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宇 《淨魂—白虎》
最近鄧宇的作品在抖音上可謂炙手可熱,很多人剛開始看到他的創作以為他是鬧着玩的,後來才發現,确認過眼神,自己才是那個畫不出來的人。
2月份全民宅家抗疫時,鄧宇捐出了自己的兩件作品,希望能在對抗疫情中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他說:“做慈善該是每個公民的自覺。”
鄧宇通過沈陽當地的一個“愛之光”慈善拍賣,已經幫助到100多名白内障患者重見光明。他認為慈善的行為比金錢更能解除别人的痛苦。
“我就是一個畫畫的,捐出自己好的作品去拍賣,把它變成錢去幫助有需要的人,這是讓我覺得非常開心和有力量的事情。”
——鄧宇
鄧宇,畢業于魯迅美術學院,2000年進修于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現為遼甯省美術家協會會員,“愛之光”慈善基金會愛心大使。
鄧宇的繪畫風格極具個人特色,他繼承了以宋代畫家梁楷為代表的簡筆意象人物畫的傳統,并汲取了德國表現主義以及抽象表現主義繪畫的視覺成就,對傳統文化符号的當代價值做了有益的嘗試,創造出了色彩變幻、具有強烈視覺爆發力的繪畫空間。
近年來,他的作品屢次在國内外展覽中亮相,受到媒體、藝術機構以及藏家的廣泛關注。
至2000年鄧宇從清華美院進修歸來,就開始以中國京劇、門神、太極為圖式進行創作,開始量化筆觸質感與畫面的構成形式。
這追索的過程雖然不甚繁重,但他無絲毫倦怠 ,而“太極”系列的出現,也是認真單純求索後的爆發。
“太極”徹底讓那些意與魂從表面禁锢的軀殼裡飛出,流動且東方書法式的筆觸傾瀉之處,變化多端,揮發出内在的本質即筆意自由的詠歎。
《太極》
2003年《太極》獲省展銀獎,在這一年的轉折之後,他更是沉寂在自己的畫室裡,一捆捆的畫稿,摞起來一人多高的書法練習紙,還有上千張人物肖像默默記錄了他與藝術厮磨的時光。
2014年,鄧宇赴加拿大多倫多,參加國務院僑務辦公室舉辦的文化交流活動。
直到2015年,他于沈河美術館舉辦《“契機與釋放”鄧宇繪畫20年作品展》,很多人才因此認識了他,就在那一年,作品《義》入選省青年美展獲優秀獎。
2016年,于遼甯日報傳媒集團“丹青北國行雲藝術空間”舉辦《臻象一鄧宇意象繪畫作品展》。
2017年,作品《大國重器》入展“慶祝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90周年全國美術作品展覽暨第 13屆全軍美術作品展覽”。2017年,于沈陽大東文化館舉辦《鄧宇藝術跨年展》。
2018年,作品《大國重器NO.2》被遼甯省美術館收藏。
2019年,于魯迅美術學院舉辦《入戲-鄧宇繪畫作品展》 出版物,這一次,通過互聯網平台,鄧宇的作品走到了更多人面前。如此就這樣,一直沒有停歇的從事了繪畫三十年。
在畫中,看見的是野性,剝開來是無形。
木心曾說:整個世界藝術寶庫中,有多少東西其實是巨匠大師的不經心之作,本該是自我否定了的,我們不會看見聽到。
鄧宇 《淨魂-焦贊》
鄧宇從小愛畫畫,畫一切喜歡的東西,比如孫悟空,比如身邊的人和動物。
他10歲開始在學校美術老師的推薦下到少年宮開始專業的美術訓練,十七八歲了解了老莊哲學,看《列子》中的一篇悟到“萬物相通,能量幻化“, 深受觸動。
24歲那年他去了去清華美院(原中央工藝美院)進修,回沈後開始了獨立藝術家的創作生涯。
他早期的作品會去嘗試從古典主義到現代主義的多種表現方法創作,但并沒有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
直到1995年,他偶然間在畫冊上接觸到了法國華裔畫家趙無極的作品,立刻被他的抽象語言所打動。
《關公》系列
這種意象繪畫不僅結合了中國傳統書法以及宋代梁楷為代表的減筆寫意畫法,同時還借鑒了德國表現主義、抽象表現主義等藝術成果。
《王者歸來》
《鐘馗醉酒》
《我和你》
正如機能主義心理學家先驅詹姆斯提出的“意識流”概念,強調了思維的不間斷性,即沒有“空白”,始終在“流動”,鄧宇的作品不論其表還是其内,都已經在意識流範疇之内,由外在表象聯想到其意志的魂魄,情緒變化,思接千載,狂哄而上,簇擁着内在的實質-意識能量的化運。
《問天下誰是英雄》
東西方文化的浸染之下,鄧宇并沒有因為文化差異而對自己的創作之路産生很多分歧和迷茫,反而是激發了他更多的創作欲望。
鄧宇認為:
“我心中的國潮,一定是有着鮮明的中國文化符号,傳統文化是活着的,是有生命的,它是親切可感的,可以融入當下的生活。”
圖片來源:網絡
版權歸作者所有
第二自然是一個專屬于匠人的推廣平台,讓匠心遇見匠人。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