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身世之謎淺探之四:出生地何處?
文:枯木
上篇文章我們讨論了李白的籍貫,可以肯定的是,李白是隴西成紀人。本來計劃接着探讨李白的祖先之謎,然而看到不少網友對李白的出生地争論比較熱烈,筆者以前關于出生地的考據過于簡略,因而此篇文章就出生地予以專門談論,同時對一些質疑予以答複。
關于李白的出生地,大緻有兩種說法,第一種為長安元年(701年)李白出生在唐代的碎葉城,第二種為神龍元年(705年)李白出生于四川,其他說法大概相差無幾。
對于李白生卒年限的考據,曆代依據的碑傳資料大多有“四序”、“四碑”以及“一表”,即李陽冰《草堂集序》、魏颢《李翰林集序》、樂史《李翰林别集序》、曾鞏《李白集後序》,李華《故翰林學士李君墓志并序》、劉全白《唐故翰林學士李君碣記》、範傳正《唐左拾遺翰林學士李公新墓碑并序》、裴敬《翰林學士李公墓碑》,以及李白替禦史中丞宋若思為自己上表的《為宋中丞自薦表》。其中尤以李陽冰《草堂集序》、李華《故翰林學士李君墓志并序》和範傳正《唐左拾遺翰林學士李公新墓碑并序》以及《為宋中丞自薦表》兩碑一序一表記事最為明皙。
李陽冰的《草堂集序》有:“神龍之始,逃歸于蜀”, 範傳正的《唐左拾遺翰林學士李公新墓碑并序》中有“神龍初潛還廣漢”,确定了李白家族從碎葉城遷往蜀地的時間記載,即神龍元年(705年)。李華《李君墓志銘》中記載“年六十有二不偶,賦《臨終歌》而卒”,說明李白享年62歲。《為宋中丞自薦表》有:“臣伏見前翰林供奉李白,年五十有七。”,如果可以确定成文時間,那麼李白從出生到去世,以及出生地都可以迎刃而解。然而由于自宋以來對碑文的理解以及對銘表的考據,過于推敲,抑或是由果推因,循環論證,再加上正史記載含糊不清,因而造成了結論迥異。
關于李白的去世時間,不是本文讨論重點,因而暫時擱置,我們隻談出生年年限。要确定出生年限,那麼就要确定《為宋中丞自薦表》的成文時間,因為這是李白自述的直接證據,并非後人的碑序難以定論。
那麼,《為宋中丞自薦表》寫于何年呢?現在學術界有兩種意見,第一種是作于至德二載(公元757年),另一種意見認為是上元二年(761年)或寶應元年(762年),前後相差四年,是不是很微妙?因為根據第一種,那麼李白确定無疑出生在碎葉城,若是第二種,則恰好李白在家族回歸當年出生在蜀地。至于哪一種意見比較符合事實,我們用證據說話。
關于《為宋中丞自薦表》(以下簡稱《表》)出現異議,都是對文中字眼的反複推敲和揣摩,因而形成不同結論。其中李白幾次系獄就有兩種意見:第一種意見認為李白隻被關押過一次,也就是在至德二載(757年)被關押,後來未曾被關押。第二種意見理解為李白曾經兩次系獄。第一次是崔渙解救,第二次是宋若思解救;第一次是至德二載,在彭澤,永王兵敗,李白被逮;第二次是上元二年,李白被流放夜郎三年後,在浔陽又因事系獄。由于《表》文是替宋若思所寫,因而得出結論此文為李白第二次系獄所作,因而此文作于上元二年(761年)。
然而這個論據有很多不足之處,首先關于李白被解救,曆史記載也相互矛盾,《舊唐書》記載:“永王謀亂,兵敗。白坐,長流夜郎。後遇赦,得還,竟以飲酒過度,醉死于宣城。”,也就說隻有一次。《新唐書》記載:“璘起兵,逃還彭澤,璘敗,當誅。初,白遊并州,見郭子儀,奇之。子儀嘗犯法,白為救免。至是子儀請解官以贖,有诏長流夜郎。會赦,還尋陽,坐事下獄。時宋若思将吳兵三千赴河南,道尋陽,釋囚辟為參謀,未幾辭職。”,說明李白兩次系獄,第二種意見就是依據《新唐書》得出的結論。
