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箱由哪幾部分組成?
市面上的音箱形形色色,但無論哪一種,都是由喇叭單元(術語叫揚聲器單元)和箱體這兩大最基本的部分組成,另外,絕大多數音箱至少使用了兩隻或兩隻以上的喇叭單元實行所謂的多路分音重放,所以分頻器也是必不可少的一個組成部分。當然,音箱内還可能有吸音棉、倒相管、折疊的“迷宮管道”、加強筋/加強隔闆等别的部件,但這些部件并非任何一隻音箱都必不可少,音箱最基本的組成元素隻有三部分:喇叭單元、箱體和分頻器。
為什麼有些音箱用兩隻喇叭單元,而有的要用三隻,還有用四隻、五隻的,用一隻行嗎?
喇叭單元起電-聲能量變換的作用,将功放送來的電信号轉換為聲音輸出,是音箱最關鍵的部分,音箱的性能指标和音質表現,極大程度上取決于喇叭單元的性能,因此,制造好音箱的先決條件是選用性能優異的喇叭單元。對喇叭單元的性能要求概括起來主要有承載功率大,失真低、頻響寬、瞬态響應好、靈敏度高幾個方面,但要在20Hz-20kHz這麼寬的全頻帶範圍内同時很好兼顧失真、瞬态、功率等性能卻非常困難,正如道路警察,如果管得太寬肯定會顧此失彼,而各管一段就容易得多,喇叭單元也是這個道理,最有效地解決方案就是分頻段重放。為此喇叭廠生産了不同類型的單元,有的隻負責播放低音,稱為低音單元,播放中音的叫中音單元,高音單元隻負責播放高音,這樣便可采取針對性的設計,将每種單元的性能都做得比較好。
所以,盡管可以采用一隻全頻帶喇叭來設計音箱,不過出于上述考慮,用多個單元的組合來覆蓋整個音頻頻段的設計方式還是占了絕大多數。具體用幾隻單元,取決于音頻範圍的頻率劃分方式,如果是簡單地分成高音和低音(或中低)兩段的二分頻音箱,選用一高一低(或中低)兩隻喇叭就夠了;如果是分高、中、低三段的三分頻音箱,那麼最少也得用三隻單元,現在兩隻低音單元并聯工作的設計方式也很流行,這樣總的單元數便可能達到四隻;有些大型音箱的頻段劃分得更細,如果再采用單元并聯工作的設計,總的喇叭單元數就會更多。在音箱的資料或說明書上通常有“X路X單元”這樣的文字,就是對音箱的分頻路數和所用單元總數的具體說明,例如“三路四單元”,表示這是三分頻設計的音箱,總共用了四隻喇叭單元,其餘依此類推。
分頻器是做什麼用的?
由于現在的音箱幾乎都采用多單元分頻段重放的設計方式,所以必須有一種裝置,能夠将功放送來的全頻帶音樂信号按需要劃分為高音、低音輸出或者高音、中音、低音輸出,才能跟相應的喇叭單元連接,分頻器就是這樣的裝置。
如果把全頻帶信号不加分配地直接送入高、中、低音單元中去,在單元頻響範圍之外的那部分“多餘信号”會對正常頻帶内的信号還原産生不利影響,甚至可能使高音、中音單元損壞。
從電路結構來看,分頻器本質上是由電容器和電感線圈構成的LC濾波網絡,高音通道是高通濾波器,它隻讓高頻信号通過而阻止低頻信号;低音通道正好相反,它隻讓低音通過而阻止高頻信号;中音通道則是一個帶通濾波器,除了一低一高兩個分頻點之間的頻率可以通過,高頻成分和低頻成分都将被阻止。在實際的分頻器中,有時為了平衡高、低音單元之間的靈敏度差異,還要加入衰減電阻;另外,有些分頻器中還加入了由電阻、電容構成的阻抗補償網絡,其目的是使音箱的阻抗曲線盡量平坦一些,以便于功放驅動。
喇叭單元有那些種類?
