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徐渭《風筝圖》軸,創作于1571年。
風筝,又叫紙鸢,在我國已有2700多年的曆史,最早用于軍事器械和通訊工具,後來逐漸應用于娛樂和健身。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出現了用竹、木制的風筝,到了漢代,紙的使用較為普遍,紙做的風筝随之出現。據史料記載,五代時有人做紙鸢放飛,上裝竹笛,有風吹入,竹笛便發出“筝筝”的絲竹之聲,風筝也因此得名。曆代文人曾寫下不少形象生動的風筝詩。而曆代的藝術家也留下了不少放飛風筝的作品。
徐渭對風筝情有獨鐘,他一生畫了大量的《風鸢圖》,并一口氣寫下近三十首題詩,詩歌淺顯自然又趣味盎然,表達了對命運的糾結和反思,也寄寓了人世浮沉的感悟。
徐渭本性外狂而内淳,正因為率真坦直,遇事不苟且,為人不作僞,才不能躲開那些接踵而來的惡運。然而可貴的是,苦難和不幸并沒有磨去他的童心,也沒有影響他對美好事物的憧憬。對徐渭而言,放風筝恐怕是他童年記憶中最快樂的事情。盡管一生曆盡磨難,在這一刻,他對人生是充滿留戀的。他渴望永遠随筝而舞,在田野間牽線奔跑,随風逐雲,讓所有的煩惱和不快蕩卻天際,隻留下歡樂和溫情。
作者簡介:
徐渭(1521—1593年),初字文清,改字文長,号天池山人、青藤道士等,山陰(今浙江紹興)人。明代中期文學家、書畫家、戲曲家、軍事家。
徐渭多才多藝,在詩文、戲劇、書畫等各方面都造詣精深,與解缙、楊慎并稱“明代三才子”。其書法取蘇轼、米芾筆意而自成一格,字體奔放,一如其人。善行草,寫過大量詩文,被譽為“有明一代才人”;能操琴,谙音律;愛戲曲,所著《南詞叙錄》為中國第一部關于南戲的理論專著。另有雜劇《四聲猿》《歌代嘯》;著有《會稽縣志》、《筆玄要旨》、《徐文長全集》傳世。
他是中國“潑墨大寫意畫派”創始人、“青藤畫派”之鼻祖,其畫能吸取前人精華而脫胎換骨,不求形似求神似,山水、人物、花鳥、竹石無所不工,以花卉最為出色,開創了一代畫風。在水墨大寫意花卉方面繼承梁楷、林良、沈周諸家寫意花鳥畫的風格,運筆放縱豪爽,施墨淋漓大膽,不求形似求神韻。在大寫意繪畫上以卓越的成就與陳道復并稱“青藤白陽”,對清代“揚州八怪”及近現代寫意花鳥畫的發展産生了深遠的影響。
聲明:文中部分内容源自網絡,僅用于傳播藝術之美,如有侵權,請聯系删除。
東方傳世典藏
傳播藝術之美,感受美好人生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