那麼,究竟是一次還是兩次呢?我們先确定,彭澤是哪裡?浔陽是哪裡?彭澤,一指彭澤湖,也就是鄱陽湖;一指彭澤縣。彭澤古稱彭蠡,秦朝以前屬于九江郡。西漢高祖四年(前203年),改秦所設的九江郡為淮南國,彭澤建縣自此始開始。三國時,彭澤的南境入吳屬彭澤郡;惠帝永興元年(304年),分廬江、武昌二郡之一部,立尋陽郡,共領三縣,原屬豫章郡之彭澤,此時即劃入尋陽郡;同年,又析彭澤地之一部,置上甲縣,與彭澤同屬尋陽郡。南朝宋、齊兩代,彭澤仍屬江州郡;
隋文帝統一南北朝後,開皇九年(589年),廢除梁、陳二代所設的郡縣,撤除晉陽、和城、天水、彭澤四縣,合為龍城縣;至開皇十八年,又廢龍城縣,複改名為彭澤縣,仍屬江州郡;隋炀帝大業三年(607年)江州郡改為九江郡,彭澤屬之。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置江州,領湓城、浔陽(唐以後改尋陽為浔陽)、彭澤三縣。武德八年(625年)廢浩州,撤銷樂城縣複并入彭澤,與都昌縣同屬江州管轄。唐玄宗開元二十一年(733年),分江南道為江南西道,置西道觀察使,轄洪、饒、虔、吉、江、袁、信、撫八州,其中江州轄浔陽、彭澤、都昌三縣。
再看浔陽,漢文帝十六年(前164年),分淮南置廬江國,領縣十二,尋陽為其一。東漢建安十三年(208年),孫權分江夏郡置蕲春郡,領尋陽隸荊州。西晉惠帝永興元年(304年),因軍事需要劃廬江之尋陽、武昌之柴桑二縣立尋陽郡,郡治柴桑,隸江州。隋唐又在尋陽地立尋陽縣,隸江州,江州乃因襲尋陽(浔陽)之名,唐朝以後史書作浔陽。
從上面可以看出,彭澤和浔陽時而分開,時而合在一起,在唐代彭澤和尋陽(浔陽)都歸屬江州管轄。按照第二種意見,李白因為參與謀逆,被關押在江州彭澤,流放夜郎,三年後又回到江州浔陽,又被關押,豈不是太巧合太悲慘,在同一個地方被關押兩次?而且關于第二次為何被關押,沒有人能說出原因。
因而筆者推理,《新唐書》所記載的“逃還彭澤”,并非逃到彭澤縣,而是彭澤湖,也就是尋陽附近,被捉拿歸案後,既不可能在彭澤縣,也不可能在尋陽縣這兩個小縣城,而是關押在江州郡所。并且不是兩次關押,而是是一次。《新唐書》比《舊唐書》增加了“時宋若思将吳兵三千赴河南,道尋陽,釋囚辟為參謀,未幾辭職。”,是當時宋人參照李白的詩詞添加,其實應以《舊唐書》為準。因為李白作為參加“謀逆”大罪,自然不是一個人可以說了算的。期間,郭子儀、崔渙、宋若思等都出了力氣,尤其是在《表》中有“前後經宣慰大使崔渙及臣推複清雪,尋經奏聞。”,并不能理解為“兩次奏聞”并被“批準”,而是崔渙(曾相玄宗,出為江淮宣慰使)先奏聞,然後宋若思後奏聞,都是為了一件事,那就是關于李白的“參與謀逆”之事,而不是前後兩件事。
那麼李白這首《中丞宋公以吳兵三千赴河南軍次尋陽脫餘之囚參謀幕府因贈之》該作何理解?,宋若思作為江南西道采訪使(采訪處置使),有臨時處置職權,宋若思經過和崔渙“前後經宣慰大使崔渙及臣推複清雪”,認為李白并無大罪,而是被脅迫,因而讓李白“脫囚”,無需長期關押,因而于是釋放,臨時作為幕府參謀,然而最終确定如何處置需要等到朝廷的诏書,這裡的“脫囚”并非“脫罪”。而在朝廷方面,在郭子儀和崔渙的努力下,最後李白被判流放夜郎。這就是為什麼《新唐書》記載“未幾辭職”,李白當時非常落魄,自然不可能放着報恩參謀之職而不顧,隻是因為朝廷诏書明令“長流夜郎”,隻好作罷。這樣的解釋可以滿足以上諸多疑點。因而筆者斷定,李白隻是被關押一次,就在江州,後來流放夜郎,遇赦北歸去世。不可能第二次在尋陽又被關押。
輔助以上證據的還有,在至德二載(757年),宋若思确實是江南西道采訪使,《太平寰宇記》卷105記載:“唐至德二年,采訪使宣城郡太守宋若思奏以此地山水遙遠,因置縣邑,仍以年号為名,屬尋陽郡。”,又《舊唐書・地理志》載:“江州至德縣,至德二年九月中丞宋若思奏置’”。可以明确看到宋若思是采訪使兼宣城太守。那麼如果按照第二種意見,李白“第二次”入獄,恰巧遇到宋若思被解救。那麼在上元二年,要麼宋若思當時還是江南西道采訪使,要麼有權限處置囚犯。