喇叭單元的種類很多,分類方法也各不相同。如果按電-聲轉換的原理來分,有電磁式、電動式、靜電式、壓電式等不同類型的單元,最常用的是電動式單元;按照單元振膜的形狀來分,有錐盆單元、平闆單元、球頂單元、帶式單元等類型,其中錐盆單元和平闆單元比較适合做低音和中音,而球頂單元和帶式單元比較适合做高音,也有部分中音單元采用球頂式設計;從所覆蓋的頻帶來看,喇叭單元又可分為低音單元、中音單元、高音單元和全頻帶單元。
目前最常見的低音單元和中音單元從換能原理上講都屬于電動式揚聲器,它們多采用錐盆狀的振膜,因為這形狀的振膜設計成熟、性能良好。
振膜材料則多種多樣,有傳統的紙質振膜,也有高分子合成材料(如聚丙烯)制作的振膜,還有鋁、鎂等金屬材料制作的振膜。對振膜的要求是剛性好(不易産生分割振動)、重量輕(瞬态響應好)、具有适當的内阻尼特性(抑制諧振),但這些要求并不容易同時滿足,紙質振膜的重量和阻尼特性都能達到要求,但剛性不夠強;金屬振膜的剛性很好,但阻尼又欠佳;聚丙烯振膜比較好地兼顧了各個方面,近年來獲得較多的應用。此外,還有些廠家采用很複雜的工藝制造振膜,“三明治”複合結構就是其中之一,它的上下兩個表面之間夾着蜂巢結構的中間層,整體上具有很高的剛性,同時又有重量輕、阻尼好的特點,很有發展前途。
高音單元最常用的是球頂式高音,從工作原理上講也屬于電動式單元。球頂高音的振膜可以用金屬材料制造(如鋁、钛、铍等),稱為硬球頂,也可以用軟質的織物制造(如蠶絲、化纖),稱為軟球頂,通常,硬球頂的高頻響應比較好,而軟球頂的聲音比較柔和。
近年來,帶式高音和靜電高音也得到一定的應用,它們共同的優點是振膜特别輕盈,因而高頻響應出色,聲音纖細透明,不過,這兩種高音的生産還不如球頂高音那麼容易,應用不太普及。還有一種号角高音,由球頂式的驅動部分加一個喇叭狀的号角構成,它的特點是聲音指向性強,而且效率高,因而在專業擴音領域的音箱中應用很普遍。 還有一種同軸單元,實際上是低音和高音單元的組合,具體特點詳見相關問答。
喇叭單元為什麼要裝在箱子裡?不裝箱行嗎,比如用個支架來固定它們?
不行,準确地說是低音單元必須要裝箱,高音則可裝可不裝。有兩個原因使得低音單元必須裝在箱子裡:一是為了消除“聲短路”現象;二是為了抑制喇叭單元的低頻諧振峰。
先說第一個原因。低音單元的振膜在前後運動時,除了有向前方輻射的聲波,也有向後方輻射的聲波,兩個方向的聲輻射相位正好相反,即相差180度。由于低頻聲波的波長很長,其繞射能力是很強的,也就是說低頻聲波的方向性很弱,如果喇叭單元不裝箱的話,後向輻射的聲波就會繞到前面來與前方的輻射異相相消,總體上的前向聲波輻射能量就被大大削弱,這種現象稱為“聲短路”。“聲短路”現象必須設法消除,否則低頻根本無法有效地輻射。如果把喇叭單元裝在箱子裡,振膜後方的輻射被箱子阻隔,也就不會形成“聲短路”了。
第二個原因,每一隻電動式低頻單元都有一個低頻諧振點,在此諧振點上的輸出達到一個峰值,但失真也很高,瞬态響應非常差,如果對此諧振峰不加以抑制,勢必嚴重影響重放的音質。如果将單元裝箱,箱内空氣的勁度就會對振膜的運動産生抑制作用,這樣就達到了壓低諧振峰、改善性能的目的。另外,通過合理選擇箱體的結構和參數,可以達到拓寬低頻響應的目的,設計良好的倒相箱、無源輻射器音箱、傳輸線音箱都能獲得這樣的效果。
高音單元為什麼可以不裝箱呢?因為高音的波長短,繞射能力弱,不存在“聲短路” 現象,也不象低音單元那樣需要抑制低頻諧振峰,所以,對于高音單元,音箱的作用隻是一個支撐。
箱體一般用什麼材料制造?
