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支付系統的難點

支付系統的難點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7-31 02:24:11

引言

這裡是“換個角度看支付”系列的第四個章節:從“創新”的角度看支付。這個章節會被分為兩個部分,分别介紹如下的内容:

第一部分将回顧支付行業曾經發生過的創新,這部分将聚焦在“網絡”和“設備”這兩個領域中,支付體系經曆過的創新。

第二部分将介紹支付行業正在發生的創新,這部分将聚焦在公共交通支付領域的創新上。

1.曆史上的創新

對大多數人來說,在POS機上刷卡支付,或是依靠二維碼掃碼支付,在今天已經差不多成為了我們每一個人的日常習慣。但是,如果把時光回退到1959年運通推出第一張塑料材質銀行卡的時候,或是回退到2011年支付寶第一次推出二維碼支付的時候,我們會驚奇得發現原來不論是刷卡支付還是掃碼支付,初期的付款體驗與今天有着天壤之别。今天的這種便捷體驗其實是依賴在許多技術創新的基礎上。下面的部分會着重介紹在“網絡”和“收款設備”這兩個領域發生的創新。

1.1“網絡”的創新

對于支付行業而言,“網絡”創新的最大意義就在于,曆經這一場創新之後,支付數據終于得以從紙質化的形式轉變成了信息化的形式。支付數據的信息化保證了類似VISA和銀聯這樣卡組織主導的支付體系可以承載數以千億記的交易量,而不必擔心被自身的業務壓力拖垮。

在今天的用戶看來,刷卡之後,POS機通過網絡連接實時返回支付結果的流程似乎是理所當然的。但事實上,當運通在1959年發行第一張塑料材質的信用卡時,信用卡的消費流程是完全不聯網的。商戶接受信用卡消費流程是這樣的:商戶首先将信用卡放在一台手工刻印機上,然後拉動手工刻印機的把手将信用卡上用凸紋印制的卡号、持卡人姓名等信息刻印到收據上。接着,商戶會請持卡人在收據上簽字,并比對收據上的簽名和信用卡上的簽名是否一緻,最終完成收款。收款完成之後,商戶會彙總所有的紙質收據,從信用卡公司收到真實的資金。下面的這幅圖片裡就是一張早期的運通信用卡:

支付系統的難點(從創新的角度看支付)1

信用卡的這種“離線”消費方式帶來的最大問題是數據的處理。我們可以想象一下,當每一個商戶彙總紙質收據給到信用卡公司以後,信用卡公司以人工的方式對這些收據進行處理的,這個過程會經曆極其漫長的時間并消耗極其龐大的人力資源。而對于緻力于将信用卡公司整合成一個統一聯盟的“卡組織”而言,這種耗時耗力的流程更是難以接受。第二個章節《從“商業”的角度看支付》裡曾經說過,卡組織成立的目的就是希望在支付的雙邊市場中制造“馬太效應”,快速提高規模量級,進而獲得更大的收益。而如果支付數據停留在紙質化的階段,那麼這其中的人工操作會讓卡組織因為業務規模快速擴張帶來的壓力而崩潰。換句話說,如果不能将支付數據信息化,卡組織就會面對一個悖論:離實現“馬太效應”的目标越近,離自身奔潰也就越近。

這種悖論,在《美國運通強大金融帝國的創造者》這本書裡就有過詳細的描述:信用卡業務的成功使運通幾乎毀滅。在信用卡發布的最初幾個星期,人工會計工作堆積如山,使得運通完全沒有辦法為商戶進行結算,這帶了海量的投訴,差點使得運通的信用卡業務無疾而終。最終,運通當時的CEO調整了人工會計處理的方式後,壓力才得以減輕。但即使這樣,最終消化積壓的會計工作還是花費了數年之久。

