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融讓梨讓我們學會了什麼?2018年5月28日,在學校“六一”文藝演出彩排現場,當小主持人報幕說到:請欣賞中華美德故事--孔融讓梨,我的大腦瞬間閃過了一些思考:1、四歲的孔融有如此言行,感覺違背兒童的天性,要麼故事假,當為了一定社會教化目而編撰的,要麼小小年紀學會裝假2、孔融的無原則、無規矩的圓滑,父親不但沒有指出他的不妥而且把他的做法當作美德宣揚,這樣做的結果,為孔融的悲劇性格打下了底色再一次印證:子不教父之過的道理,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孔融讓梨讓我們學會了什麼?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2018年5月28日,在學校“六一”文藝演出彩排現場,當小主持人報幕說到:請欣賞中華美德故事--孔融讓梨,我的大腦瞬間閃過了一些思考:1、四歲的孔融有如此言行,感覺違背兒童的天性,要麼故事假,當為了一定社會教化目而編撰的,要麼小小年紀學會裝假。2、孔融的無原則、無規矩的圓滑,父親不但沒有指出他的不妥而且把他的做法當作美德宣揚,這樣做的結果,為孔融的悲劇性格打下了底色。再一次印證:子不教父之過的道理。
孔融讓梨的故事,表面的意思是告訴人們孝親敬老、懂得謙讓,弘揚中華傳統美德。從這個角度看,孔融父親孔宙有“生活即教育”的家教意識,此時的孔融懂得父親,揣摩父親想要或想看什麼而做出有違兒童天真、單純秉性的舉動—挑了一個最小的梨。在幼兒園,我曾經試探四、五歲的兒童,在挑選水果的時候,也有的小朋友拿小的,問他問什麼拿小的,孩子說:大的自己吃不下,這種說法也該符合兒童的天性。在小學高年級讀書交流活動中,分享“孔融讓梨”故事後的感受和想法,有兩個學生有特别的體會和感受:第一位認為故事是假的,并且承認如果讓他分梨,他會選大的,除非大的被人拿走。第二位說擔心被哥哥揍,兄弟之間有“潛規則”。融的兩個理由是不一樣的标準。對孔融的自私及與讨巧,父親“無為”而自喜,不但沒有指正孩子的不妥和虛僞,卻把他當做美德宣揚,結果,孔融養成恃才傲物、目空一切的性格缺陷,“神童”長大後,上司董卓不喜歡、曹操也讨厭,最後曹操以“找合徒衆、欲圖不軌”等不忠不孝的數宗罪而誅殺。孔融的悲劇,與父親的教育觀念有很大關系。在進行傳統文化教育時,應該辯證地繼承和發展優秀傳統文化。從兒童的教育和發展規律上講,兒童四歲左右進行規矩和秩序的教育,符合兒童身心發展規律,但是從兒童的本真方面有值得商榷的内容。中華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有許多類似孔融讓梨故事需要我們辯證地繼承、積極地發展和弘揚。
教育無小事,真實、誠實應該是教育的基本原則,隻顧“教育目的”不管故事真僞的教育是“僞教育”,這樣的教育效果是打折的或者有害帶毒的教育。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