詠物詩,如何以物寫人呢?
常見的構思方法是這樣的:隻要找到物與人的共同點,然後直接使用比喻的手法,就可以以物寫人,比如崔塗的《孤雁》,虞世南的《詠蟬》等。
而如果要追求更加含蓄,詩人通常會先寫物,突出物的特點,再以物做鋪墊,含蓄地引出人的感情,但這種構思方法的難點是,如何才能更加自然地從物寫到人?
杜甫的這首《房兵曹胡馬詩》,就寫非常巧妙,我們來讀一讀,看看他是如何過渡的。
胡馬大宛名,鋒棱瘦骨成。
竹批雙耳峻,風入四蹄輕。
所向無空闊,真堪托死生。
骁騰有如此,萬裡可橫行。
這首詩仍然是杜甫青年時期漫遊齊趙時所寫。
兵曹,即兵曹參軍,唐代官名,輔佐府的長官管理軍事。
從詩題我們可以推斷出,姓房的兵曹有一匹胡馬,詩人見到馬後有感而發寫了這首詩。這匹馬有什麼特殊之處呢?我們來仔細讀。
首聯,胡馬大宛名,鋒棱瘦骨成。大宛(yuān),西域國名,産良馬著稱。鋒棱(léng),骨頭棱起,好似刀鋒,形容駿馬骨骼勁挺。
這兩句分别描寫了胡馬的産地和外形。胡馬産自大宛,這暗示出這是一匹良馬;胡馬的骨頭棱起,這也是良馬的特征。詩人通過這兩句描寫,勾勒出一匹良馬的形象。
那麼詩人為什麼要突出這是一匹良馬呢?我們接着讀颔聯。
斜削的竹筒
颔聯,竹批雙耳峻,風入四蹄輕。竹批,馬的雙耳像斜削的竹筒一樣豎立着,古人認為這是千裡馬的标志。
第三句,詩人還是在描寫馬的外形,通過描寫馬耳,進一步暗示出這是一匹良馬。
您看,詩人前三句不停地在暗示這是一匹良馬,但是馬的好壞,你不能隻看産地和外形啊,産地再有名,也可能會出劣馬;外形再奇特,也未必是良馬,關鍵還是得看實力。
詩人在第四句就描寫了這匹馬的實力。“風入四蹄輕”寫得非常形象,這匹馬騰躍而起,風在馬蹄下飄過,這既突出了馬的速度快,也突出它騰躍高。
那麼問題來了:既然詩人在第四句直接描寫出了馬的實力,那麼為何還要在前三句描寫馬的産地和外形呢?
一匹馬是好馬還是劣馬,關鍵是看實力,幹嘛要費那麼多話來描寫産地和外形呢?
其實這就是詩人的妙筆,這樣寫有兩個目的:1、通過前三句描寫,能夠更加吸引讀者,讓讀者對馬的印象更深;2、如果沒有前三句的描寫,第四句就會缺少說服力。
您想想看,如果詩人在開頭直接告訴我們這匹馬的實力多麼強,您會有什麼感覺?是不是感覺像吹牛?因為第四句有一點誇張的成分,并不是完全意義上的實寫,正是因為有了前三句的實寫,第四句才會更加可信。
也就是說,前三句的實寫,都是為了給第四句做鋪墊,用來突出這匹馬的速度和騰躍的高度。那麼詩人為什麼要寫馬的速度和騰躍的高度呢?當然是為了引出人的感情,我們繼續讀頸聯。
馬
頸聯,所向無空闊,真堪托死生。這兩句話的意思是,這匹馬在任何地方都可以奔騰而過;真可以托之以生命。
這兩句是由馬過渡到人的關鍵。
先看“所向無空闊”,這句話很明顯是詩人誇張的想象,他不可能騎着這匹馬把所有的地方都試一遍。那麼詩人憑什麼這麼說呢?理由就是第四句“風入四蹄輕”,馬的速度快,而且騰躍得很高,所以詩人才做出這樣誇張的想象,可見第四句也是在為第五句做鋪墊。
那麼詩人為什麼要寫“所向無空闊”呢?這是為引出第六句做鋪墊。
再看“真堪托死生”,詩人為什麼說這匹馬可以托付生命?就是因為第五句“所向無空闊”,這匹馬可以在任何地方奔騰而過,騎馬的人當然就不用擔心受到阻礙。這一句既通過“騎馬人可以托付生命”側面烘托出馬的骁勇,又非常自然地從馬寫到了騎馬人。
詩人為什麼能從馬寫到騎馬人?關鍵就在于詩人找到了“馬”與“騎馬人”兩者之間的關聯:馬的骁勇特點,剛好可以實現騎馬人“托死生”的願望。
正是因為這種關聯,詩人才能非常自然地由寫馬過渡到寫人,這是詩人構思的巧妙之處。
那麼問題又來了,騎馬人為什麼要把生命托付給馬呢?我們繼續讀尾聯。
駿馬
尾聯,骁騰有如此,萬裡可橫行。這兩句話的意思是,擁有如此善于奔騰快捷的良馬,足可以橫行萬裡之外。
正是因為前一句從馬寫到了人,所以尾聯這兩句就出現得非常自然。騎馬人為什麼要把生命托付給馬呢?因為騎上這匹馬可以橫行于萬裡之外,沒有任何人可以阻攔,很容易就可以實現自己的理想。
什麼理想?誰的理想?
這匹馬是房兵曹的,所以這兩句可以看作是詩人對房兵曹的寄語,橫行于萬裡之外,無人能夠阻擋,結合房兵曹的職位特點,所以不難判斷,詩人希望房兵曹能為國守衛好邊疆。
但是,詩人僅僅隻有這一層意思麼?
當然不是,詩人僅僅通過一匹馬,就想到了國家,這說明什麼?可見,詩人心裡一直想着為國出力,想着建功立業,這暗示出詩人渴望實現建功立業的理想。
我們來回顧這首詩的脈絡:詩人前三句着重描寫馬的産地和外形,是為了給第四句描寫馬的骁勇做鋪墊,而第四句又是為了給第五句的誇張想象做鋪墊,第五句又巧妙地引出了第六句的騎馬人,然後七八句才能緊接着第六句寫出人的感情。
我們可以試想一下,如果前面沒有寫出馬的骁勇,沒有引出詩人誇張的想象,那麼就無法引出第六句騎馬人“托死生”的願望。
正是因為層層鋪墊,這首詩的結構才築得非常牢靠,第六句才能非常自然地由物過渡人,這就是詩人巧妙的構思。
您覺得詩人的構思巧妙嗎?
歡迎留言讨論哦。
站在詩人的角度來讀詩,我是沉于古詩,歡迎關注我,我每天都會為您解讀一首古詩。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