而最終幫助信用卡公司和卡組織完成數據信息化的“POS網絡”其實并不是信用卡公司或是卡組織自己發明的,而是銀行發明的。

銀行發明“POS網絡”的曆程是這樣的:在60年代晚期,銀行為了能夠在不布設網點的情況下,拓展偏遠地區的存取款業務,開始引入了自動存取款機,也就是我們今天常說的ATM機。ATM機就相當于一個銀行派出的機器人櫃員,用戶隻需要在機器上輸入的6位PIN碼(personal identification numbers)驗證身份之後就可以通過銀行卡進行存取款。而為了實時傳輸PIN碼完成身份驗證,銀行就搭建了一套配套的網絡線路,這套網絡一般被稱為EFT網絡(electronic funds transfer電子資金轉賬網絡)。在最初期,一家銀行隻要想通過ATM機拓展業務,就必須自己去布設配套的網絡線路。後來,随着布設的網絡線路越來越多,各家銀行之間就開始互相共享網絡資源。再後來,各個銀行之間的網絡線路開始了整合,一些常見的大型ATM網絡就成型了,這些網絡包括:Interlink,STAR,NYCE等。

信用卡公司與卡組織在銀行發展ATM機網絡線路的過程中,看到了這套網絡能夠為自己帶來的好處,于是就不斷嘗試着借用這套網絡進行數據信息化。在這個過程中,VISA還專門收購了InterLink網絡,使其能夠更好得為己所用。對于VISA而言,通過ATM網絡将交易數據信息化之後,才讓其真正擁有了處理大規模支付業務的基礎。

有趣的是,雖然VISA借用了ATM機的網絡,但是卻沒有借鑒ATM機密碼驗證的機制。在美國,幾乎所有的信用卡消費都用簽名比對的方式來進行身份認證,而不需要輸入密碼。VISA使用簽名的方式并不是因為簽名能夠提供比密碼驗證更好的安全性。事實上,《隐形VISA》這本書裡就記載了VISA早期因為使用簽名而面臨的各種欺詐行為。VISA選擇簽名驗證的方式更多還是因為美國的消費者在支票時代養成了簽名習慣,而VISA并無意改變這種習慣。下面這幅圖片中就是美國運通公司發行支票和信用卡的對比,我們可以看到兩者都留有讓消費者進行簽名的位置:

支付系統的難點(從創新的角度看支付)2

反觀中國,雖然中國的信用卡參照了美國信用卡的模式,在背面也設置有簽名欄用于簽名消費的流程。但實際上,由于中國的用戶沒有經曆過支票時代,也就沒有了簽名消費的習慣,反而是更多采用密碼的形式。

繼續說回網絡,VISA從1980年起就開始有意識得推進網絡收單以取代原先的手工收單的方式。VISA專門為網絡收單設置了比手工收單低的手續費,以此來吸引商戶進行升級。到了80年代晚期,VISA就基本完成了手工收單到網絡收單的整個升級過程。

2.3“收款設備”的創新

對于支付行業而言,“收款設備”創新的重要性不亞于“網絡”創新。“網絡”創新的意義在于将支付數據從紙質化轉變成了信息化。而“收款設備”創新的意義則在于将移動收款的門檻大幅度得降低,讓類似街邊店這樣的小微商戶也可以輕松擁有移動收款的能力。“網絡”創新有賴于銀行開發的ATM機網絡,而“收款設備”創新則是與支付寶在傳統POS業務上的“無疾而終”有着緊密的關系。

2013年8月27日,支付寶發布了一條微博,宣布停止所有的線下POS業務。

支付系統的難點(從創新的角度看支付)3

這條微博裡所說的“原因”我們不得而知,但正是POS業務上的“無疾而終”促使支付寶将業務重心放到了POS以外的收單方式。而業務重心轉移的直接結果就是的二維碼支付的興盛。為了讓用戶可以方便得使用二維碼支付,支付寶開始大規模得拓展商戶,讓商戶開始使用與二維碼支付對應的收款設備。在這個過程中,“收款設備”就迎來了一次變革的機會。

