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重歲寒煙,攜來路幾千。
隻應真典诰,消得苦磨研。
正色浮端硯,精光動蜀箋。
因君強濡染,舍此即忘筌。
——《謝人墨》齊己
硯台是中國書法的必備用具,它不僅被列為文房四寶之一,還因其性質堅固,傳百世而不朽,被曆代文人作為珍玩藏品之選。硯台的材料豐富多樣,除端石、歙石、洮河石、澄泥石、紅絲石、砣矶石、菊花石外,還有玉硯、玉雜石硯、瓦硯、漆沙硯、鐵硯、瓷硯等,共十幾種。
從唐代起,廣東肇慶的端硯、安徽歙縣的歙硯、甘肅的洮硯和山西的澄泥硯被并稱為“四大名硯”。
端硯
端硯出産于唐代初期端州(今廣東肇慶)。古時已十分名貴,更因幾大名坑硯材枯竭封坑,硯資源越來越少而越來越名貴。
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文房四寶,硯為其一。而在中國所産的四大名硯中,尤以廣東省端硯最為著名。端硯以石質堅實、潤滑、細膩、嬌嫩而馳名于世,用端硯研墨不滞,發墨快,研出之墨汁細滑,書寫流暢不損毫。字迹顔色經久不變,端硯若佳,無論是酷暑還是嚴冬,用手按其硯心,硯心湛藍墨綠,水氣久久不幹,故古人有"呵氣研墨"之說。宋朝著名詩人張九成曾賦詩贊道:"端溪古硯天下奇,紫花夜半吐虹霓。"
歙硯
如果端硯是四大名硯之首,那位列第二的便是歙硯。歙硯為曆代文人所稱道。南唐後主李煜說“歙硯甲天下”,蘇東坡評其“澀不留筆,滑不拒墨,瓜膚而縠理,金聲而玉德。”
歙石的産地以婺源與歙縣交界處的龍尾山下溪澗為最優,所以歙硯又稱龍尾硯,而龍尾山則是大部分存世歙硯珍品的石料出産地。
歙硯的制作材料被稱為歙石,一般需要5-10億年的地質變化才能形成,歙硯石的花紋結構十分突出,分為魚子紋、羅紋、金暈紋、眉紋、刷絲紋等類型。由于其礦物粒度細,微粒石英分布均勻,故有發墨益毫、滑不拒筆、澀不滞筆的效果,受到曆代書法家的稱贊。
洮硯
端硯跟歙硯都産自南方,但并不是隻有産于南方的石頭适于制作硯台。北方的洮硯,産于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縣,距今已有1300多年曆史。
宋代大文豪蘇轼、黃庭堅贊歎洮硯:“洗之砺,發金鐵,琢而泓,堅密澤”、“久聞岷石鴨頭綠,可磨桂溪龍文刀,莫嫌文吏不使武,要使飽霜秋兔毫。”當代書法大師趙樸初題詩:“風漪分得洮州綠,堅似青銅潤如玉”。
洮硯以其石色碧綠、雅麗珍奇、質堅而細、晶瑩如玉、呵之可出水珠、發墨快而不損毫、儲墨久而不幹涸的特點飲譽海内外,曆來為宮廷雅室的珍品,文人墨客的瑰寶,饋贈親友的佳禮,古玩庫存中的奇葩。曆代文人、學者、書畫家對洮硯賦銘詠詩,贊歎不已。
澄泥硯
四大名硯中的端硯、歙硯、洮硯都是用石頭做成的,而澄泥硯卻是用沉澱千年的黃河泥為原料,經特殊爐火燒煉而成。
澄泥硯質堅耐磨,觀若碧玉,撫若童肌,儲墨不涸。積墨不腐,厲寒不冰,不傷筆,不損毫,倍受曆代帝王、文人雅士所推崇,唐宋皆為貢品。武則天、蘇東坡、米芾、朱元璋均有所鐘,并着文記之。乾隆皇帝贊譽:撫如石,呵生津。其功效可與石硯媲美,此為硯中一絕。
幅員遼闊的中國,還有很多風物不為人知。跟随“玉蘭旅行”,帶你見識地道的中國民間。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