箱體一般用木質材料制作,因為木材容易加工,表面處理之後能得到和家具一樣的質感,容易跟居室環境協調一緻。目前最常用的材料是人造中密度纖維(MDF)闆,這種材料強度高,而且不易變形,不開裂,表面還非常平整,無須打磨就可以直接粘貼木皮或PVC裝飾。有些音箱也采用刨花闆制作箱體,刨花闆也有不易變形開裂、表面平整的特點,強度也可以,不過一但受潮後就容易損壞,所以通常隻用于廉價的低檔音箱。還有用天然實木闆制作箱體的,不過天然實木成本比較高,而且處理不當容易開裂變形,所以近年來的應用越來越少,一般隻用于高檔音箱,主要是取實木的質感比較高級(特别是名貴木材)這一優點。當然,箱體不一定非得用木材來做,用塑料、用金屬甚至用石闆都可以,但這些材料制作的音箱并不普遍。
實木音箱的聲音比人造闆音箱好嗎?
不能這麼說。理論上講,箱體隻要足夠堅固不發生振動,用什麼材料都沒有區别。音箱的聲音主要是由喇叭單元、箱體結構設計、分頻器這三大要素決定,而跟箱體材料用實木還是人造闆,甚至用塑料、用金屬都沒有關系。
音箱是如何分類的?
音箱的分類有不同的角度與标準,按音箱的聲學結構來分,有密閉箱、倒相箱(又叫低頻反射箱)、無源輻射器音箱、傳輸線音箱之分,它們各自的特點詳見相關問答。
倒相箱是目前市場的主流;從音箱的大小和放置方式來看,有落地箱和書架箱之分,前者體積比較大,一般直接放在地上,有時也在音箱下安裝避震用的腳釘。落地箱由于箱體容積大,而且便于使用更大、更多的低音單元,其低頻通常比較好,而且輸出聲壓級較高、功率承載能力強,因而适合聽音面積較大或者要求較全面的場合使用。
書架箱體積較小,通常放在腳架上,特點是擺放靈活,不占空間,不過受箱體容積以及低音單元口徑和數量的限制,其低頻通常不及落地箱,承載功率和輸出聲壓級也小一些,适合在較小的聽音環境中使用;按重放的頻帶寬窄來分,有寬頻帶音箱和窄頻帶音箱之分,大多數音箱其設計目标都是要覆蓋盡量寬的頻帶,屬于寬頻帶音箱。窄頻帶音箱最常見的就是随家庭影院而興起的超低音音箱(低音炮),僅用于還原超低頻到低頻很窄的一個頻段;按有無内置的功率放大器,可分為無源音箱和有源音箱,前者沒有内置功放而後者有,目前大多數家用音箱都是無源的,不過超低音音箱通常為有源式。
密閉箱的特點是什麼?
密閉音箱的喇叭單元裝在一個完全密閉的箱體内,這樣,振膜向後輻射的反相聲波就被箱體完全阻隔,不會跑到箱外去和振膜前方的正相聲波相抵消,解決了“聲短路”問題,使低音能夠有效地輻射。密閉箱的低頻衰減特性比較其他類型的音箱都平緩,形同一個二階低通濾波器的衰減曲線,這意味着它具有各類音箱中最好的瞬态響應。
同時,密閉在箱内的空氣形成一個強勁的“空氣彈簧”,能有效抑制振膜在諧振頻率處的位移量,減少非線性失真。不過,空氣的勁度也使喇叭單元的低頻諧振頻率上升,使音箱總體的低頻下限比單元在自由空間的條件下有所上升,與倒相箱、傳輸線音箱這些設計相比,密閉箱的低頻下限相對要差一些。還有,振膜後向的輻射得不到利用,緻使其效率也要低一些。
氣墊式音箱和密閉式音箱是一回事嗎?