在POS時代,“收款設備”的主要作用就是讀取銀行卡上的磁條或芯片裡的信息。在這個過程中,銀行卡上的磁條或芯片就成為了承載信息的介質。但是,能夠成為信息介質的材料并不僅限于這兩種,“聲光電磁”都可以成為承載信息的介質,磁條和芯片是借助了“電”與“磁”這兩種方式來承載信息。對支付寶而言,“電”與“磁”這兩種介質因為不能發展POS業務的原因不能為己所用,于是,“聲”和“光”就成了逆襲的機會。最終,以“聲”作為介質,支付寶推出了“聲波付”的支付方式;以“光”作為介質,支付寶推出了“二維碼支付”的支付方式。支付寶的确像微博裡面說的那樣,“在支付創新的探索上,永不止步”。當然,創新并不一定都會成功,雖然“二維碼支付”今天已經非常普及,作為同胞兄弟的“聲波付”已經在2019年的1月22日正式下線了。

支付系統的難點(從創新的角度看支付)4

說回到二維碼支付,由于承載信息的介質發生了改變,那麼讀取介質的“收款設備”也必須改變,這也就帶來了“收款設備”領域的創新機會。“收款設備”領域的創新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在硬件層面,二是在軟件層面。硬件層面上,這一次創新使得“收款設備”的成本得到了“跳水式”的下降;軟件層面上,這一次創新讓“收款設備”的用戶體驗獲得了一次提升的機會。

·硬件

我們可以從一組數據的對比看到“收款設備”成本的下降:一個針對銀行卡的傳統POS的價格大緻在500-700元之間,中大型的購物中心或是百貨公司中的商戶可以承受這個價格,但是對于類似路邊店這樣的小微商戶而言,這個價格就太高了。而針對二維碼的收款設備可以直接将成本腰斬到250元以下,甚至可以完全沒有成本。顯然,這樣的價格對于小微商戶的吸引力就很大了。

我們可以來看下為什麼掃碼設備的成本能夠做到這麼便宜。現在常見的掃碼收款設備有三種:

第一種常見設備是“掃碼機具”,這種設備與傳統POS的區别在于:第一,不設“刷卡模塊”,代之以“掃描模塊”,專門用于掃描二維碼;第二,不設“打印模塊”,代之以“聲音模塊”,支付成功後通過屏幕或者語音來提示支付結果,而不是像傳統POS一樣打印小票;第三,不設“密碼輸入模塊”,支付過程中,用戶可以通過自己的手機輸入密碼來驗證身份。由于精簡了諸多模塊,這類掃碼設備的價格可以做到在250元以下。

支付系統的難點(從創新的角度看支付)5

第二種常見設備是“掃碼盒子”,這種設備相對于“掃碼機具”而言更為簡單,隻有兩個主要模塊:一個是“掃描模塊”,用于掃描二維碼;另一個是“聲音模塊”,用于提示支付結果。這種設備本身不具備通訊能力,需要依賴商店裡的收銀系統進行網絡通訊。但是,這類設備非常便宜,價格通常在100元以下,非常适合餐飲類的商戶,因為這類商戶一般都有一套完整的收銀系統,而通過這種“掃碼盒子”,已有的收銀系統就可以用100元以下的成本完成對二維碼支付的适配。

支付系統的難點(從創新的角度看支付)6

第三種常見設備是手機。隻要在手機裡面安裝指定的APP,手機就能夠變身為一個二維碼收款設備。這種方式的優勢在于幾乎沒有成本,但劣勢則在于,手機是一個私人物品,商戶如果有多個雇員的話,使用私人手機收款就非常容易産生不可控因素,而如果購置一台公用的手機的話,那反而不如直接購置一台掃碼機具來得劃算。手機收款的方式最适合那種老闆本身就是雇員的“夫妻老婆店”。

支付系統的難點(從創新的角度看支付)7

除了以上三種掃碼設備外,還有一種“收款碼牌”的形式,也是一種成本幾乎為零的方式。“收款碼牌”非常簡單易用,但也存在一些劣勢,那就是在人民銀行的安全規定下,靜态的“收款碼牌”單日累計收款額不能超過500元。對于一些商戶而言,這個限制會影響到日常的收銀。

