年2月5日
展覽地點:中華世紀壇
展覽簡介:成就是看得見的力量,而追求卓越的過程,往往成為習焉不察的點綴。“匠人”易成、“匠才”可學,唯“匠心”需經一番寒徹骨,曆一程“無人問”的心性砥砺,方見芳華吐蕊,時光不負。工匠精神,正紮根在此,蔚為大觀。展覽“大國匠心”,不止于人物成長曆程的描摹,不局限于個人成績的呈現,寄望于我們在每一次立足、每一分敬意裡,得窺工匠精神風貌,心向往之,起而行之。
預約方式:關注中華世紀壇微信訂閱号了解更多信息,參觀預約請在小程序提前預約。
龍行戈壁——内蒙古白垩紀恐龍展
展覽時間:2022年9月20日-2023年3月19日
展覽地點:北京自然博物館
展覽簡介: “龍行戈壁”展是由北京自然博物館與内蒙古龍昊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共同主辦,為期6個月,聚焦20世紀80年代發現于内蒙古中西部地區的白垩紀代表性恐龍化石,生動講解了白垩紀中國北方恐龍群的演化曆程和物種多樣性。從20世紀開始,蒙古高原就已經成為了白垩紀古脊椎動物學與生物地層學研究的熱點地區之一。這裡的陸相白垩紀地層十分發育,産豐富而重要的初龍類恐龍化石。你知道嗎?今日蒼涼壯美的茫茫戈壁,在1億多年前的史前時代,曾是衆多恐龍繁衍生息的美麗家園。如今,科學家在内蒙古戈壁盆地和二連盆地陸續發現了許多珍貴的爬行動物化石,包括大量恐龍骨骼、蛋與胚胎、皮膚印痕和足迹等,填補了古脊椎動物學和演化生物學等領域的空白,也為我們再現了精彩的史前生命世界。本次展出了多件恐龍骨架模型,如:目前已知體型最大的盜蛋龍類恐龍——二連巨盜龍;來自巴音戈壁組的完美巴彥淖爾龍,為我們了解禽龍類的早期演化提供了全新的視角。還有原地埋藏狀态保存的且完整程度超過90%的董氏中國似鳥龍,以及體内保存了多枚胃石的戈壁鹦鹉嘴龍……更多精美化石和傳奇故事等待您前來一探究竟!本展覽為收費展覽,票價為20元/人。
錦色——傳統建築彩畫技藝展
展覽時間:2022年5月18日-2023年2月12日
展覽地點:中國園林博物館
展覽簡介:展覽通過兩百餘件展品從“構圖端莊 等級分明”“紋飾唯美 祈福納祥”“畫棟流丹 工藝精湛”“非遺保護 傳承發展”四個闆塊,綜合展示宋、元、明、清建築彩畫的構圖、紋飾、色彩、演變、技藝等,從而普及中國傳統建築彩畫藝術,提升中華民族文化自信。
物上山水展
展覽時間:2022年9月30日-2023年2月5日
展覽地點:中國園林博物館
展覽簡介:展覽由中國園林博物館與沈陽故宮博物院主辦,北京市頤和園管理處、古陶文明博物館、北京古琴文化研究會協辦,以100餘件(套)山水主題的文物和當代藝術品展開叙事,通過“山水·源”“山水·觀”“水·融”“山水·承”四部分,展現中國山水文化的起源、發展、融合與傳承。展覽通過多樣的表現手法解讀中國博大精深的山水文化以及對今天生态文明的影響。
極境——走進青藏高原展
展覽時間:2022年12月-2023年3月
展覽地點:中國園林博物館
展覽簡介:展覽由中國園林博物館、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主辦。通過49件展品,從“認識青藏高原”“青藏高原科考”“青藏高原保護與可持續發展”三個部分系統展示青藏高原的地質演化、生态環境、科學考察、保護發展。
緣岸梵刹——萬壽寺曆史沿革展
展覽時間:2022年9月16日起
展覽地點:北京藝術博物館
