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部分朋友對“原發性醛固酮增多症”這個疾病比較陌生,然而就是這樣一個大衆陌生的疾病,卻是繼發性高血壓最常見的病因,同時也是難治性高血壓容易忽略的病因。那麼,什麼是原發性醛固酮增多症?為什麼不容易被發現?該如何治療?接下來,醫學莘将帶您全面認識原發性醛固酮增多症。
一、什麼是原發性醛固酮增多症
在介紹原發性醛固酮增多症之前,我們先簡單了解一下它的病變器官:腎上腺。腎上腺位于腎髒上方,是人體相當重要的内分泌器官,它可分泌多種激素,如大家比較熟悉的腎上腺素、糖皮質激素等均為腎上腺所分泌。與原發性醛固酮增多症發病密切相關的激素是醛固酮,由腎上腺皮質所分泌。醛固酮的主要作用是調節鈉離子、鉀離子、氯離子以及水的代謝,其中對鈉離子與鉀離子的代謝特點為保鈉排鉀,通過作用于腎小管的“鈉-鉀”交換通道,将鈉離子保留在血液中,同時将鉀離子排洩到尿液中。當腎上腺皮質發生病變,如腎上腺腺瘤、腎上腺皮質增生、腎上腺癌等,使醛固酮分泌增多,導緻電解質紊亂,從而引發原發性醛固酮增多症。
二、原發性醛固酮增多症是如何引起高血壓的
醛固酮的作用是保鈉排鉀,正常情況下二者可維持在相對平衡的狀态,不會引起代謝紊亂。當體内醛固酮分泌增多以後,滞留在血液中的鈉離子增多、排洩至尿液中的鉀離子增多,從而導緻血鈉升高與血鉀降低。
三、為什麼原發性醛固酮所緻高血壓不易被發現
通過上面的介紹,大家可以發現,原發性醛固酮增多症的特征表現為“高血壓、低血鉀”,出現這兩項症狀時,篩查應該不難,至少具備相關線索。但請注意了:并非所有患者均會出現典型症狀。該病最常見的症狀為高血壓,同時也是該病最早出現的症狀。多數患者發現血壓升高時,不會出現低血鉀,因此容易被診斷為原發性高血壓,并按原發性高血壓來治療。由于病因未除,原發性醛固酮增多症患者的降壓效果普遍較差,部分患者聯用多種降壓藥都無法将血壓控制在目标範圍。而它的另一典型症狀:低血鉀,可能在血壓升高後的3到4年出現,也可能不再出現,因為研究發現,隻有9%-37%的原發性醛固酮增多症患者會出現低血鉀,因此為該病的篩查增加了難度。相比于原發性高血壓,原發性醛固酮增多症所緻高血壓對心髒、腎髒等靶器官造成的傷害更大,因此應早發現、早治療。
四、如何早期發現原發性醛固酮增多症
原發性醛固酮增多症屬于繼發性高血壓,繼發性高血壓在病因未除的情況下給予降壓治療,降壓效果較差,或血壓反複波動。該病引起的高血壓以舒張壓升高明顯,部分患者舒張壓可高達130mmHg,因此,對于血壓長期高于目标範圍的患者,尤其舒張壓升高顯著時,或難治性高血壓患者,或合并低鉀血症時,應注意排除原發性醛固酮增多症。目前,篩查原發性醛固酮增多症的常用指标為ARR,中文全稱為血漿醛固酮與腎素活性比值。但該篩查指标的幹擾因素較多,如β受體阻滞劑、非甾體類抗炎藥等藥物可引起假陽性結果,ACEI、ARB、CCB等藥物可能引起假陰性結果,因此,在篩查前均應排除相關幹擾因素,篩查結果才有意義。
對于篩查結果呈陽性的患者,還應進行确診試驗,可選擇鈉輸注試驗、口服鈉負荷試驗、卡托普利試驗、氟氫可的松抑制試驗,其中以鈉輸注試驗使用居多。診斷明确後,為了制定合理的治療方案,所有原發性醛固酮患者均應進行腎上腺CT檢查,以分型診斷;若腎上腺CT提示腎上腺形态異常,具備手術指針時,必要時可安排雙側腎上腺靜脈采血試驗,該檢查相比于腎上腺CT具有更高的特異性與敏感性。
五、原發性醛固酮增多症如何治療
原發性醛固酮增多症的治療分為藥物治療與手術治療,具體治療方案的選擇應由病因分類、對手術的耐受性、對藥物的反應等因素共同決定。部分患者需要給予藥物治療,部分患者則必須給予手術治療,如腎上腺皮質癌,由于該病為惡性腫瘤,因此應盡早手術切除;如雙側腎上腺增生,若選擇手術治療,将失去腎上腺的内分泌功能,應選擇藥物治療;若為醛固酮瘤,可選擇手術治療,且術後高血壓根除率較高,當然,如果患者無手術意願,或對手術不耐受,則隻能采取藥物治療。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原發性醛固酮增多症可引起腎功能不全,部分患者也可同時合并原發性高血壓,因此,部分患者在手術治療後可能依然需要藥物降血壓。
綜上,原發性醛固酮增多症是繼發性高血壓最常見的病因,血壓升高的原因為腎上腺皮質分泌過多醛固酮,引起過多鈉離子潴留在體内,引起血壓升高。該病在早期可僅出現高血壓,通常無低血鉀這一特征表現,因此易被診斷為原發性高血壓,由于病因未除,因此該病的降壓效果較差,且容易進展為難治性高血壓,但在對因治療或去除病因後,血壓可得到改善或根治高血壓。
感謝大家的閱讀!
若有不妥,敬請斧正!歡迎評論區咨詢與交流!
注:文内容僅作為健康科普,不作為醫療建議或意見,不具備醫療指導條件。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