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紫禁城過年怎麼上朝

紫禁城過年怎麼上朝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6-26 16:44:45

紫禁城過年怎麼上朝(紫禁城過年的筆墨雅事)1

乾隆手繪《庚辰歲朝圖》

紫禁城過年怎麼上朝(紫禁城過年的筆墨雅事)2

《萬國來朝圖》局部,白色春聯赫然可見。

春節将近,很多人喜歡自己動手寫個福字、春聯貼在門上,甚至畫個年畫挂在家裡。清代皇帝也有這個愛好,紫禁城裡每到過年也總是有幾件筆墨雅事讓皇帝和大臣們忙得不亦樂乎。

皇帝也畫“高級年畫”

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49歲的弘曆畫了一幅《庚辰歲朝圖》,畫面上有一塊聳立的奇石和盛開的水仙花,生機勃勃,似有暗香襲來。此圖為墨筆,運用西洋畫法,明暗立體效果明顯。詩塘上題“韶華”二字。自題詩文:“臘半發青陽,曉春萃百祥。十幹周複始,又慶值金穰。東陸延禧肇,西師告武成。南端雙鳳阙,北拱萬年清。噜斯讷默會文同,測景詳求昏旦中,從此凹睛凸鼻軰(同輩),一齊受吏驗東風。”

歲朝,指農曆正月初一,為一歲之始,以歲朝為題材而作的畫稱為“歲朝圖”。它通常以靜物畫的面貌出現,通過畫中物品的名稱諧音、民俗寓意或曆史掌故來表現一個美好的新年祝福,并配以賀歲詩詞。歲朝圖始于唐代民間,士紳、文人将歲朝清供的物品勾染成畫,挂于牆壁,以祈福納祥。至宋代,這一民俗流傳到宮廷内,宋徽宗曾命宮中的畫師們描畫冬季不能見到的花卉禽鳥,陳列宮中,以增添歲朝的春色生機和喜慶氣氛。

到了清代中後期,歲朝圖這種“高級年畫”達到鼎盛時期,題材不僅是清供之品,房屋、人物、文房器物等生活用品,都可入畫,兼工帶寫,題詩于上,圖文并茂,成為一種雅俗共賞、意蘊豐厚,融詩、書、畫、印于一體的畫種。尤其是乾隆時期,各種漢族的傳統節令典儀得到重視,喜愛藝術的乾隆帝尤其看重歲朝圖的繪制,親自繪制多幅,宮廷的畫師、皇親貴胄、朝廷詞臣也要進畫恭賀。

外籍畫家郎世甯是繪制歲朝圖的高手,他在傳統中國畫中融入了西畫的元素。如《乾隆帝歲朝行樂圖》,描繪了乾隆皇帝在新年與子女團聚玩樂的場景。後宮内宮燈高懸,松柏挺拔,修竹茂密,梅花盛開,庭院敞軒的柱上貼着春聯;乾隆帝面目慈祥,手持如意端坐廊下,子女和宮人分立兩側,有的端着壽桃,有的燃放鞭炮……體現了皇宮裡過大年喜慶祥和的熱烈氣氛,表現了乾隆帝身為人父的溫情愛意,以及與諸皇子之間的融融親情。

皇宮裡的白色春聯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王安石《元日》詩中的桃符就是古人在過年時懸挂在大門上的兩塊桃木闆,上面寫着門神的名字或刻畫門神的像,以驅邪避鬼,祈福滅禍,這就是春聯的前身。《燕京歲時記》說:“春聯者,即桃符也。”

用紅紙書寫春聯應興于明代。《金陵歲時記》記載:“元旦,千門萬戶更易春聯,以朱砂染箋,佳者謂之萬年紅。其制自明初始。”之所以寫在紅紙上,是因為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紅色代表喜慶熱烈、吉利祥和。

到了清代,貼春聯已成為人們辭舊迎新的重要内容,春聯的形式種類和文字都有了進一步發展,出現了門心、橫批、框對、鬥斤、春條等等。《燕京歲時記》記載:“自入臘以後,即有文人墨客,在市肆檐下書寫春聯,以圖潤筆。祭竈之後,則漸次粘挂,千門萬戶,煥然一新。或用朱箋,或用紅紙,惟内廷及宗室王公等例用白紙,緣以紅邊藍邊,非宗室者不得擅用。”

清宮裡的春聯是用墨筆寫在白紙或白絹上,再制作好邊框裝飾。這是因為滿族是遊牧民族,經常在山裡打獵,紅色是生肉的顔色,容易招緻野獸的攻擊,被認為是不吉利的。為了僞裝,獵手都是穿白色衣服,不易被野獸發現,容易接近獵物,能提高狩獵的成功率。因此對滿族來說,白色代表吉祥與幸運。滿族入關後,不斷接受漢文化的熏陶,到乾隆時期,滿族平民人家的春聯漸漸變成紅色,但也用所在旗的顔色鑲邊,而宮廷和王室的春聯有紅色的,也有白色的。這從故宮博物院現存的畫作上可見一斑,如《萬國來朝圖》中皇宮裡的春聯都是白色的,《乾隆帝歲朝行樂圖》中的春聯則是紅色的。

皇宮内建築衆多,撰寫張貼春聯是一件繁浩的工作。第一曆史檔案館保存有一份道光十七年(1837年)九月二十九日題為“紫禁城内中東西三路外圍等處原冊門神門對應修拟撤數目”的奏案,其中提到:紫禁城“東中西三路,通共原冊門神1421對一百零四扇,門對1377對,内拟請應修門神856對31扇,門對849對,拟撤門神565對七十三扇,門對528對。”如此數額之大的春聯大多出自翰林院的飽學之士,有時皇帝興緻所至,也會禦筆寫上幾副。在2019年故宮博物院舉辦的“紫禁城裡過大年”展覽中,就有乾隆皇帝的五言聯:“富貴三春景,平安兩字金。”七言聯:“麗日和風春淡暢,花香鳥語物昭蘇。”還有雍正皇帝所書春條:“一年康泰”“吉祥如意”“出門見喜”等。