展覽簡介:北京藝術博物館坐落于海澱區萬壽寺内。萬壽寺始建于明萬曆五年(1577年),曆經明清兩朝的興修、擴建,形成了集寺院、園林、皇家行宮于一體的大型古代建築群。晚清時期,萬壽寺遭遇外國侵略者洗劫,清王朝覆滅後寺院房舍曾被當作戰俘營、學校、療養院、收容所等。1957年萬壽寺的最後一任住持将寺院交付政府部門管理,正式結束了其作為宗教場所的曆史,1987年萬壽寺辟為北京藝術博物館館舍。2017年至2022年,萬壽寺開啟新一輪的修繕工程,對中路、西路建築進行修繕,在東路開展考古發掘工作,摸清了東路遺址的保存狀況、布局、規模和形制等基本情況。博物館本次重開之後,萬壽寺曆史沿革展特别展出了近期修繕、考古發掘過程中新發現的文物,包括首次公開展出的“祭孝惠章皇後疏文”等。
妙法莊嚴——佛教造像藝術展
展覽時間:2022年9月16日起
展覽地點:北京藝術博物館
展覽簡介:本展分為漢傳佛教造像藝術及藏傳佛教造像藝術兩個主題,共陳列64件展品。明清時期,漢傳佛教造像趨于程式化,雖能給人雍容華貴、端莊慈祥的感受,卻缺乏内在的精神力量,流于淺顯與媚俗。藏傳佛教造像則發展繁榮,藝術家們在印度、尼泊爾等外來藝術形式基礎上,融入藏民族文化和審美因素,創作出具有鮮明藏民族特色的藝術模式。
雲落佳木——中國傳統家具展
展覽時間:2022年9月16日起
展覽地點:北京藝術博物館
展覽簡介:展覽共陳列約50件明清及民國時期的家具,包括椅凳、桌案、床榻、櫃架等,介紹中國傳統家具的發展演變及造型藝術特點。明式家具以古樸大方取勝,注重卯榫結構的精密巧妙;清式家具在制作工藝上以富麗華貴見長,裝飾手法豐富多樣;民國時期的家具受西方影響,體現出中西合璧、探索求變的時代特征。
吉物詠壽——館藏吉壽文物專題展
展覽時間:2022年12月-2023年12月31日
展覽地點:北京藝術博物館
門票:20元,需要預約(未成年人、殘疾人證,軍人證,老年證、北京市勞模免票)
展覽簡介:中國特有的吉祥文化,曆史悠久、内涵豐富,而且形态多樣,但目的都是為了祈福,其中祈壽是最重要的一部分。由追求長壽而衍生出的各種風俗綿延久遠,所形成的祝壽文化,在社會和曆史上影響甚廣。祈壽、祝壽所及的題材亦光怪陸離,上至仙佛,下至鳥獸花木,芸芸萬物。本展覽精選了北京藝術博物館與“壽”主題相關的珍貴藏品,用喜聞樂見的方式,分别從祝壽儀式、陳列器皿、穿戴配飾、文房用具、書法繪畫等方面呈現人們追求生命的理想期盼以及儒家尊老孝道的傳統美德。走出展廳,觀衆還可以在萬壽寺内看到與壽文化相關的植物(銀杏樹)、 祝壽石碑(乾隆皇帝為其母崇慶皇太後六十、七十大壽;光緒為慈禧六十大壽)、建築上的彩畫、構件等裝飾,可以說,眼前的萬壽寺同時也是這個展覽最大的展品。
萬幾餘暇——清代皇室書畫藝術展
展覽時間:2022年9月16日起
展覽地點:北京藝術博物館
展覽簡介:清朝皇室注重漢文化研習,得益于優渥的文化環境熏陶,加之飽覽宮廷内府的書畫珍藏,因而湧現出衆多書畫家。本展通過館藏清代皇室及其後裔的書畫作品,清晰反映清皇室書畫藝術及其傳承面貌,亮點展品包括雍正行書《白毫光》,果郡王允褆行書《克紹家聲》,以及首次公開展出的乾隆禦筆《歲朝圖》。
海上客次——徐悲鴻收藏海派繪畫展
展覽時間:2023年1月12日-3月12日
展覽地點:徐悲鴻紀念館
展覽簡介:此次展覽是徐悲鴻紀念館“大師眼中的大師”徐悲鴻收藏系列展的第三展,展覽首次梳理彙總了徐悲鴻收藏中的海派作品,共将展出40餘件海派大家的繪畫佳作:既有海派先驅吳友如主筆的《點石齋畫報》,又有 “海上三任”——任熊、任薰、任伯年的人物畫作品,以及海派巨擘吳昌碩的花卉精品,再到汪亞塵、張善孖等海派後期畫家的作品。在徐悲鴻的收藏中我們可以窺見海派繪畫的發展脈絡,足見得其藝術收藏的系統性和全面性。大師徐悲鴻與這些海派名家們又有着相似相承之處,他們同曾客居海上,同為突破創新之人,他們都盡一己之力,借西破舊,借古開今,一同推動着中國繪畫的變革。
文化使者——阿尼哥畫傳展
展覽時間:2022年11月8日-2023年2月7日
展覽地點:白塔寺