支付系統的難點(從創新的角度看支付)8

三種不同類型的掃碼設備再加上碼牌,讓移動收款的大門一下子就向所有的商戶敞開了。可以說,沒有支付寶帶來二維碼這種創新的話,中國移動收款市場的主要商戶将仍然會隻限于購物中心和百貨公司,完全不可能像現在一樣覆蓋到所有的小微商戶。

·軟件

随着硬件的變更,收款設備在軟件層面上的邏輯也産生了很大的改變。POS與掃碼設備在軟件邏輯上的區别有點類似軟件行業CS架構(Client-Service)與BS架構(Browser-Service)之間的區别。在軟件行業發展初期,由于網絡同步并不像現在那麼便捷,為了适應無網絡的情況,往往需要一個非常“重”的客戶端,将很多工作放到客戶端去做,這就是所謂的CS架構。而随着網絡技術的不斷進步,在可以做到随時網絡同步的情況下,客戶端就沒有必要再做得很“重”,一切數據都可以直接從服務端獲取,一個類似浏覽器這樣的通用的“輕”客戶端就能滿足所有需求,這就是所謂的BS機構。

POS這種設備因為誕生曆史比較早,所以有着很強的CS架構特色。這種CS架構特色,可以從以下兩個例子看出:

1、傳統POS對支付流水的查詢是基于本地數據的,而不是基于服務端數據。為了保證本地和服務端數據一緻,每次當收銀員退出POS收銀程序的時候,會觸發一個叫做“批結算”的功能,這個功能就是将POS本地的數據上傳到服務器去比對是否一緻。今天的掃碼設備一般就不會采用這種“以本地數據為基準”的查詢方式,所有交易流水的查詢都是以服務端的數據為準,在今天的網絡條件下,實時查詢對掃碼機具而言并不存在什麼困難。相對于POS而言,掃碼機具就是一個非常“輕”的客戶端,不需要維護一套可能與服務端産生不一緻的本地數據體系。

2、在傳統POS上,當一筆交易超過規定時間後還沒有得到服務端的确認回複時,POS會以本地的狀态作為最終依據,默認當前支付不成功。同時,POS設備還會發出一個“強制取消之前交易”的“沖正”請求,來保證該筆支付在服務端的狀态與客戶端的狀态都被設置為不成功。此時,即使用戶收到了銀行的消費短信,也是以POS的結果為準。(“沖正”請求會保證用戶的消費會被退款)。今天的掃碼設備一般就不會采用這種“以本地數據為依據,調整服務端來保持一緻”的做法,而是反過來,采用“以服務端數據為依據,調整本地來保持一緻”的做法。具體來說,就是在交易超過規定時間沒有得到服務端确認回複的時候,為商戶提供各種入口去查詢這筆狀态不明的交易的真正結果。通過這種方式來保證本地的狀态最終能夠與服務端保持一緻。此種情況下,如果用戶的手機端收到了付款成功的提示,那麼掃碼設備也允許商戶直接通過掃碼來完成對這筆交易的退款。

POS這種設備在90年代就已經在中國出現,因而帶着許多上個世紀特定條件下的技術特點。這些技術非常嚴謹,但卻不一定是新環境下的最優方案。二維碼收款設備的出現帶來了全新的軟件邏輯的設計思路。如果你是一個小微商戶,你會發現掃碼設備的用戶體驗比傳統POS要友好很多。掃碼設備上的流水不會像傳統POS那樣定期被清理。同時,掃碼設備在交易超時的情況下,也會有比傳統POS更加細緻的操作提示。所有這些商戶體驗上的提升與“收款設備”在軟件層面上的創新是密不可分的。

2.正在發生的創新

支付行業一直在發展,創新從來沒有停止。放眼身邊仔細觀察,我們能夠看到很多正在發生的支付創新。不過,在談論這些創新之前,我們需要先設定一個标準,到底什麼樣的創新是值得我們關注的“好創新”。我們可以在“網絡”和“收款設備”的例子中找到“好創新”的标準:這兩次創新發生之後,支付行業的整體規模都得到了飛躍式的擴張。比如,“網絡”創新使支付數據得以電子化,擺脫了紙質處理的低效率,進而使得卡組織主導的四方模式可以指數級擴張規模,而不必擔心自身無法承擔業務擴張帶來的壓力。再比如,“收款設備”的創新讓收款門檻顯著下降,商戶體驗顯著上升,使移動收款的商戶範圍從中大型的購物中心和百貨公司擴大到了包括街邊店在内的各種小微商戶。