而根據曆史記載,《唐方鎮年表》“江南西道”之“江西”條記載:“江西都團練觀察處置等使、兼洪州刺史,領洪、江、信、袁、撫、饒、虔、吉八州”,至德二載“二月,永王璘南奔鄱陽,江西采訪使皇甫侁遣兵殺之。”,“賈至授元載豫章防禦使制”。乾元元年(758年),韋儇為江西觀察使,乾元二年(759年),韋元甫為江西觀察處置使,上元元年(760年),同樣為韋元甫。從以上曆史資料可以看出,宋若思隻是采訪使(并非江南西道)兼宣城太守,在至德二載(757年),歸屬江西采訪使皇甫侁節制,因而帶領“吳兵三千”前去追剿永王璘餘部,有權限處置被俘叛軍,李白由于知名度高,因此要奏請朝廷定奪,暫時脫囚等待诏書。
到了乾元元年以後,兵事平定,自然沒有權限處置地方事務,而且當時的采訪使都不是宋若思,而是其他人員。這就證明了宋若思并非是上元元年(760年)處置的李白事件。以前有學者在考據的時候,偏重于考據宣歙太守,用乾元元年“中丞鄭炅之擁旄濟江,辟為從事。”,即當時宣歙節度使鄭炅之來反駁,其實是資料沒用對,因為同屬江南西道,然而宣歙和江州屬于同等平行地位,都歸屬江南西道節制。
以上曆史史實,證明了宋若思處置李白的時限,隻能是至德二載,不可能是上元元年。這就說明李白隻是一次系獄,而不是兩次系獄。那麼替宋若思寫《為宋中丞自薦表》明确時間為至德二載,也就是公元757年,時年五十七歲,按照古人計算年齡虛歲,那麼李白出生于701年确定無疑。
考證到這裡,針對某些學者提出的“商山四皓”典故應用是否妥當,就很容易解釋。有些學者認為,李白在《表》中寫道:“昔四皓遭高皇而不起,翼惠帝而方來。君臣離合,亦各有數,豈使此人名揚宇宙而枯槁當年?”,李白曾在玄宗朝作過官,不可能用“商山四皓”來比喻他與玄宗的關系,這是對唐玄宗的不敬。筆者并不這麼認為,李白用“商山四皓”并不是貶低唐玄宗,“商山四皓”出自《史記·留侯世家》,四位隐士因為漢高祖“上漫侮人,故逃匿山中,義不為漢臣,然上高此四人。”,後來漢惠帝受到趙王如意和戚夫人的威脅,在張良策劃下厚禮聘用這四位,輔佐漢惠帝,從而穩固了地位。
這和當時唐肅宗和唐玄宗的關系多麼相似!永王璘從小被唐肅宗李亨撫養,倍加疼愛,然而李璘起兵争奪皇位據說是得到唐玄宗允許,因而威脅到唐肅宗,這裡李白用商山四皓自喻,也将唐肅宗和漢惠帝并同,說明“君臣離合,亦各有數。”,用典并無不妥當之處。再就是按照這些學者意見,要等唐玄宗死後才能用“商山四皓”之典,那麼唐玄宗是寶應元年去世,此文應該是寶應元年(762年)以後,那麼李白出生應該在神龍二年以後,這又和“神龍初”自相矛盾,因此這個證據既不能成立,也沒有道理。
唐肅宗
前面論證《為宋中丞自薦表》雖然比較繁瑣,然而可以作為一個證據,證明寫作年代為至德二載(757年)。那麼我們再來添加輔助證據。
證據二:李白的《與韓荊州書》:“白,隴西布衣,流落楚、漢。十五好劍術,遍幹諸侯。三十成文章,曆抵卿相。雖長不滿七尺,而心雄萬夫。皆王公大人許與氣義。此疇曩心迹,安敢不盡于君侯哉!”。此文約作于開元二十二年(734年)以前,文中的韓荊州,即韓朝宗,開元二十二年前任荊州長史,開元二十二年任襄州刺史、山南東道采訪使,後“坐南陽令貶洪州都督,遷蒲州刺史。”。從文中“三十成文章,曆抵卿相。”語意判斷,李白寫此文應該三十多歲,否則不可能“曆抵卿相”,若是按照李白出生于神龍元年(705年),那時李白尚未到三十歲,文中所言自然不能成立,若是生于長安元年(701年),34歲,非常符合邏輯。