展覽簡介:展覽以形象生動、通俗易懂的連環畫的形式展現了阿尼哥一生緻力于中尼文化的交流與傳播。他開創了“西天梵相”藝術流派,設計并主持修建的白塔,融合了中尼佛塔建築藝術,培養了大量藝術人才,對後世影響深遠。展覽通過“降生佛國”“中尼使者”“世代友好”三個單元展示了阿尼哥的曆史功績和中尼文化交流源遠流長的曆史背景。
匠心佛韻——中尼造像和唐卡藝術展
展覽時間:2022年11月8日-2023年2月底
展覽地點:白塔寺
展覽簡介:展覽精心挑選了首都博物館館藏元明清藏傳佛教造像10尊和清代北京風格唐卡精品8幅,輔以尼泊爾當代造像10尊和唐卡繪畫8幅,用以展示中尼兩國匠作技藝在藏傳佛教藝術領域中的碰撞與交融,為觀衆呈現一場豐富精彩的藝術盛宴。
“梵風漢儀”造像單元精選了尼泊爾風格、薩迦寺風格、夏魯寺風格、元大都風格、丹薩替寺風格、永宣宮廷風格、喀爾喀蒙古風格等兼具中尼兩種藝術風韻的佛教造像珍品,同時,還彙集了尼泊爾當代造像藝術的傑作,讓觀衆感受到元代尼泊爾藝術對中國各地藏傳佛教造像藝術影響的異同。
“藏韻華彩”唐卡單元展出了館藏的8幅清代北京風格彩繪唐卡,并輔以8幅尼泊爾當今彩繪唐卡佳作,品古賞今,感受來自喜馬拉雅南北兩麓的藝術之風。
跨越喜馬拉雅的友誼——中尼文化交流展
展覽時間:2022年11月8日-2023年2月底
展覽地點:白塔寺
展覽簡介:展覽分為“山——喜馬拉雅 山國明珠”“嶺——橫亘千載 綿延不絕”“峰——緊密攜手 再攀高峰”三個單元,通過圖文輔以部分實物展品的方式,分别展示尼泊爾人文風情、中尼兩國1600年的人文交流史、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中尼兩國交往的新篇章。為紀念聯合國《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産公約》通過50周年,展覽還特設尼泊爾國家概況及世界遺産兩個專區,向觀衆詳細介紹尼泊爾的人文風情及文化遺産資源。
“隻此東方色”8k數字沉浸展
展覽時間:2023年1月18日-4月18日
展覽地點:北京工藝美術博物館
展覽簡介:此次數字展覽主題為《隻此東方色》,策劃以中國傳統五行色“赤、黃、青、白、黑” 為主題,通過顔色解讀中國工藝品豐富的文化内涵,體現中國工藝品獨有的藝術魅力,以顔色彰顯中華民族文化自信。通過沉浸式數字互動體驗的方式,以五個不同的場景帶入解讀工藝美術品的文化與精湛技藝。
展覽形式:超高清數字影像 多媒體手段 沉浸式遊戲互動體驗 藝術精品 藝術文化傳播。
購票信息:大麥、貓眼、摩天輪線上購票。原價68元/人,早鳥票:38元/人;NFT票原價98元/人,早鳥NFT票68元/人;NPC票原價108元/人,早鳥NPC票78元/人;NPCNFT票原價138元/人,早鳥NPCNFT票108元/人。
志喻金湯——健銳營曆史文化展
展覽時間:2022年9月27日起
展覽地點:團城演武廳
展覽簡介:“志喻金湯——健銳營曆史文化展”是健銳營曆史文化研究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也是健銳營部分珍貴史料的首次公開亮相。展覽分為健銳勁旅、诘戎揚烈、太平安樂、壯肄聲威、策功績武等五個單元,全面介紹健銳營曆史沿革,重現經典戰役場景,複刻優秀将領戎馬一生,深度闡示健銳營在清代三山五園地區社會曆史發展中的重要地位,凸顯健銳營在促進多民族國家統一中發揮的重要作用。展覽開放東西值房及南北城樓作為新的展示區域,對七處建築空間進行不同功能劃分;采用原狀陳列與現代化展陳方式相結合的思路,中軸主體建築演武廳根據史料記載複原乾隆時期的家具陳列,彰顯皇家演武場的曆史風貌;打破用圖文視覺形象來傳遞知識信息的單一模式,增添健銳營日常訓練、虛拟穿衣、特色飲食翻闆、三山五園文化交互體驗等多項趣味互動項目,以更靈活的形式講述文化故事,打造嶄新的沉浸式參觀體驗。
