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在《漢文學史綱要》中指出:“漢字具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
我們先來看看這個“美”字。
”美”字的甲骨文是一頭漂亮的大羊的形象。它首先從視覺上刺激着我們,是一個看着就漂亮的字。這也是中國文化直觀性的體現:美不美要先直接作用于感覺。“美”字的大篆,是人頭上插着羽毛追求美的象征。中國文化又十分講究實用性:羊大為“美”,肉可食,皮可衣,還可用來交換,換取别的生活必需品......因此,一個“美”字可以表現人們衆多需求。
意美
“意美以感心”--意思是依賴于漢字的表象就能拼接出它的含義。比如,我們看到一頭皮毛發亮的大羊,會感覺到羊肉好吃,羊皮也好看,心裡會覺得美滋滋的。
有些字看上去就十分有趣,比如“笑”字和“哭”字。“笑”字給人的感覺是兩道上揚的眉毛,也有人把“笑”解釋為竹枝在風中輕快地搖曳;“哭”就是流着淚的兩隻眼睛,人一看這兩個字就能明白表示哭泣的意思。與其他國家的文字不同,漢字與閱讀者之間能産生心靈的感應,碰撞出耀眼的火花。
音美
“音美以感耳”--意思是漢字的讀音能給人帶來美感。漢字有“平上去入”四聲,發音字正腔圓,落地有聲,所以有音樂之美。
仔細觀察一下,我們在發“美”字讀音時,臉是笑着的,聲入心通,聲音可以到達心境。
掌握漢字正确的發音非常重要。在民間,由于以福為吉,将福作為家庭或個人追求的目标,所以,每逢過年,一定會在大門上貼“福”字。有時故意将“福”字倒過來貼,取“福到了”的口彩。這裡的“到”與“倒”諧音。再如,民間年畫中魚是最流行的題材,一般是光身的小胖娃娃,雙手抱着一條大魚,而且有蓮池、蓮花等。以“魚”諧“餘”(表示富餘),以“蓮”諧“連”,這幅畫的主題是“連年有餘”,所表達的意思就是:希望每年的日子都能過得很富餘、富足。
傳統文化強調要掌握字的發音,因為隻有掌握了它才能更深層地理解字的含義,才能把握本質。
形美
“形美以感目”--就是漢字的外形很漂亮。感目的“形美”就是書寫的文字之美,這種美即能陶冶情操,增強審美能力,又能豐富的調劑我們的文化生活。書法藝術就充分展示出漢字的美感,在書法家筆下,一個漢字往往就是一副精煉的圖畫。
比如看到“美”字,我們就覺得它非常大氣。這叫“睹形見意”,隻要看見外形就知道真正的含義是什麼。好似觀察一個人,第一印象一定是大氣與否。中國的傳統文化非常注重培養人的氣質,哪怕是五短身材,可氣宇軒昂就會完全與衆不同。氣質好說明你的陽氣足,使人産生一種本能的信任感。
動物界裡,鳥兒選擇配偶時,一定會選擇那些羽毛發亮和會唱歌的。用中醫來解釋,肺主皮毛,皮毛長得好是因為肺氣足,歌唱得好則是因為脾氣足。這種本能可以讓鳥兒以最優良的基因一代代地傳下去。
我們可以利用漢字本身創造美,欣賞美,在耳濡目染中陶治情操,淨化心靈。我們也能從漢字外形中學到很多東西,然後通過對其讀音的了解,調動全部的感官來感悟字、感悟人生。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