氣墊式音箱最早由美國的H.Olson和他的夥伴J.Preston提出後獲得專利,1950年代被AR公司推廣,代表性産品是當時名揚四方的AR-3(港台的發燒友稱之為“阿三哥”)。氣墊音箱是密閉箱的一種,它的特點是使用高順性的喇叭單元并将箱體設計得足夠小,使箱内空氣的勁度大大高于單元振動系統的勁度(一般要超過3倍以上),對單元的振動系統而言,箱内的空氣對它的作用仿佛一個彈性強勁的氣墊一般,這種音箱因此而得名。氣墊音箱的失真低,瞬态表現相當好,曾一度深受歡迎,不過,這種音箱由于采用高順性的單元,靈敏度一般比較低。
倒相箱的特點是什麼?
倒相箱是目前應用最為普遍的音箱,它在密閉箱的基礎上增加了一截導管(倒相管),導管一端跟箱内的空氣連通,另一端通過箱壁上的開口(倒相口)通往箱外。當喇叭單元的振膜運動時,一方面直接對外輻射聲波,另一方面又壓縮(或擴張)箱内的空氣,使箱内的空氣從倒相口排出來,這樣,倒相口就成了策動空氣的“第二振膜”,如果設計得巧妙,倒相管-箱體系統可以剛好将振膜後向輻射的聲波倒相180度(倒相箱因此而得名),這樣從開口處輻射出去的聲波就與振膜前方輻射的聲波同相了,而同相的輻射使聲能得到疊加,于是加強并延伸了音箱總體上的低頻響應。倒相箱和密閉箱比較,同樣的箱體容積能獲得更低的低頻延伸,而且由于巧妙利用了振膜的後向輻射能量,因而效率比較高。不過,倒相箱也并非十全十美,除了設計調試比密閉箱困難以外,開口處急速流動的空氣容易造成氣流噪聲。另外,倒相作用本質上是利用聲學諧振來達成的,因而由開口輻射的聲波瞬态響應比較差。
無源輻射器音箱又有何特點?
無源輻射器音箱又叫空紙盆音箱,其實是倒相箱的一種變體,它的工作原理與倒相箱十分相似,隻不過用無源輻射器代替了倒相管。無源輻射器的結構跟喇叭單元類似,有折環和輻射聲波的振膜,但沒有音圈和磁路系統,振膜的運動完全受箱内空氣的控制。無源輻射音箱的特點跟倒相箱差不多,即用較小的箱體就可以獲得較好的低頻響應,效率也比較高,但它也有區别于倒相箱的特點。優于倒相箱之處是克服了倒相口容易産生氣流噪音的問題,不過無源輻射器音箱具有比倒相箱更陡峭的低頻衰減特性,意味着瞬态響應比倒相箱還差。美國Polk Audio公司是生産無源輻射器音箱最具代表性的廠家。
傳輸線音箱有什麼特别之處?
傳輸線音箱與密閉箱或倒相箱的設計思路完全不同,它利用了1/4波長的傳輸線來達到吸收單元諧振、抑制振膜位移、拓展低頻下限這些目的。傳輸線音箱有以下一些基本特征:低音單元後面接有一跟長長的導管(傳輸線),導管的長度取單元低頻諧振頻率(或稍高一點的頻率)的1/4波長,為了實用化,導管通常折疊于箱體内部,看上去象一個迷宮;連接喇叭單元那端的傳輸線截面積至少比單元的輻射面積大25%,然後逐漸變小,到傳輸線的出口處剛好等于單元振膜的輻射面積;傳輸線内敷設羊毛或玻璃棉等阻尼物質。傳輸線音箱與密閉箱和倒相箱等設計相比,具有更為深沉的低音,但以英國著名音箱專家Martin Colloms為代表的一些人則認為傳輸線音箱較難避免因傳輸線諧振所造成的音染。
什麼是同軸音箱?