追憶百年 紅色記憶——大覺寺及周邊紅色史迹展
展覽時間:2021年7月-2023年12月
展覽地點:大覺寺
展覽簡介:西山深處峥嵘歲月稠,革命年代,大覺寺及周邊一帶曾是平西抗日根據地和解放區的最前沿,這裡曾有中華兒女英雄與日本侵略軍無數次的交鋒,與國民黨反動派多少次的較量。交鋒和較量,為我們留下了大量的紅色史迹。這些紅色史迹不僅是北京地區革命文物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國革命的曆史見證和物質載體,展現了中國共産黨團結和帶領中國人民不懈奮鬥的壯麗篇章。展覽從北京市第一批不可移動革命文物名錄、大覺寺及周邊一帶文物中選取了十餘處紅色史迹,對這些史迹進行解讀、展示,重溫黨自強不息、艱苦奮鬥的曆程,解讀黨雖經百年但依然風華正茂、生生不息的密碼。用紅色史迹,将紅色傳統發揚,讓紅色基因傳承,讓革命血脈赓續!
“乾隆皇帝與大覺寺”
展覽時間:展出至2023年12月
展覽地點:大覺寺
展覽簡介:《乾隆皇帝與大覺寺》展覽分為四部分,包括乾隆皇帝初遊大覺寺、大覺寺藏乾隆皇帝禦制匾額、乾隆皇帝禦制詩、乾隆十二年修繕大覺寺,集中诠釋了乾隆皇帝造訪大覺寺的緣由和經過,介紹了大覺寺在清代的重要發展曆程。從乾隆皇帝留在大覺寺的“無去來處”“動靜等觀”“憩雲軒”匾額以及十數通禦制詩石刻中,還原這段被塵封已久的曆史,讓觀衆了解大覺寺的曆史。
春節民俗文化展
展覽時間:2023年1月14日-2月5日
展覽地點:大覺寺
展覽簡介:春節是中華民族重要的傳統文化節日,為弘揚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在大覺寺山門内臨時展區舉辦《春節民俗文化展覽》,展覽以文字結合圖片的形式介紹春節的曆史起源、民間傳說、民俗活動等内容。使觀衆在參觀了解大覺寺曆史和文化的同時,一同領略春節的民俗文化。
禦苑雙璧·絕世傳享——圓明園與避暑山莊關聯展
展覽時間:2023年1月-2月
展覽地點:圓明園博物館正覺寺
展覽簡介:圓明園和避暑山莊是清代最重要的兩座皇家禦苑,風格和定位既有相似性,又存在不同之處,在清帝園居理政、休憩娛樂、祭祀活動等方面均發揮了十分突出的作用,不僅同為中國古典園林史上的豐碑,互相之間更存在着千絲萬縷的聯系。本次展覽分為“政治空間”“娛樂空間”“園林景觀”“宗教建築”四個篇章,通過圖文展闆、實體模型、數字多媒體、中國畫等形式,主要展出中央美術學院圓明園研究中心近年來在古建築、園林、數字化、複原研究、藝術等領域的研究成果,全方位呈現“萬園之園”與“塞外明珠”的盛世輝煌。希望通過本次展覽,能将蘊藏在這兩座皇家園林之中同源景觀的文化内涵與藝術成就展示出來,傳播出去,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性發展。
我與車的故事微展
展覽時間:2023年1月22-31日
展覽地點:北京汽車博物館
展覽簡介:結合傳統節日策劃“我與車的故事微展覽”,将“藏品展示 電子看展 氛圍營造”相結合,通過展覽向觀衆人、車、社會的故事。
城市以它自己的方式,用一條街、一群人,甚至是一種生活方式,頑強地保留着它的曆史印記。其中,汽車的發展和交通出行方式的變遷是城市發生根本性變革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展覽呈現了北京具有代表性的三種交通方式變遷,每段曆史、每個故事、每種交通方式的變遷都在生動地描繪着北京城中的人與物,講述北京的故事。
市井百工 昔日繁華——京城老行當展