據清乾隆七年(1742年)内廷大學士鄂爾泰、張廷玉等奉敕編纂的《國朝宮史》記載:“每歲十二月二十六日張挂春聯、門神。先期,工部奏聞。至日,外朝三大殿等處,工部、内務府官員督同匠役人等張挂。其内廷等處,由門神庫太監先期報知宮殿監,宮殿監傳齊營造司首領太監輿進。先自乾清門、乾清宮以及各門、各宮等處驗明左右,敬謹張挂。次年二月初三日,仍傳營造司太監等收下,交門神庫太監領回收貯。”

可見,清宮裡的春聯是采用懸挂的方式,而非民間用黏貼的辦法,這樣既幹淨簡便,還能重複使用,可謂環保節約。

禦墨龍箋書“福”字

在清朝皇宮内有一個特殊的年俗,皇帝禦筆書“福”,賞賜王公大臣,祝福新年,以顯皇恩浩蕩。

大清剛立國時,并無此俗,其始于康熙皇帝。康熙帝八歲登基,九歲喪母,由祖母孝莊皇太後一手撫養長大,祖孫二人的感情自然非同一般。在祖母的幫助下,康熙帝擒鳌拜、平三藩,開創出了一番盛世景象。然而,就在他英姿勃發,大顯身手的時候,孝莊皇太後卻重病纏身,太醫們也束手無策。康熙帝查知上古有“承帝事”請福續壽之說,遂決定為祖母請福。在沐浴齋戒三日之後,康熙帝化孝心于筆鋒,揮毫而就著名的“福壽”連體字,并加蓋“康熙禦筆之寶”印玺,取意“鴻運當頭,福星高照,鎮天下所有妖邪”。孝莊皇太後自得到了這“福”字後,身體竟奇迹般康複了。孝莊皇太後命人将其刻在石碑上,日夜撫摸,祈求多福。而她最終以75歲的高齡離世,民間俱稱這是康熙“請福續壽”帶來的福緣。

每年除夕,康熙皇帝都會揮毫潑墨禦書“福”字。康熙禦筆親題的“福”字多以絲絹為箋,以丹砂為底色,上繪金雲龍紋。康熙寫出的第一個“福”字,要挂在乾清宮的正殿,其餘的分别送往宮苑各處。康熙還要書寫一些“福”字,賞賜後妃、王公和在皇宮裡值班的内廷近臣們,以示對值班官員犧牲休假,堅守工作崗位的慰問,也是對大臣們一年來的辛勤努力給予獎賞。所以有時候康熙專門挑選有功之臣除夕在皇宮值班,以便賞賜“福”字。那些得“福”的大臣們都倍感榮耀,甚至是感激涕零,所以大臣們都争先恐後在除夕值班,為的就是得到皇帝的一紙“福”字。據史料記載,第一個得此殊榮的是時任翰林院編修的查慎行。從此,皇帝禦筆書“福”成為宮廷裡的年俗流傳下來。

到雍正時,擴大了賜福的範圍,頒及直省将軍、督撫等地方大員。雍正是出了名的操心皇帝,賜福的折子上還以朱批加以訓勉。《清世宗實錄》記載其訓勉之語:“朕之每年頒賜福字者,蓋欲諸臣觸目警心,時時存可以獲福之心,行可以獲福之事……蓋必諸臣皆有福,方為朕之福,是朕實賴諸臣之福也。又必天下百姓皆有福,然後為吾君臣之福,是君與臣皆賴百姓之福也。願與諸臣共勉修福之道可耳。”

乾隆帝善吟詩,每次賜福,必賦“書福詩”,如有一首書福詩雲:“近始藩屏逮百僚,臨軒書福慶恩昭。九疇箕子疇書衍,一筆王家筆陣超。嘉與紅箋迎介祉,相敷彩勝煥元朝。不徒弄翰欽敷錫,家法繩承仰聖堯。”

在故宮博物院藏有一幅慈禧太後的“福祿壽”三字軸。慈禧題寫的這個福字别出心裁,獨具一格,由三個字以象形的手法組成,它們互借偏旁,互相依托,形成一體,中間空白處畫成一個壽星拄着拐杖,整幅字猶如一件繪畫作品,可謂構思巧妙,布局新奇。這種手法多流行于民間,而非學院派所為,具有江湖作派。

右上款為慈禧自題“光緒戊子新正禦筆”,即清光緒十四年(1888年)正月初一,這一年慈禧太後54歲。钤印三方,中間最上方為“慈禧皇太後之寶”;左上款為曾任翰林學士、戶部左侍郎的吳樹梅題七絕詩一首:“一曲山香白雪高,玉清新賜绛绡袍。金堂玉寶如仙篆,定拜金盤五色桃。”近代學者馬宗霍《書林紀事》載:“慈禧太後垂簾當國,亦喜怡情翰墨,學繪花卉,又學作擘窠大字,常書‘福’‘壽’等字以賜内外大臣。” 近代詩人夏仁虎有清宮詞《賜福字》描述了清宮禦筆書“福”之俗:“年年臘朔禦重華,賜福蒼生筆有花。禦墨龍箋書福字,近臣分載福還家。”(鄭學富)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标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将及時更正、删除,謝謝。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