一般的音箱,高音單元和低音單元由于平面地排列在音箱的面闆上,所以它們的發聲中心不可能重合為一個點,這樣,高音和低音到達聆聽者的距離就有差異,這種差異會導緻相位偏差從而影響聲像的正确還原。同軸音箱用的是同軸單元,這種單元實際上是高音單元和低音單元的組合體,高音巧妙地放置在低音振膜的中心處,因此能保證高、低音的聲學中心是同一個點,從而解決了相位偏差的問題。最著名的兩種商品化同軸音箱都是英國的産品,一個是使用“郁金香”同軸單元的Tannoy(天朗),另一個是使用Uni-Q同軸單元的KEF。
什麼叫啞鈴式的單元排列?
就是高音單元緊夾在一上一下兩隻完全相同的中/低音單元中間,形式上有點象兩頭大中間小的啞鈴。啞鈴式排列可以獲得近似于點聲源的發聲效果,對立體聲的聲像定位有好處,所以近來這種設計比較流行。
什麼叫雙線分音?
常規的音箱隻有一組輸入接線柱,從功放出來的全頻帶信号用一組喇叭線送到音箱,在音箱内部才通過分頻器将高、低音分開。雙線分音(Bi-wiring)則用兩組喇叭線來連接功放和音箱,讓高、低音分道揚镳各走各的道,大家互不牽扯。雙線分音需要把分頻器的高音通道和低音通道的輸入端分開,因此音箱必須提供兩組接線柱。當然,能雙線分音的音箱也可以采用常規的單線接法,隻要用随箱附送的金屬短路片将兩組接線柱并接為一組就行了。 類似雙線分音,如果用三組喇叭線分别傳輸高音、中音和低音,這樣的連接方式就叫三線分音(Tri-wiring)。不過,三線分音不如雙線分音普遍。
雙線分音一定比常規連接好嗎?
雙線分音主要理由是有的喇叭線适合傳輸低頻,有些适合傳輸高頻,如果分開傳輸就能按照不同的需要選擇相應的線材,達到最理想的效果。不過,這種觀點也隻是一家之言,也有人認為雙線分音弊大于利的,例如著名的音箱廠Dynaudio和Thiel就堅持不用雙線分音,他們認為不同線材的傳輸特性不一緻,會破壞高、低音相位的一緻性,如果用相同的線,那又何必多此一舉呢?
為什麼通常較大的音箱低音也比較好?
音箱的低頻下限和兩個因素密切相關,一個是喇叭單元的諧振頻率,一個是箱體的容積。在不裝箱的情況下,低音單元的低頻諧振頻率通常被認為是單元的有效頻響下限,口徑越大的單元,諧振頻率一般也越低,所以用大喇叭有利于還原更低的低頻。此外,較大的振膜面積在同等振幅的前提下可以推動更多的空氣,容易獲得更多的低頻量感。
當喇叭單元裝箱以後,其諧振頻率受箱内空氣勁度的作用會上升,箱體容積越大,空氣對單元的作用就越小,諧振頻率上升也就越小,有利于獲得更低的綜合低頻響應。大音箱一方面便于使用大口徑的低音單元,另一方面又有更大的箱體容積,所以低頻通常比較好。
音箱的主要性能指标有哪些?