帶着“好創新”的标準來審視我們身邊正在發生的創新,那些發生在跨境支付、公共交通支付、醫療支付這些領域的創新是最值得我們關注的,因為這些創新一旦成功,就會使支付的規模再一次得到飛躍性的擴張。下面會以“公共交通支付”為例,詳細講一講這些極具潛力的創新領域正在發生怎樣的事情。

現在的公共交通支付領域大緻可以分為兩個陣營:一個是NFC陣營,另一個是二維碼陣營。這兩個陣營的名字就代表着他們各自專注的技術創新方向,前者是利用NFC技術(Near Field Communication近距離無線通訊技術)模拟傳統的交通卡的方式來完成支付,而後者則是利用“雙離線”二維碼(手機和閘機都處于離線狀态下的掃碼支付)的技術來完成支付。

2.1 NFC陣營

一般而言,手機廠商會在手機内配備專門的的eSE(electron Secure Element電子安全元件)硬件,在eSE中模拟出一張虛拟的交通卡。用戶通過NFC技術過閘機時,完全不需要進行任何操作,手機即使在息屏狀态下依然可以完成整個刷卡過閘的流程。看上去,NFC陣營提供了非常良好的用戶體驗,但是為什麼這個陣營并沒有在公共交通支付的領域中勝出呢?這是因為NFC陣營有兩個很大的劣勢。

第一大劣勢是交通卡本身的标準。因為NFC技術的本質在于模拟交通卡,所以交通卡本身的标準就決定了NFC技術的實現方式。中國的交通卡有兩大标準,一個是“City Union”标準,另一個是“T-Union”标準。

支付系統的難點(從創新的角度看支付)9

之所以會産生兩個标準,與主管全國城市交通系統的部門變更的曆史有關。2008年國務院實施大部制改革以前,全國城市交通系統由住建部管轄,之後則改由交通部管轄。“City Union”就是住建部發布的标準,而“T-Union”則是交通部發布的标準。由于有兩個标準的存在,就造成了全國範圍内兩種交通卡體系并存的情況。比如,上海的交通卡就是遵循住建部的标準,上海交通卡的背面就有“City Union”标識。北京的津京冀交通卡則是遵循交通部的标準,京津冀交通卡上就有“T-Union”标示。

支付系統的難點(從創新的角度看支付)10

兩種交通卡體系的并存,就要求每個手機廠商必須模拟兩種類型的虛拟卡才能保證在全國通行。而即使是在同一個交通卡體系下,每個城市的閘機又可能存在差别,這就意味着手機廠商每适配一個城市就需要付出相當大的代價。與此同時,每當手機廠商更換一種機型,這種适配就有可能需要再進行一次。小米手環3的NFC版本就是一個例子,大家去看一下小米手環3的NFC版本的支持城市,就會發現實行“City Union”标準的上海很長時間都沒有進入到支持列表中去,而“T-Union”标準下的津京冀交通卡很早就加入了支持列表。

支付系統的難點(從創新的角度看支付)11

除了複雜的交通卡體系帶來的适配問題之外,NFC陣營還有一個很大的劣勢,那就是利益分配的參與者範圍太過于局限。這種局限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NFC技術依賴硬件,所以基本上都是像小米、華為、蘋果這樣的手機廠商在主導,而類似支付寶、微信這樣提供軟件服務的互聯網公司在公共交通支付的領域就找不到屬于自己的位置;另一方面在于NFC技術模拟的是交通卡,這就相當于交通卡公司會成為這種模式下的主導者,而其他的公共交通參與者同樣也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一個城市的公共交通體系一般而言是由三方構成的,交通卡公司、地鐵運營公司和公交運營公司。在NFC模式下,地鐵運營公司和公交運營公司顯然享受不到技術發展帶來的紅利。而我們下面要說的“二維碼陣營”的主要推動者正是這些被排除在利益分配鍊之外的互聯網公司和地鐵運營公司。

