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将知行合一理解為,不僅知道,還要去做到。如果僅僅是這麼理解,恐怕就是太膚淺了。陽明先生一生學問,歸納為三個核心:緻良知、知行合一、心即理。将這三個核心思想集合起來思考,才能明白什麼是知行合一。
王陽明的學問被稱為心學,必然是從心上的角度去闡述他所有的話語的意思。陽明先生一生立功、立德、立言,在當時的年代,很多人一定看到的是他的事功,忽略他的德行和著書立說。但後世盛傳的卻一定是他的語錄和思想。
言,是思想的表達,聖人之言,就是代天說話,說的就是“理”;
德,是人之氣象所表現,是謂“性”;
功,是内心的外境顯化,是“相”。
三者都是“道”的體現!
何謂“知”?知是良知的意思,不是我們說的知識,說的是良知清澈的本心自我。如果作動詞,理解為:知道。拆開來說,是知曉、明白“道”!也就是一個“緻良知”的過程。而要達到這一個境界,當然不是坐在屋子裡翻看幾本書就能達到内心本我的。
我們真正的能夠悔悟人生,内心發生極大觸動,一定是經曆了大風大浪,将自身傲慢、偏見、自私剝離了身體。看得清更多的世間冷暖,看得見自己的卑微弱小。而真心本我恰恰就在這個萬念俱灰、無欲無求的時候慢慢地顯露了出來。
我們讀經典也好,讀商業書籍也好,除了用腦子去思考,理順書中文字的關系,其實更多的是我們用心去體悟書中暗含的道理,也就是文字背後的含義。
《金剛經》說“如是我聞”,不是說“這些是我聽佛說的”,而是說:我們要相信佛說的話,相信了佛的話,我們才能證到佛性。猶如手指明月,聖人要我們看的是明月,不是手指。
心去體悟的過程,就是行的過程。這個“行”是心上的行,是心上的觸動和心上去除私欲的過程。我們立下了聖人之志,要為家人、為世人做出貢獻,這就是在緻良知,就是知行合一。
外界發生的一切,都是内心的投射。五祖慧能、王陽明、稻盛和夫,這些古聖先賢都說過這樣的話,并且踐行和印證了這一宇宙的真相。我們每一個人,其實都是“生知安行”,具備了良知、良能,不比聖人少一分。
明白和相信了這一道理,我們這一生隻要去緻良知就可以了。何愁不能内心自在?何愁不能成就事業,安享幸福?!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