客觀衡量音箱性能的技術指标有很多,我們在産品目錄或音箱的說明書上經常看到的有:頻率響應、阻抗、靈敏度、最大承載功率以及最大輸出聲壓級。
頻率響應表示音箱輸出聲壓級随頻率變化的關系,如果畫成圖,就是一條以頻率為橫坐标、以輸出聲壓(或者聲壓的分貝數)為縱坐标的函數曲線。這條曲線在中頻段的總體趨勢是水平的,當然中間可能有很多因為系統不夠完美造成的小波動。在低頻端和高頻端,曲線出現下跌的趨勢,音箱的輸出會減少,通常把低頻端和高頻端的輸出相對于中間水平段下跌3dB的那兩點成為低頻截止點和高頻截止點,這兩點之間的頻帶就是該音箱的頻響範圍。顯然,頻響範圍越寬越好,這樣就能還原音樂信号更寬廣的音域。
對于目前的音箱來說,高頻端不是問題,早已達到音頻的上限20kHz,有的産品還遠遠超出,困難在于低頻端,一般書架箱達到50-60Hz左右、落地箱達到30-40Hz左右就很不錯了。另外,頻響範圍内的曲線越平坦、波動越小越好,這表示該音箱對頻帶内的所有頻率信号都能一視同仁地重現,不會出現平衡度的扭曲。
阻抗通俗地說,就是對輸入電流信号阻力的大小,單位為歐姆(Ω)。音箱最常見的阻抗值有8Ω、4Ω和6Ω三種,當然還有3Ω、5Ω、10Ω等其他值,但不常見。需要特别說明一點:音箱的阻抗隻是一個标稱值,音箱的實際阻抗大小是随頻率變化的,譬如标稱8Ω的音箱,隻有在某些頻率點上阻抗才為8Ω,在其他頻率可能為10Ω、20Ω,另一些頻率又可能低至6Ω或4Ω。阻抗随頻率變化的特性,在音箱的阻抗曲線圖上可以看得很清楚,這種變化增加了放大器驅動的難度。
靈敏度是衡量音箱電-聲轉換效率的指标,單位是dB/W/m,含義為輸入1W的功率時,距音箱軸向1m遠處能獲得的聲壓級大小,比如靈敏度90dB/W/m的音箱,表示輸入1W的功率,在音箱正前方1m遠處就能夠得到90dB的聲壓級。靈敏度高的音箱比較節省放大器的功率,應該算優點。不過,有時靈敏度和其他性能指标不易兼顧,權衡之下,往往甯可犧牲一點靈敏度來換取更好的其他性能,這是因為目前大功率的放大器很普遍,價格也不算太高,靈敏度低一些不算很大的問題。
最大承載功率是音箱的安全指标,表示該音箱能夠長期承受的輸入功率大小,低于此值的輸入顯然是安全的,如果長時間都超過這個極限,就容易使音圈過熱燒毀。最大承載功率這一指标為我們安全使用音箱提供了參考,但也應該注意到“長時間”這個前提,短時間超過最大承載功率是允許的,例如音樂信号中有許多短暫的峰值,其功率強度超過平均功率的數倍甚至數十倍,但持續時間都非常短暫,也就是轉瞬即逝,播放這樣的信号,隻要平均功率不超過音箱的最大承載值,則完全沒有問題。
最大輸出聲壓級表示在失真不超過某一标準的情況下音箱最大的輸出能力,通俗的說法就是這隻音箱最大能夠放多響。通常,家用音箱的最大輸出聲壓級在100dB~110dB左右,少數高輸出音箱可達120dB左右。顯然最大輸出聲壓級越高越好,如果這一指标過低,就容易出現動态壓縮。
評價音箱好壞的标準是什麼?
