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報快訊(記者 倪偉 通訊員 楊逸塵)記者從國家文物局了解到,南京大學曆史學院、文化與自然遺産研究所和清涼山公園管理處組成的聯合考古隊,近日發布了南京清涼山公園内六朝石頭城北垣遺址取得的突破性進展。
此次考古發現了孫吳時期的磚鋪路面、東晉至南朝早期夯土城牆及包磚牆、角樓遺迹和南朝晚期的城門遺迹,展現了石頭城在六朝時期不斷修繕、傳承使用的曆史過程及六朝城垣建築特征。同時,一塊模印“石頭”兩字的東晉晚期的磚,确認了石頭城遺迹的位置。
發掘表明,石頭城遺址迄今已有1800年曆史,是南京六朝都城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南京作為六朝都城的開篇之作。
考古發現石頭城布局與北方都城異曲同工
考古發現的刻有“石頭”的銘文磚。圖片來源:國家文物局
六朝石頭城遺址位于南京市城區西部清涼山(古石頭山)區域。原先所謂的石頭城遺址,是指明代修築的古城牆遺址鬼臉城段。但後來的考古發掘,使研究人員進一步獲知了東吳至南朝時代的石頭城的城垣走向、結構及相關遺迹,為判定六朝石頭城遺址的真實所在提供了資料。
為進一步掌握遺址的範圍、文化内涵、性質等資料,經國家文物局批準,南京大學從2016年6月至2017年2月對石頭城遺址進行了考古發掘。此次發掘面積約600平方米,主要位于清涼山公園東北角的原八角亭處。
此次發掘首次發現一座城門,呈排叉柱式結構,用磚在柱子之間砌牆。這種城門結構,在西安十六國時期的長安城也有類似發現,可推斷六朝都城的一些城門很可能和北方地區具有同樣結構。發掘出土的城磚類型豐富,有繩紋、蓮花紋、重圈紋、幾何紋等紋飾;出土瓦塊多為闆瓦和筒瓦,還有少量人面紋瓦當、獸面紋瓦當、蓮花紋瓦當;出土青瓷片器形有硯、盞、罐、碗、壺等,均具有東吳至南朝時期的特點。
根據突出于東牆和北牆結合部之外的方形大型包磚結構以及周邊出土有瓦件,考古專家認為此處遺址應該是角樓遺迹,這是六朝都城考古中第一次發現。這種角樓說明石頭城在城市結構布局方面,跟北方地區都城有異曲同工之妙。
“石頭”磚确證石頭城位于清涼山、國防園區域
此次發掘還有一個重要發現,就是在一塊磚上發現有“石頭”兩字。
考古發現的城址角樓遺迹。圖片來源:國家文物局
據悉,學術界以前對六朝石頭城在南京的位置有多種說法,在草場門、漢中門、八字山一帶的說法均有。考古專家表示,這塊模印“石頭”兩字的東晉晚期的磚證明,考古發現的這座城址,就是曆史上真正的石頭城。
根據已有的考古資料,考古專家推斷,南京六朝石頭城城址确實位于清涼山、國防園區域範圍内,并且地下仍應保存着體量巨大的城垣遺迹。根據石頭城北垣探溝出土的紀年磚,再結合其他出土遺物,可推斷牆體包磚牆均為東晉至南朝時期的遺迹。
除此之外,此次發掘中還發現了有晚于六朝并對城牆牆體作修補夯築的遺迹,證明六朝石頭城在隋唐時代仍有被修補使用,這與隋代石頭城曾為蔣州州治及唐初為揚州大都督府所在提供了重要依據。
據悉,江蘇省文物局組織多名專家學者對本次考古工作進行了論證,認為此次考古發現是曆年來石頭城考古中取得的最重要的一次發現,城門和角樓的發現對認識六朝都城城牆、城門建築的結構和布局特征等提供了新資料。同時,也為石頭城遺址保護及考古遺址公園建設提供了第一手資料。
新京報記者 倪偉 通訊員 楊逸塵 見習編輯 馬瑾倩 校對 陸愛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