展覽時間:2023年1月20日-3月20日
展覽地點:北京市通州區博物館
購票信息:免費
舉辦單位:北京文旺閣木作博物館
展覽簡介:舊時的市井百工難以忘懷,昔日的京城生活繁華多姿,冰糖葫蘆、吹糖人、賣小金魚兒的叫賣聲,依然清脆悅耳、洪亮悠揚,似乎仍回蕩在街巷耳旁,仿佛把人們又帶回到那個消失已久的年代。
今天,我們能夠繼續生活在老北京這個地界兒上,打兒時起就聽着長輩講過去的生活,就不應該忘記那些傳統的,也曾迸發出光輝的京城老行當,它們關系到祖輩的衣食住行,生活的方方面面。
由北京市通州區博物館主辦、北京文旺閣木作博物館協辦的“市井百工 昔日繁華——京城老行當展”旨在通過老物件、老照片和音頻資料,再現京城的市井百工和昔日繁華,喚起人們對消逝時光的美好記憶,讓後代了解曾經在人們的生産生活中起過重要作用的行業,延續這座城市的根脈。
憶時光 展征程
展覽時間:2022年12月27日-2023年2月5日
展覽地點:北京市順義區博物館
展覽簡介:此次展覽以時間為軸,以實物、照片、視頻介紹為載體,結合複原場景的打造,展現了順義從70年代末到現在的發展曆程。帶領觀衆回憶了順義在時代的車輪中留下的各式各樣令人難以忘懷的記憶,展示了順義在現代化建設與發展中勇立潮頭,砥砺奮進的時代精神。
憶時光,從不同視角回眸44年的滄桑巨變,回憶的不僅是曾經的曆史,更是幾代人内心深處對順義城市的親切感和歸屬感,體現出國家發展的進步和人民生活環境的改善。展征程,通過這次主題展覽活動,了解順義未來發展動向,全景勾勒順義發展的生動畫卷,共同描繪順義未來的美好藍圖。
喚醒沉睡的藏品——古陶文明博物館藏西亞南亞文物展
展覽時間:2022年6月15日-2023年3月6日
展覽地點:古陶文明博物館
展覽簡介:展覽首次展出印度河流域文明彩陶、人偶,北方黑陶文化陶器,古波斯及薩珊王朝印章等。10多年前,它們有幸陸續成為已故收藏家路東之先生的藏品,惜乎一直處于休眠中。為紀念路東之先生創建古陶文明博物館25周年,古陶文明博物館攜手有關專家,首次在這批藏品中遴選部分精品與觀衆見面,相信觀衆和其收藏者當初的心情一樣,對這些來自異邦他鄉的文明成果懷有同樣的興趣和期待,也讓我們再一次感受路東之先生與衆不同的眼界和情懷。
作為一家非國有博物館,這次“喚醒沉睡的藏品”展的推出,是始終不忘初心,堅守保護傳承人類文明宗旨,以文物精品展示回報社會的又一個實際行動,也是對古陶文明博物館創始人路東之先生的最好紀念。關注古陶文明博物館公衆号,及時通告線下開放時間,精彩線上展搶鮮看!
吳茜新水墨畫展覽
展覽日期:2022年12月20日-2023年2月20日
展覽地點:何揚吳茜現代繪畫館
門票:50元,需要預約(殘疾人證,軍人證,老年證免票)
通過何楊吳茜現代繪畫館參觀服務小程序預約參加。
展覽簡介:吳茜是北京畫院著名畫家,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何揚吳茜現代繪畫館推出了吳茜的新水墨系列作品展。傳統中國繪畫是以水墨為主,分為“彩墨繪畫”和“水墨繪畫”兩種形式。為了讓更多的美術愛好者和普羅大衆欣賞到吳茜水墨畫作品,我們在一展廳和二展廳展覽大小作品30餘幅,作品受到了觀衆的好評。
吳茜青花瓷繪畫作品展
展覽時間:2022年12月10日-2023年2月19日
展覽地點:何揚吳茜現代繪畫館
門票:50元,需要預約(殘疾人證,軍人證,老年證免票)
展覽簡介:在何揚吳茜現代繪畫館第一次展出的20餘件瓷器作品,是吳茜在景德鎮用将近一個月的時間創作完成的,這是她第一次成批量地在瓷器上作畫。
(以上活動具體信息以各博物館公示為準)
資料來源:北京地區各博物館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