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去年的時候,我國宇航員在我國空間站中進行了别開生面的科普授課,翟志剛等人不僅向我們展示了太空細胞、浮力消失、水膜張力等發生的場景,還細心的講解了相關的科學知識。
比如王亞平就曾利用一個飲水袋将一個水膜變成了一個亮晶晶的大水球,水球的中間是正像,外面看去則是一個倒像,十分神奇。
水膜張力
相信這些有趣的實驗場景也給許多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然而随着神州十三号的返回,三位宇航員也回到了地球的懷抱中,不能再給地球上的人們做出各種有意思的科普了。
但是另一則消息緊跟着傳來,那就是相關部門已經成功發射天舟四号貨運飛船,将一些生活所需送到了空間站,很快就會再送三個宇航員前往空間站,我們還是可以期待一下接下來能看到什麼有趣的實驗。
天舟四号
與此同時,人們還有一個疑問一直沒有得到解答,那就是為什麼我國每次隻能送3個人上去呢?是因為空間站隻能保障3個人的生活所需嗎?
事實上,我國的空間站可以容納6人。那麼又出來另外一個問題,國際空間站可是号稱能容納13人的,為什麼我們還沒有對方的一半人數呢?我們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進行解答。
天和号核心艙
為什麼一次隻送三個人很多人都覺得關于我國空間站可以容納六個人的說法是假的,尤其是西方媒體更是鼓吹謊言論,給的理由看着也很合理,如果能容納六個人,為什麼每次隻送三個人上去呢?實際上,這其實是個誤會。
之所以隻送了3個人,完全是由我國的航天器的設計結構決定的,我國的“神州”飛船采用的三艙結構,分别是返回艙和服務艙、軌道艙。
顧名思義,返回艙其實就是宇航器起飛和降落時宇航員的座艙,至于另外兩個艙,一個是儀器和推進器所在的區域,一個則是宇航員的生活保障服務區域,可以滿足宇航員在太空中的生活需要。
神州飛船構造圖
綜合考慮航天器的發射運行等實際情況,我國的神州飛船隻能攜帶3個宇航員上太空,因此并不是因為空間站的容納人數影響的飛船載人數。
不過在這個方面,我國也有個好消息,那就是我國正在研發新的航天飛船,目前的結構設定是采用雙艙結構,内部空間得到了極大的擴大,可以将更多的宇航員帶上天,雖然還沒有完全投入使用,但已經在2020年完成了試飛,相信很快就會取代神州飛船成為宇航員新的翅膀。
雙艙結構的飛船
那麼為什麼我國的空間站的容納人數隻有六個人呢?國際空間站可以能容納13個人的,我們接着來說說。
國際空間站在談我國空間站之前必須要先了解一下國際空間站。國際空間站大概有420噸,110米長、88米寬,是目前人類建造的最大的宇宙中轉平台,目前已經運轉了20多年。其實國際空間站在1998年的時候就開始進行建設了,當時由美國牽頭,共有16個國家參與到空間站的建設當中。
國際空間站
國際空間站的空間很大,曾一次容納了13個宇航員在此生活工作,不過雖然能容納13個人,但是它的休息區域卻僅僅有7個人的位置,一個去過國際空間站的宇航員更是直接表示,那裡十分擁擠,隻有7個床位,很多時候其他人隻能随便找個地方睡覺。
航天員在國際空間站内部休息
國際空間站經過許多年的運行,内部設備已經老化,在2020年,美國和俄羅斯的航天局共同宣布了一則消息,在美國艙段内部發生了輕微漏氣的情況。雖然俄羅斯很快就送了一個宇航員前往空間站去修補,但這次事故也着實說明了國際空間站的使用壽命快到頭了。
在2022年,美國航天局直接放出消息稱,他們将在2031年摧毀國際空間站,甚至連空間站的墜毀地點都已經選擇好了。
國際空間站
當時國際上商讨共同組建一個宇宙空間站的時候,其實中國也想參與進去,但沒有想到美國暗中各種使絆子,導緻我國遲遲無法加入景區。既然進不去國際空間站,我國就決定自己搞一個,于是就有了現在的空間站。
雖然比國際上慢了20多年,但是别忘了國際空間站是由許多國家協同創建的,我國卻是僅憑一己之力就完成的。
這點很重要,國際空間站雖然對參與國的經濟負擔和技術負擔小,但是也會産生相應的主權問題,導緻宇航員在國際空間站更像是短期租了一個房子而已,我國宇航員在我國自主建造的空間站卻像是在自己家裡一樣,完全沒有各種行動限制。
宇航員在天宮内部活動
另外一方面,多國協同建立空間站還存在一個合作的風險,比如經常互相看不對眼的美國和俄羅斯。
在2021年,俄羅斯與美國發生了不愉快,俄羅斯方面宣稱,如果美國繼續制裁俄羅斯中央機械制造研究所和“進步”火箭航天中心,那麼将會在2025年退出退出國際空間站合作,美國則直接宣稱自己會在2031年人為墜毀空間站。
俄“科學”号對接國際空間站
那麼我們就接下來談談我國建造的這個空間站,看看它有什麼特别之處。
天宮二号與天舟一号實現對接
我國空間站我國的宇宙空間站名叫天宮,是我國航天事業發展這麼久以來建造的第一個宇宙空間站,預計在2022年左右完成建造。我國天宮空間站采用了“T”形的構造模式,主要由天和号核心艙和兩個實驗艙組建構成。
從我國發射天宮空間站的第一個艙段天和号到神州十三号飛行任務勝利結束,标志着我國已經具備了建設空間站的關鍵技術,完全有能力有實力自己建造空間站。
在2022年5月,天舟四号飛船成功與天宮實現對接,更是證明了我國已經掌握了先進的航天技術,不需要再像當年那樣寄希望于參與到國際空間站建設項目中。
天舟四号對接天和号核心艙
根據我國航天局發布的消息,我們可以得知我國将在6月份發射神州十四号,再次送三個宇航員進入太空站,在7月份則會發射問天實驗艙,在10月發射夢天實驗艙,基本上完成空間站的建設。
期間,天舟五号貨運飛船和神州十五号貨運飛船也會尋找合适的時機發射升空,為空間站送去豐富的物資。那麼我國的空間站建造成功之後會是個什麼樣子呢?與國際空間站比較起來,哪個更好呢?
天宮空間站
目前天宮空間站隻有天和号核心艙,因此内部空間狹小,但是等到問天實驗艙和夢天實驗艙與天和号成功對接之後,空間站的活動空間将會大起來。到時候,兩個實驗艙是宇航員的工作場所,可以在這裡進行各種科學活動,而天和号則是生活區域。
值得一提的是,天和号和問天實驗艙分别配置了3個睡眠區、一個衛生間和一個廚房等,完全可以滿足六個宇航員同時在天宮空間站生活工作,這與國際空間站号稱能容納13個人實際卻隻有7個床位完全不同。
天和号核心艙内部
我國空間站雖然與國際空間站對比起來,顯得十分嬌小,體重更是隻有100多噸,是國際空間站的四分之一左右,但是我們要知道,中國目前的隻是在搭建空間站的主體結構,如果日後想要擴大空間站完全是可以的。
另外,空間站越大,維護的費用就越高昂,國際空間站需要提供給16個國家使用,自然體型就必須要足夠大,但是我國天宮空間站隻有自己人在使用,完全沒必要搭建那麼龐大的體積。
國際空間站星辰号服務艙(俄)
至于未來中國空間站會不會出現外國的宇航員,那就隻能留給時間來回答,我國對此的回應不會拒絕,希望在以後,我國的空間站會為航天事業做出巨大貢獻。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