棗樹原産我國,主要分布在黃河中下遊地區的5省2市。經考古資料證明,我國棗樹栽培史已有7000多年,有古文獻記載的有3000多年。因此,棗樹是我國最古老的民族果樹之一,與桃、李、杏、栗合稱五果。
棗樹現主要分布在北緯23o-42.5o,東經76o-124o之間,國外30多個國家有栽培。我國棗樹栽培面積很大。栽培棗樹具有重要的生态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棗樹在我國栽培曆史悠久,栽培品種繁多。棗樹全身都是寶。棗樹木材木質堅硬、緻密、色紅,被稱為“北方紅木”,可做家具及裝飾器具。棗花可釀蜜,棗花蜜為上等優質蜂蜜。棗果營養豐富,是重要的食用果品,被稱為“天然維生素丸”。棗皮、棗籽仁可做藥材。棗樹樹形美觀、枝葉奇特、花香、果甜,且易繁殖、耐栽培,因此被稱為神奇的果樹。
棗樹為鼠李科棗屬植物,落葉小喬木,高5-10米,樹皮灰褐色,具淺縱裂,小枝呈之字形曲折,葉卵狀披針形,長3-5厘米,具三出主脈,葉緣有細鋸齒,葉面光滑有角質。棗花黃綠色,棗果多為紅色,形态多樣。
樹木奇特 生命力強棗樹為鼠李科植物,落葉小喬木,高5-10米,或呈灌木狀。與其他果樹相比,棗樹屬淺根性樹種,根系因繁殖方法不同分為實生根系與莖源根系。莖源根系的水平根特别發達,向四周的延伸能力很強,其分布常超過樹冠垂直投影範圍的兩倍。水平根常發生不定芽,由于分布淺,不定芽鑽出地面後即形成根蘖苗。因此棗樹是最容易繁殖的樹種之一,棗區有“棗苗不用種,樹下就可供”之說。
棗樹的枝葉與其他果樹有很大的不同,一般果樹小枝直伸生長,很少有拐彎。但棗樹的小枝(稱為棗頭)無一是直的,均呈之字形或S字形,其結果母枝不是枝,而是在小枝之字形拐點上生出的一瘤狀突起,稱為棗股,在上面生出結果枝,稱為棗吊。一個棗股上可以生出多個棗吊,棗吊上面長出葉片。葉片在棗吊上呈單葉互生排列,葉的大小、形狀因品種不同而有較大的差異,大部分為長卵形或卵狀披針形,有少部分為闊卵形。棗樹葉表面光滑,葉面有角質,水分蒸騰量小,這是棗樹抗旱性強的特性之一,故有“旱棗”之稱。
棗樹是我國最古老也是最重要的民族果樹之一。任玉勇攝
棗樹為多花樹種,花單生或3朵以上形成緊密的二歧聚傘花序。棗花較小,呈黃綠色。棗花雖然無華,但極芳香,沁人心脾。若盛花期漫步于棗園,空氣都是甜的,令人心曠神怡,流連忘返。
棗果形狀奇異,紅如瑪瑙,豔如珍珠。除青棗品種外,多數棗品種都結紅色的果實。長長的棗吊,垂挂着一串串的紅棗,甚為美觀。棗果有的圓形,有的橢圓形,有的長圓形,有的紡錘形,有的形如磨盤,有的狀如茶壺,有的似蘋果,有的小如蠶豆,有的大如核桃,造就這些珍品的,除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外,還有棗專家們的辛苦勞作和巧手匠心。這是棗的又一神奇。
棗樹的生命力很強,樹齡長達千年以上,老棗區經常可見800年以上的古樹,其樹态已是老态龍鐘,千奇百怪,成為活化石,有的内堂早已成為空洞,僅靠外部骨幹及韌皮維持生命。有的在老樹基部又生長出了小樹,成為子母樹,結果時“子母同豐”。
作為古老的民族果樹,棗樹的栽培品種很多,已查出的有700多個品種和變種。分為制幹品種、鮮食品種、蜜棗品種、兼用品種、觀賞品種五大類。比較有名的品種如:鮮食品種中的魯北大棗、大城蘋果棗,制幹品種中的婆棗、無核棗,兼用品種中的金絲小棗、灰棗,制蜜棗品種中的義烏大棗、宣城尖棗,觀賞品種中的磨盤棗、茶壺棗等。棗廣泛分布于我國19個省(區、市),其中晉、冀、魯、豫、陝為主要分布區,國外幾十個國家也有栽培。
生态效益好 經濟收益高 和其他樹木一樣,棗樹有改善生态環境的作用,葉片在日光照耀下,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氣,從而淨化空氣,提高空氣質量,利于人類生活。特别是在目前,農田防護林處于弱化、退化的形勢下,田間成片的棗園,棗糧間作的地塊,對改善空間大氣候和田間小氣候,都有重要的生态意義,是對農田防護林弱化情況下的生态補償。
棗糧間作是棗區的重要生産方式,由于棗樹發芽晚,落葉早,與間作物争水、争肥、争光的矛盾小,既有利于棗樹生長,又有利于間作物生長,是棗糧雙豐收的最佳模式。因此棗區有“樹下千斤糧,樹上千斤棗”的諺語(指一畝田)。