證據三:關于李陽冰《草堂集序》:“神龍之始,逃歸于蜀。複指李樹,而生伯陽。驚姜之夕,長庚入夢,故生而名白,以太白字之。”的理解。認為李白出生于蜀地的,對這段文字的理解,是聯系起來的,認為逃歸于蜀,先複姓,後生李白。而筆者認為,《草堂集序》是對李白的一生的概括,就像其他名人傳記的記載一樣,簡潔總結,最後一句是對李白出生異兆的描繪,而不是有前後邏輯。就如前一句“複指李樹,而生伯陽。”指的是複姓的根據,借用老子李耳李伯陽的典故,說明本家姓李,如果按照那些學者的前後邏輯,那不成了老子才誕生?雖有些詭辯,然而隻是說明斷句理解,因分為三段,那就是回歸年代,複姓,并說明李白出生異兆,從而指出李白的神奇經曆。當然,這個隻是語義辯論,不能作為任何一方的确切證據。
唐玄宗
證據四:也是本系列文章中筆者一直說的鐵證,那就是李白懂番語番書。《唐左拾遺翰林學士李公新墓碑并序》記載:“天寶初,召見於金銮殿,元宗明皇帝降辇步迎,如見園、绮,論當世務,草答蕃書,辯如懸河,筆不停綴。”。“蕃書”通“番書”,指少數民族或外國的文字。在唐代,既可能是吐蕃語,也可能是突厥語或者梵語,當時西域通用梵語梵文,唐玄奘大師取經西去,學習的就是梵文梵語。突厥語屬阿爾泰語系突厥語族,是突厥人7至10世紀使用的語言。吐蕃文據藏族史書記載,松贊幹布(617年-650年)統一西蕃各部,建立政權後,派遣圖彌三菩劄留學天竺(今印度),回國後,參照梵文,創造了吐蕃文,相對較晚。以上三種文字語言皆有可能,當然也有可能是其他少數民族語言文字。然而可以确切無誤的證明李白是能言會寫,“辯如懸河,筆不停綴。”。
在唐代,大唐帝國和西域諸國交往頗多,西域人士欽慕中華文化,前來唐都長安,學習漢語文字,唐人也有不少學習梵文,主要是翻譯佛教著作所用,一般是僧徒才會學習,教坊司即便是有懂外國語言的也不是多數。而李白,作為一個才華橫溢的大詩人,假如出生在四川,有沒有必要學習番語番書?況且四川相對處于比較閉塞的西南偏遠省份,誰來教授番語番書?李白學習番語番書有什麼意義?如果李白是崇信佛教,研究佛教著作,那麼在四川學習番語這有可能,可是李白并不是崇信佛教的,而是比較崇拜道教,自然沒有學習番語番書的可能。如果非要說是興趣使然,似乎有點說不通,因為當時學習文化,大都是為了參加科舉,試問還有時間學習一無用處的番語番書?
如果李白是出生在碎葉城,當時雖然是屬于大唐管轄範圍,然而由于地處邊疆,民族混居,相互日常交往很多,難免要學習當地語言,這樣,李白出生後學習番語番書就成為可能。李白出生于長安元年(701年),遷往四川是神龍元年(705年),父祖輩長期生活在碎葉城,和少數民族交往成為必然,自然懂得語言文字,耳濡目染,3歲到5歲非常容易接受當地語言,再加上李白天資聰慧,很容易掌握少數民族語言,而且遷往四川後并沒有忘記,從碎葉城帶回的書籍資料肯定會有少數民族的文字,因而李白既會說又懂得少數民族語言文字,這樣的邏輯才能成立。說句俏皮話,李白可是比較早的“雙語教學”的優等生哦。
後來,李白因為詩文被唐玄宗列為朝廷翰林供奉,日常交往有外國使節前來拜見唐玄宗,李白的幼時“雙語教學”就派上了用場,因而有“元宗嘉之,以寶床方丈賜食於前,禦手和羹,德音褒美。褐衣恩遇,前無比俦。遂直翰林,專掌密命。将處司言之任,多陪侍從之遊。”的隆恩寵遇。
綜合以上證據,李白出生在碎葉城證據十分充分,而認為李白出生在四川則證據不足,并且纰漏較多,和許多證據很難吻合,因而筆者認為,李白出生地确切無疑應該為唐朝時期安西都護府的碎葉城。
當然,話說回來,李白出生在哪裡,并不代表李白是哪裡人,上篇文章讨論過,李白祖籍隴西成紀人,是地地道道的興聖皇帝西涼武昭王李暠的後代宗室子弟,這篇文章又考證李白出生在碎葉城。那麼,李白究竟是那一枝李氏?為何全家被迫貶谪西域,又為何回遷後來到四川?我們下一篇文章接着談。
(待續)
2019/6/3榆木齋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