·二維碼陣營

互聯網公司有着強大的軟件開發能力,而地鐵運營公司有着地鐵閘機的控制權。兩者聯起手來,就組成了能夠與NFC陣營抗衡的二維碼陣營。

上海和北京兩地的地鐵APP是二維碼陣營裡的典型代表者。“Metro大都會APP”是上海的申通地鐵公司主導推出的,“易通行APP”則是與北京地鐵集團有着密切關系的如易行公司主導推出的。兩個APP都跳過了當地的交通卡公司,直接發展自己的業務。值得一提的是,“Metro大都會APP”的股東還包括了螞蟻金服,堪稱是互聯網公司與地鐵運營公司合作的最佳代表。

上海和北京兩地的地鐵APP就是二維碼陣營裡的典型代表者。“Metro大都會APP”是上海的申通地鐵公司主導推出的,“易通行APP”則是與北京地鐵集團有着密切關系的如易行公司主導推出的。值得一提的是,“Metro大都會APP”的股東還包括了螞蟻金服,堪稱是互聯網公司與地鐵運營公司合作的最佳代表。

二維碼陣營在公共交通支付方面的崛起除了因為擁有資源優勢之外,技術上的創新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環。日常使用的二維碼是不能直接在公共交通支付的場景下使用的,因為在公共交通支付的場景下,用戶展示二維碼的手機很可能是處于無網或者弱網狀态的,同時,地鐵閘機或是公交車閘機也同樣是處于離線狀态的(地鐵閘機和公交車閘機都采用定時批量上傳交易數據的工作模式)。為了适應這種場景,公共交通支付的二維碼必須保證在自己能夠在“雙離線”的情況下正常工作。交通部發布的《交通一卡通二維碼支付技術要求》中,采用了RSA加密算法的形式來處理“雙離線”的狀況。具體的流程是這樣的,在用戶掃碼過閘的時候,閘機利用RSA加密算法對二維碼進行防僞驗證。驗證過程在閘機的本地端完成,無需聯網。驗證通過後,閘機即認為當前交易完成,接着就會打開通道讓用戶進入。但是,交易完成後,閘機并不會立即進行扣款,真正扣款是等到閘機背後的AFC(Automatic Fare Collection System,自動售檢票系統)系統定時批量上傳交易數據的時候。支付寶和微信的“乘車碼”基本都是采用交通部發布的方式。當然,除了交通部的方式之外,還存在其他一些處理“雙離線”狀況的方式,例如,上海申通地鐵公司推出的“Metro大都會APP”是采用“藍牙回寫”的方式來進行身份驗證。具體流程是這樣的,用戶掃碼的過程中,閘機會調用手機的藍牙模塊,與手機建立通信,向手機回寫相關信息(地鐵站信息、進站時間等)。“藍牙回寫”的方式本質上也是在對二維碼進行離線驗證。

雖然技術上是可行的,二維碼支付的用戶體驗實際的表現并不理想。問題首先在于用戶必須打開APP之後才能展示二維碼,而NFC技術下,用戶過閘時完全不需要做任何操作,即使在息屏狀态下也可以輕松過閘。其次,二維碼還存在與NFC互相幹擾的問題。這個問題在上海地鐵就很明顯,上海地鐵閘機的二維碼掃碼區域和NFC感應區域在同一個地方,用戶用二維碼過閘的時候,如果沒有關閉NFC功能,NFC也會被自動調起。而由于NFC的識别識别速度比二維碼的識别速度快,很可能先打開閘機的是NFC,而不是二維碼。為了避免這種與NFC互相幹擾的問題,Metro大都會還專門做了一個“提前關閉NFC”的提示。當然,單純的提示對于幹擾問題隻能起到治标不治本的作用。

