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送别李叔同全文及譯文

送别李叔同全文及譯文

圖文 更新时间:2024-12-20 13:29:56

  李叔同《送别》原文:

送别李叔同全文及譯文(李叔同送别寫給女友還是男友)1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壺濁酒盡餘歡,今宵别夢寒。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問君此去幾時還,來時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難得是歡聚,唯有别離多。

  李叔同:

縱觀李叔同的一生,可謂傳奇與神奇,可稱全才更是奇才。其父輩曾富甲一方,年近花甲之歲與小妾才生下幼子李叔同。5歲時其父離逝,往後接受良好的教育,加上天資聰穎,詩書畫樣樣精通,但處在上世紀初社會大變革、大動蕩的年代,少年不得志,一腔熱血和才華而無法施展,可以說整天花天酒地,紙醉金迷。後終于在迷茫中遠渡日本留學藝術,以求藝術救國化人,學成回國從事繪畫、音樂等教育工作。也隻有在此期間算是充實的人生。也由此開創了美術、西洋音樂等先河,被後人稱為音樂家、美術教育家、書法家、戲劇活動家,是中國話劇的開拓者之一。

李叔同《送别》寫給誰的:

送别李叔同全文及譯文(李叔同送别寫給女友還是男友)2

在1912年的春天,33歲的李叔同從天津去上海任教,後面加入了當時的文藝團體“城南文社”,也因為詩詞的切磋與熱愛,結識了許幻園、張小樓、蔡小香和袁希濂,并且義結金蘭,成了“天涯五友”。平日的詩詞文章交流,也讓他們的友情逐漸緊密,可以說是一生的摯友了。

也是同年應人邀請,趕赴杭州任教,為了告别摯友寫下了經久不衰的《送别》。準确地說,應該是寫給“天涯五友”之一的許幻園的。因李叔同加入“城南文社”之後,許幻園非常欽慕他的才華,便邀請他搬到自己家住,也就是城南草堂。

可想而知,李叔同與許幻園的友情肯定比其他三人要濃一些,所以在離開上海時寫下《送别》,以表内心的不舍。

李叔同《送别》注釋:

芳草:即香草,亦用來比喻忠貞、賢德之人,來源自屈原《離騷》之“香草美人”意象。

殘:殘缺、殘破,這裡用來形容笛聲稀落。

零落:這裡用來形容舊時知己、好友各自天涯,難以尋覓。

壺:又作“斛”“瓢”

盡:完結,消解。

  李叔同《送别》解析:

送别李叔同全文及譯文(李叔同送别寫給女友還是男友)3

此詞讀來朗朗上口、意味深長,和曲唱出更是情意綿綿、凄涼唯美。此詞詞風樸實無華,雖全詞無一句千古名句,但整體意象堪稱,一氣呵成。開頭寫離别之景時,僅用一個段落二句23個字就把長亭、古道、芳草、晚風、垂柳、殘笛、夕陽、群山、天涯地角等行雲流水般描述透徹,馬上給人創造出一個分别的全景圖。

這種古樸的意境,如果沒有深厚的文學修養和功底,是不可能達成的。這些景物景象都是千百年來送别詩中常見的,可以說任何一個景物景象中都蘊含着濃濃的離愁。李叔同将這些景物景象集中地表達于一首詞中,以一種特殊聲音的沖擊力,強烈震撼着中國人離别思念的心弦,成為國人送别、離别的一種文化心理符号。

“長亭”。亭者停也,長亭是陸上的送别之所。古代驿站路上約隔十裡設一長亭,五裡設一短亭,供遊人休息和送别。後來“長亭”成為送别地的代名詞。柳永的《雨霖鈴》同時寫到了這兩種意象,分别是“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長亭古道已經和離别、送别等同,不僅僅是個地點,更代表着一種情緒。

“古道”。古道是指古舊的驿道。古道者,古來人世跨空移時,運往行來之途;貫朝穿代,紉憂綴樂之線。可見“古道”是穿越時空,一般意義的離别場所。北宋著名婉約派最具代表性的詞人柳永,在“少年遊”中“長安古道馬遲遲,高柳亂蟬嘶”無不表現了詞人的離别、凄涼和哀感。後唐代常出現在離别詩詞中,此處“古道相送”正是表達的離愁!

“芳草”。孔子言《詩經》時曾說道“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命”,成為了後人理解《詩經》另辟蹊徑的一種方法,即以草木之性探索詩歌所蘊含的生活哲理和先民的情感意志。芳草,并不特指某一種草或是一種花,有時甚至是花草的總稱。随春而生,沐夏而榮,臨秋而萎,經冬而枯,因古代貶官左遷一般在春季,芳草就具有了離别的含義;離離青草,春風吹生,此去經年,故又有了懷人之意。唐·王維《山中送别》:“山中相送罷,日暮掩柴扉。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宋·李清照《點绛唇·閨思》“人何處。連天芳草,望斷歸來路。”