一款真正優秀的音箱,應該同時兼具優秀的客觀性能指标和良好的主觀聆聽評價。優秀的性能指标包括寬闊而平坦的頻率響應、很少的失真、快速的瞬态反應、高聲壓輸出能力、高功率承載能力、合适的阻抗特性以及合理的靈敏度。而什麼是良好的主觀聆聽評價,則是一門“藝術”了,每個人的标準不盡相同。
理論上講,既然音箱是還音系統的一個環節(而且是對還音質量影響最明顯的最終環節),那麼就應該絕對忠實地還原,音箱本身不帶任何個性,不能對原音樂信号進行任何扭曲或修飾美化,如果達到或接近這樣的标準,就是一款好音箱,這就是所謂“唯真派”的觀點。然而也有人認為,既然音箱是用來再生音樂的,那麼聲音好不好聽就是檢驗音箱好壞的标準,這就是所謂“唯美派”的觀點。
“唯美派”容許音箱對音樂信号進行合理的修飾潤色,也不太在乎技術指标是否完美,隻要放出來的聲音“好聽”就行了。“唯美派”的觀點更适合我們這些把聽音樂作為娛樂的愛好者,不過,對于什麼叫“好聽”并無統一标準,而且不顧性能盲目追求好聽或者個性很容易陷入誤區。因此客觀地講,即使“唯美派”認可的好音箱,也應該建立在保證基本性能指标的前提下。
4Ω的音箱能否接8Ω的功放?
這是一個十分常見的問題,也是一個典型的存在概念錯誤的問題。“8歐姆的功放”這種說法本身就不正确,提問者可能看到有些功放上标有“100W/8Ω”之類的字樣,便以為這台功放的輸出阻抗是8Ω,其實是個誤解,正确的解釋是:以8Ω負載為測試條件,這台功放的輸出功率為100W。
功放無論晶體管機還是電子管機,都屬于恒壓輸出功放,其輸出阻抗是很小的,晶體管機一般在0.1Ω以下,電子管機要高一些,但一般也在1Ω以下,而不是8Ω。晶體管功放的帶負載能力很強,原則上接任何阻抗的音箱都可以,當然也要注意,阻抗不能低到讓功放吃不消甚至過載,例如,接一對2Ω的音箱(假如有的話),大多數中、小功率的功放會吃不消。
對于電子管功放,有一個“最佳負載”的問題,即負載阻抗為某個值時電路的性能最好,這個最佳負載阻抗通常為幾千歐到幾十千歐,而音箱的阻抗隻有幾歐姆,相差太大,所以要用輸出變壓器進行阻抗變換。電子管機的輸出變壓器一般設有不同的抽頭,無論音箱的阻抗為多少,隻要選擇輸出變壓器上數值相同(或者接近)的那組抽頭,都能夠“映射”為功放需要的最佳負載。綜上所述,功放在搭配音箱時,根本無須操心音箱的阻抗,晶體管機可以接任何阻抗的音箱,而電子管機可以通過選擇輸出變壓器的抽頭來适應各種阻抗的音箱。
為什麼有的音箱很吃功率,是什麼原因造成的????
兩個原因:第一,可能音箱的靈敏度比較低。靈敏度相差僅3dB的音箱,要獲得同樣的音量大小(或聲壓級),輸入功率相差就達到一倍,比如一隻90dB/W/m的箱子,若要在1m遠獲得100dB的聲壓級,隻要輸入10W的功率就夠了,而對于87dB/W/m的音箱,就需要20W的功率才行。倘若音箱的靈敏度差異有10dB,那麼同樣輸出聲壓條件下的輸入功率就達到10倍之差。比如将前面87dB/W/m的音箱換成80dB/W/m靈敏度的音箱,還是在1m遠獲得100dB的聲壓,所需要的輸入功率就高達100W,比90dB/W/m的箱子高出10倍。
第二,也許靈敏度不算低,但阻抗特性有異常。例如有些音箱,靈敏度87-90dB/W/m以上,已經不低了,但再看它們的阻抗曲線,在某些頻率點的阻抗可能低至2Ω甚至1Ω,這麼低的阻抗對于普通放大器而言已經接近短路了,還怎麼推啊?肯定在這些頻率處會産生很嚴重的過載失真。要馴服這樣的音箱,隻有出動Krell、Mark Levinson這些負載阻抗降至1Ω時功率還能保持線性增長的超級強力功放才行。如果同時遇到靈敏度又低、阻抗特性又怪異的箱子,對放大器的要求就更苛刻了。
有人用功率隻有幾瓦的電子管功放推一對很大的音箱,這樣做有道理嗎?
