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F 自強農牧
為什麼成年人不能無憂無慮?随着社會快速發展,節奏過于太快無論是成年人還是兒童,都倍感壓力山大。有些人足夠幸運,可以帶着熱忱回顧童年那段日子,一段少有壓力和焦慮的日子。他們可能回想起在後院無憂無慮玩耍的漫長下午,回想起追逐目标和建立情感時的毫無畏懼。這樣溫情的記憶,常常同許多成年人那被焦慮支配的生活大相徑庭。
不同的年齡,不同的世界,我們努力追求沒有憂慮的成年生活,這揭示了無憂無慮和幸福生活之間的關系,這是個有趣的問題。無憂無慮是僅僅在童年才能擁有的寶物嗎?它隻對孩子的生活有價值,對成年人卻不盡然嗎?或者,若想要更加幸福,成年人需要變得更無憂無慮,更像孩子一樣嗎?還有最重要的,如果無憂無慮真的是幸福生活的必要條件,背後的具體原因是什麼呢?
在考慮父母的關愛和教育帶來的好處時,我發現有些特點讓無憂無慮成為了美好童年的必要條件。但對于成年人,即使不那麼無憂無慮,有些人依然能度過精彩而有意義的人生。童年和成年間的這點差别,源于兒童和成年人天性的不同。不像成年人,兒童無法認可那些對生活有價值,卻不能帶來積極情緒的事物。如果兒童感到壓力和焦慮,他們便沒有足夠的心理空間,來對有價值的事物和人際關系産生的積極情緒。所以在兒童看來,這些人或事不會被看做"好事"。憂慮一定會損害兒童的生活,卻未必破壞成年人的生活,要了解背後原因,我們首先要清楚地定義哪些人算兒童、無憂無慮指的是什麼、幸福生活的意義為何。兒童, 人已經開始發展切實的理性思維,但還尚未成熟至能夠擔起成年的權利與責任。所以童年便是在嬰兒期後、青春期之前的一個人生階段。我把無憂無慮看作一種未感受到壓力和焦慮的狀态,而在人的一生裡這樣的消極情緒往往不可避免。因此,無憂無慮的意思是,一個人由于其心理狀态和個人處境,不會經常感到壓力和焦慮。
幸福生活=無憂無慮 ,幸福的生活是參與有價值的活動和人際交往,并且對這些活動感興趣。學便不再對我的幸福生活有益。幸福的童年需要多少無憂無慮,而幸福的成年又無需如此?讓我們從成年人開始說起。和兒童不一樣,哪怕成年人在缺少積極情緒時,也能夠珍惜他們生活中有價值的人與事。這是因為,單單是符合了他們對于生活價值的期待,成年人就能對生活的許多方面産生認可。
事實上,我們之所以能夠積極地看待背負憂慮的成年生活,正是因為我們知道,成年人的評估能力更強更複雜,他們能夠内省、獲得相關的道德知識、維持适當的時間感、認識到可預見的成本、評估行為的風險與機會等等。這允許他們在缺少積極情緒的情況下,也能認可有價值的人與事。兒童卻不是這樣。雖然他們也需要認可生活中有價值的計劃與人際關系,再将這些事物看作通向幸福生活的途徑,但他們隻有對其感到正面情緒時,才會願意接受。僅通過計劃、關系是否契合生活的期望,來能夠認可這些事物,是兒童做不到的,因為他們缺少必要的評估能力。
一個孩子,自願每天照顧患有癡呆的親戚幾個小時,若發現有壓力,就不會主動選擇這一任務。兒童的評估能力還尚未發展成熟,不能像作家和醫生那樣靜下來,評估一項有壓力的計劃是否符合他們對于幸福生活的概念,再主動認可這些計劃。因此,前文中的孩子無法評估照顧患者的責任,因為她還沒有發展出足夠的自知,對可能選項的缺少現實概念,因為她道德觀念不夠成熟,對于成本、風險、機會缺乏足夠理解。她有可能過分看重取悅家人,或是低估或者高估道德的要求。她還可能對這任務的機會成本毫無概念,不知道照顧這位親戚會占用時間,以至于沒法去做其他既重要又愉快的事情。這些錯誤不可避免,是兒童的天性造就的——他們還不能在壓力和焦慮下行動,因為他們沒法找到自覺的理由來推動他們。
兒童能夠大體上背負着憂慮,而仍舊從有價值的人和事之中感受到積極情緒嗎?積極和消極情緒在任何時候都不是互相獨立的。這意味着這些情緒會互相抑制,所以兒童越感到壓力和焦慮,他們在有價值的人和事中發展積極情緒的心理空間就會越少。
如果我們想讓兒童感到幸福喜悅、歡快舒暢,從而主動接受上課聽講與下課活動、擁抱親情和友情,讓他們作為兒童過上幸福的生活。
我們最好要讓孩子們不僅能接觸到這些美好的事物,還要讓他們感到無憂無慮。想要做到無憂無慮,必須心裡面要放下很多,不要和人家攀比,也不要為人家争強好勝,簡簡單單過好自己的生活。
AF自強農牧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