“晚風”。晚來離别的風,總會多一些蕭瑟。故唐·馮延巳在《浣溪沙·醉憶春山獨倚樓》中雲:“晚風斜日不勝愁。”宋·王質在同一詞牌的詞中也有“細雨蕭蕭莫作秋。晚風楊柳冷飕飕。無言有淚灑西樓”之句。綠樹亭亭攜夕照,晚風吹掠鬓雲偏。唐·杜牧《鹭鸶》驚飛遠映碧山去,一樹梨花落晚風。(被驚得飛了起來,映入遠處山峰的碧綠色中,一樹的梨花被晚風吹落)

“垂柳”。柳是古代送别詩中最常見的景象,這是因為“柳”“留”二音相諧,且柳枝依依,條條有情。古人又取其義表示眷戀不舍,以柳相留。古人送别多用“折柳”,表示離人的難言難分之情.“折柳”贈别之風,尤其是在唐、宋朝時盛行,因而,“折柳”也就成為贈知别的代稱。唐·王維《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笛聲”。笛子是古老的傳統樂器。笛子的聲調悠揚凄切,很容易讓自己産生悲傷情緒;而箫聲嗚咽,更是烘托出了凄慘孤獨的處境。笛聲清遠悠揚,斷斷續續,容易引起人們的聯想回憶,勾起人們的離情别緒。笛聲三弄,梅心驚破,多少春情意 —李清照《孤雁兒》;笛聲依約蘆花裡,白鳥成行忽驚起。—潘阆《酒泉子》;折殘楊柳應無數,趁離亭笛聲吹度。—納蘭性德《菊花新》;芙蓉未折,笛聲吹起塞雲愁。—吳泳《上西平》;彩枕恨茫茫。笛聲依夜長。—韓元吉《菩薩蠻》

“夕陽”。日之夕矣,牛羊下山。夕陽西下正是歸家的時候,此時離别,更添凄涼。夕陽之後如果不是永夜,那麼夕陽就是朝陽的締造者。從這個角度說,夕陽并不是終點,隻是另一個起點,代表着一種永恒。“夕陽無限好,隻是近黃昏。”描寫夕陽的詩句;還有白居易的“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描寫了落照在江水中的夕陽;“夕照紅于燒,晴空碧勝藍” 寫的是紅勝火的夕陽;“荷笠帶斜陽,青山獨歸遠”描寫的是送别友人時的夕陽。”

“群山”。群山既是離人與送者之間的天然屏障,又是離别雙方情深義長的見證。故而,“群山”“遠山”“山外山”等景象也常見于離别詩的句中。餞行送别,古代旅行習俗的一種。由于道路崎岖,水陸交通工具不發達,古人長途遠行,或乘車船,或騎馬步行,山河阻障,跋涉艱難,且露宿風餐,路上有各種危險,親故分别,再見難期,故自先秦即有祭祀路神、然後登程之俗,其意在祈求一路平安,稱之為“祖”。

“天涯地角”。天涯地角釋義: 形容極遠的地方,或相隔極遠。《武皇帝作相時與嶺南酋豪書》:“天涯藐藐,地角悠悠了” 無窮無盡是離愁,天涯地角尋思遍。(宋·晏殊《踏莎行》詞)

“零落”。飄零,流落。 南朝 梁 王僧孺 《何生姬人有怨》詩:“逐臣與棄妾,零落心可知。” 元 薩都剌 《補阙歌》:“破窗冷硯留不得,零落 江 南酒家客。” 蘇曼殊 《焚劍記》:“及狀元死, 彩雲 亦零落人間。”

李叔同《送别》寫作手法:

送别李叔同全文及譯文(李叔同送别寫給女友還是男友)4

第一節,白描手法(白描,是抓住事物的特點,寥寥幾筆就勾勒出事物的輪廓,摒棄各種修辭手法,卻不乏生動傳神。其實就是符号化。)寫景,送别的背景芳草天涯,作者白描了“長亭”“古道”“芳草”三個意象。長亭外的古道邊,一片碧綠的芳草,綿延至遠方——送别的背景。長亭送别,路向遠方,芳草天涯——空曠、遼遠的意境,勾勒出淡淡的感傷之離情别緒。

第二節,亦是白描手法寫景,寫景,送别的背景遠山夕陽,“風”“柳”“笛聲”“夕陽”“山”勾勒出了傍晚之時的景緻。晚風吹動着楊柳,仿佛在催促着臨行之人;“柳”字諧音“留”,蘊藉着深沉的不舍之情意。晚風也吹送着笛聲,笛聲于是稀稀落落地傳來。我們不禁會想起唐代大詩人李白的那首《春夜洛城聞笛》,笛聲嗚咽,相思之聲,在夜空中回蕩。

第三節,借景抒情,作者由景生情,舊時知己各自天涯已難尋的感慨油然而生。毋需贅言,淡淡感傷,已溢于言表。由此,我們得以明了作者幾許凄涼的心境。

第四節,作者把自己的這種感情推向了極緻。如何消解這離别之愁緒,作者寄興于酒,把酒言歡,然而,愁緒終究無從消解。作者于是想到,今夜的睡夢中,也會感到絲絲寒意。至此,在時空的交錯中,作者以“酒後夢寒”總括全篇。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