棗糧間作,行距一般5-10米,類似于農田防護林的小網格,間作地内,不僅風速降低30%-40%,而且由于棗林帶的大量蒸騰作用,可使空氣濕度增加10%-20%,并使土壤水分蒸發減少30%-40%,在夏初的幹熱季節,還可降低氣溫,減輕幹熱風對間作物小麥的危害程度。
棗糧間作的優勢還體現在對水肥土及日光能的利用上,棗樹與間作物的地下根系及地上部分,都能按層次分布,合理吸收水肥,利用光能。棗樹根系還能疏松土壤,改善土壤的三相比(固态、液體、氣态),從而改善土壤的物理結構。
棗樹是一種多收的木本糧食,旱澇保收的鐵杆莊稼,經濟效益十分顯著,每千克鮮食棗(如冬棗)市場價格多在10元以上,每千克制幹棗多在15-20元,平均每畝田收益在6000元以上。棗還是重要的蜜源植物,棗樹花芽的分化特點是當年分化,當年開放,随枝條生長而分化。一條結果枝花芽分化期約為1個月,這就拉長了開花時間,為蜜蜂采蜜創造了良好的條件。棗花的蜜源豐富,棗花蜜屬上等蜜源,不僅口感好,入口甘甜,而且營養價值高,據測算成片的棗園每畝田可采收花蜜5千克以上,這又是一筆不小的收入。
棗果色澤豔麗,味道鮮美,養分含量高,既是很好的營養食品,又是補品,還可加工成若幹棗制品,如醉棗、蜜棗、糖棗、紫晶棗、空心脆棗、棗汁、棗酒、棗臘、棗醬、棗糕、棗餅、棗饴糖、棗脯、紅棗八寶粥等,棗仁是重要的中藥材。
棗樹木質堅硬,紋理細緻,是制作家具及雕刻的優質材料,可做成多種精美的器具。由此可見棗樹全身都是寶,人民生活離不了。
棗的結果枝因其柔軟下垂又稱為“棗吊”
利于人民生活 社會效益突出棗樹曆來與人民生活息息相關,在舊社會,每遇災年,窮人吃不上飯,靠吃糠咽菜勉強維持生活,因此華北地區流傳着“糠菜半截糧”的說法,但谷糠淡澀難咽,人們就将棗炒熟,碾軋成面,摻入谷糠中,蒸制成糠馍充饑,以增強适口性。因此棗就成為過去窮人度荒年的救命果品,有“無栗棗當糧”之說。
現代社會,棗又成了防病治病、健體強身的重要補品。棗含有豐富的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粗纖維及鈣、磷、鐵、鉀、鎂、鈉、胡蘿蔔素、硫胺素、核黃素、維生素C、維生素A、維生素D、果酸等20多種營養物質,有“天然維生素丸”之美稱,對人體有較高的營養價值,俗話說“棗全身是寶,一日三個棗,一輩子不見老”。
棗是藥食同源的果品。中醫學認為,棗具有美心、潤肺、和脾、健胃、益氣生津、美容養顔、調百藥、解藥毒、助十二經等藥用功效,對此《神農百草經》有記述。
現代醫學研究證明,棗對貧血、過敏性紫癜、高血壓、動脈硬化、急慢性肝炎和肝硬化患者的血清轉氨酶增高、機體免疫力低等均有較好的療效。棗中含有的三萜化合物,有較強的抑制癌細胞的作用,經常吃棗,具有抗胃腸道、肝髒惡性腫瘤的作用。據介紹,日本大阪微生物研究所提供的資料,在篩選的抗癌藥物中棗具有90%的抑制率。
棗樹的社會效益還體現在增加社會就業上,随着棗生産的發展,棗産品的不斷開發,加工企業的不斷增加,吸收了社會上大量的閑散勞動力,增加了社會就業機會,從而促進了社會的發展。
棗花 張遠博攝
中國棗文化源遠流長在幾千年的曆史長河中,我國還形成了豐富多彩的棗文化。在各種喜慶場合中,都少不了棗的身影。在新婚典禮中,人們祈求“早(棗)生貴子”。除夕之夜,中國人有“守歲”的習慣。守歲時,大棗也是必不可少的,寓意為“春來早”。
大棗的豔形和美味,曆來為詩人所贊譽。關于棗的詩句,最早出現在《詩經》中。在《豳風·七月》中吟道:“八月剝棗,十月獲稻。”唐代著名詩人杜甫在回憶他童年的情景時寫道:“庭前八月梨棗熟,一日上樹能千回”,貪吃大棗的頑皮少年的形象躍然紙上。宋代詩人蘇轼在他的詩《棗》中寫道:“居人幾番老,棗樹未成槎。汝長才堪軸,吾歸已及瓜。”通過對棗的生長過程,感歎人生易老。詩人張元清在《遊棗園有感》詩中則贊歎不已:“慢慢秋風夕照中,婆娑一樹萬珠紅。小康園裡人陶醉,又是秋來棗糧豐。”金秋時節小棗豐收的景象如觀其景,如聞其聲。
棗,真是一種十分讨人喜歡的神奇的果樹。(作者 高傑 河北大城人,現任河北省大城縣林業局森檢森防站站長,林業工程師。多年來潛心于林業科學技術的研究,編輯出版了平原用材林營林實務、桑樹幼化栽培與出口加工技術、棗樹病蟲害防治關鍵技術、速生楊栽培管理技術、相似樹種的辯證識别等著作,撰寫科技論文數十篇,參與多項林業科研課題。編輯 王強)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