支付系統的難點(從創新的角度看支付)12

·展望

NFC與二維碼現在屬于同台競技的狀态,各有各的優勢,同時又有着各自的劣勢。不管是NFC陣營的利益分配問題,還是二維碼陣營的體驗問題,現在都還沒有根本性的解決方案,所以也很難預言最終誰會是勝利者。但可以預見的是,曾經發生在“網絡”和“收款設備”上的那種創新最終也一定将在公共交通支付領域發生。在這個過程中,一批同時擁有互聯網背景以及交通行業背景的公司将湧現出來,例如Metro大都會APP背後的上海都暢,北京易通行APP背後的如易行,西安地鐵App背後的小碼聯城、無錫、福州地鐵APP背後的八維通等等。

在各種新興公司各展其能的同時,NFC陣營和二維碼陣營也在互相進行着滲透。一方面是二維碼陣營中的互聯網公司在積極進入NFC領域,另一方面是NFC陣營中的交通卡公司也在嘗試進入二維碼領域。對于“互聯網公司進入NFC領域”,最好的例子就是微信基于HCE技術推出的“乘車卡”産品。隻要手機具備NFC功能,即使手機廠商沒有适配公交卡,也可以通過騰訊“乘車卡”的小程序進行公交卡刷卡。HCE技術與之前介紹的eSE技術最大的區别就在于前者是将是将密鑰放在雲端,而後者是将密鑰儲存在手機的安全芯片中。這種區别造成了前者相對而言對硬件的依賴比較小,這也就給了微信這樣提供軟件服務的互聯網公司一個進入NFC領域的機會。

支付系統的難點(從創新的角度看支付)13

而NFC陣營中的交通卡公司進入二維碼領域的最典型例子無疑就是,上海和北京的交通卡公司。上海交通卡公司推出了“上海交通卡APP”,北京交通卡公司推出了“北京一卡通APP”,在這兩個app裡,用戶都可以根據實體交通卡的信息生成二維碼進行公共交通支付,而無需借助NFC技術。

支付系統的難點(從創新的角度看支付)14

除了NFC與二維碼這兩大陣營之外,潛在的新興陣營也在公共交通支付領域不斷湧現,比如銀聯就推出了ODA技術(Offline Data Authentication脫機數據認證技術)。ODA技術一樣是依賴NFC技術,但模拟的是銀行卡,而不是交通卡。刷卡時,閘機會驗證銀行卡的合法性,同時記錄下銀行卡的相關信息。當閘機批量上傳數據的時候,就會根據銀行卡的相關信息進行扣款。由于是基于銀行卡,所以,在銀聯ODA技術下,所有支持銀聯雲閃付标準的芯片銀行卡或者支持小米Pay、華為Pay、ApplePay的手機都可以被用來直接進行公共交通支付。

如果借用之前章節裡的那個關于“油”的比喻,将支付描繪成“放在冰箱裡的生肉,你把它從冰箱拿出來再放回去,似乎什麼都沒做,但手上已經沾滿了油”的過程的話,那麼,公共交通支付領域最終的勝出者不僅要能夠保證足夠高“搬動效率”來做好用戶體驗,同時還要保證交通卡公司、地鐵運營公司、互聯網公司、手機廠商這些參與者的手都有機會去“沾”上足夠多的“油”。

5.本章回顧

這個章節寫到這裡就結束了。從“創新”這個角度,我們審視了支付行業曾經經曆過的以及正在發生的各種創新。這其中包括了使支付數據得以電子化的“網絡”創新,使支付門檻一般化的“收款設備”創新,以及使支付可以進入公共交通領域的NFC技術和“雙離線”二維碼的創新。以史為鑒可以見興衰,對于支付行業也是如此。今天的我們正在身處一個支付行業爆發式發展的時代,如何在諸多的潛在方向中找到最正确的那一個,不斷回顧和思考無疑就是一個最好的方法。

作者簡介:孫超,資深互聯網支付産品經理,專注于支付核心系統與跨境支付方向。

本文為作者授權發布,不代表移動支付網立場,轉載請注明作者及來源,未按照規範轉載者,移動支付網保留追究相應責任的權利。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