有人認為大音箱用的大口徑喇叭很重,功率小的放大器推不動,其實是一種想當然,音箱對放大器功率的需求主要跟音箱的靈敏度有關,而跟單元的大小無關。不少大音箱,特别是采用大口徑紙盆低音單元的箱子,例如美國JBL、Klipsch等公司的産品,其靈敏度都相當高,通常在90dB以上,有些甚至達到95dB以上,對于這樣的音箱,用一台輸出功率幾瓦的電子管單端功放就可以将它們推至爆棚。有些發燒友可能知道,在日本,采用8W的單端300B膽機推高靈敏度的JBL音箱是一種很流行的玩法呢。
我的音箱是100W的,用50W的功放推得動嗎?如果用200W的功放推,會不會燒喇叭?
首先要明确,音箱說明書或銘牌上标明的100W功率,是指音箱的承載功率,意思是說隻要不長時間輸入超過100W的功率,音箱就不會損壞,而不是指需要使用100W的功放。至于需要多少瓦的功放才能推動,主要看音箱的靈敏度高低和需要的輸出聲壓級有多大,跟音箱的承載功率沒有關系。一般說來,靈敏度特别低的音箱總是少數,而且普通家庭環境下需要的聲壓級也不會很大,50W的功放已經可以滿足很多音箱了。當然,有些音箱的阻抗特性比較特别,對放大器是很嚴峻的考驗,這時就需要大功率、高電流輸出的強力功放才能馴服它們。
再看第二個問題:用200W的功放會不會燒喇叭?
這要看你怎麼使用這台功放。确實,200W已經超出了該音箱的最大承載功率的一倍了,如果将音量開到最大,一直讓功放處于滿功率輸出,那這對音箱必燒無疑。但這種情況幾乎不會發生,沒有人會把功放的音量猛然擰到盡頭來使用的,事實上,當音量大到接近過載失真(破響)時,肯定不會有人再繼續猛增音量(等于增加輸入到音箱的功率)來使音箱徹底發出破響,反而會減小一些音量讓喇叭發出正常的聲音,這樣,輸入到音箱的平均功率始終都控制在它能夠承受的安全範圍内,就算功放的功率再大,也隻輸出了音箱能夠承受的那一部分,又怎麼會燒喇叭呢?相反,用大功率的功放提高了功率儲備量,能避免瞬間的大動态峰值音樂信号出現過載失真,對保證放音質量還有好處。
音箱銘牌上标的“20-200W”是什麼意思,它的功率到底為多少?
這不是音箱承載功率的指标,而是建議的放大器功率範圍,即廠家推薦使用功率在20-200W這一範圍的放大器來驅動。
音箱在使用時,面網摘下好還是戴上好?
面網看起來是薄薄的一層紗,實際上對聲音輻射是有影響的,如果用儀器分别測一下有面網和無面網時的頻響,你會發現二者有不小的差别。大多數音箱出廠時的測試和調校都在無面網的情況下進行,因此使用時也應該将面網摘下。當然,有少數音箱據說是在戴上面網的條件下測試和調校的,聽音時就不宜取下。據說美國Avalon的音箱就是如此。
家庭影院系統對音箱有什麼特别的要求?
家庭影院系統一般都采用環繞聲放音系統,所以聲道數多,目前流行的杜比數字和DTS系統要使用五隻寬頻帶音箱構成前方和後方聲道,另外還有一隻超低音。對這些音箱的要求跟對高保真雙聲道系統的要求沒什麼兩樣,仍然是頻響寬、失真低、音染少、瞬态響應好等共通的要求,原則上,隻要聽音樂表現出色的音箱,用于家庭影院也沒問題,隻不過那些動态輸出能力較弱的音箱(如LS3/5A)不太适宜,否則遇到大動态的火爆場面時容易過載失真。由于中置音箱一般放在電視機上使用,因此應該具有防磁性能。另外,各個聲道的音箱音色應該協調一緻,最好用同廠家同系列的産品。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