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8月任正非的“寒氣論”刷屏前,不為大多數人所知的是,華為已經熬過了5個“寒冬”,最早可追溯到2001年。與世紀初華為的“少年意氣”相比,在疫情和美國技術制裁的兩計重錘下,華為的銳氣和棱角被磨去了不少。這家中國頂級的高科技明星企業能否重返巅峰,已不僅事關民族自豪感,也會反映企業的求生是否艱難。
昨天,華為公布了2022年前三季度的經營業績,作為全年收官前披露的階段性業績數據,我們可以借此窺見華為近兩年的戰略是否起效。按照華為前三季度銷售收入4458億元人民币計算可得,該數據同比下降2.1%,換算過來已是近百億的營收下滑,但相較2020-2021年降幅大幅收窄。另一項重要的數據是,2022年上半年華為淨利潤率跌至5%,觸及華為近10年來的盈利低谷。但若按照近三年來季度營收推算,華為按季度同比連續三年下滑的态勢終結在了今年第二季度,第三季度同比仍有提升。
華為“過冬”的方式為坊間所熟知——在将寒氣傳遞給每一個人的同時,持續加大研發投入,推動供應鍊重構,在成本增加已是必然之時,雖然營收數據有漲有跌,但總體看來,華為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過冬”戰略,傳遞出了明顯的積極信号。
ICT業務持續發力
在評價今年前三季度的營收時,除了老生常談的“符合預期”,華為輪值董事長徐直軍還提到了“ICT(信息通信技術)基礎設施業務保持穩定增長”。
華為的ICT基礎設施業務聚焦信息的分發、交互、傳送、處理和存儲。從産業角度看,ICT基礎設施業務主要包括聯接産業和計算産業。其中,聯接産業基于無線網絡、全光網絡、智能IP網絡、雲核心網等;計算産業聚焦多樣性計算和數據存儲産業布局,同時提供服務和軟件,支撐運營商及政企客戶的運營運維向數字化、智能化轉型。
任正非曾提到,華為的生存基點要調整到以現金流和真實利潤為中心,不能再僅以銷售收入為目标。具體而言,他認為華為要建基礎信息平台,更好地賣ICT(信息通信技術),基礎設施賣底座不是做生态,終端是未來華為崛起突破的基礎,但不能盲目。
2021年華為業務增長情況
華為推出“鴻蒙 歐拉”某種程度上是為扭轉ICT産業“缺芯少魂”的現狀,重整操作系統的“碎片化”現狀,作為華為布局操作系統的基本框架。其中,鴻蒙主要面向C端消費,用于手機、平闆電腦、智能穿戴、智能家居等智能終端、物聯網終端和工業終端;歐拉則主要面向服務器、雲計算、邊緣計算、嵌入式等形态設備,覆蓋互聯網技術、通信技術和運營技術,實現統一操作系統支持多設備,應用一次開發覆蓋全場景。
事實上,早在2019年華為發布鲲鵬戰略時就已明确歐拉操作系統的開源策略,并在當年年底正式開源。随後,華為對歐拉進行全面升級,使其面向數字基礎設施的操作系統,服務于鲲鵬的同時,支持服務器、雲計算、邊緣計算、嵌入式等各種形态設備的需求,覆蓋從互聯網技術、通信技術到運營技術的數字基礎設施全場景。
鴻蒙與歐拉具有一緻性,二者可以相互打通。鴻蒙被稱為萬物互聯的智能終端操作系統,智能手機、穿戴設備、物聯網設備等終端産品均可搭載鴻蒙。與此同時,數字基礎設施無論服務器、雲場景還是通信和通信技術、運營技術的嵌入式設備,亦或是邊緣計算設備,都可以通過歐拉完成适配。
有了這兩大系統支撐,華為ICT基礎設施業務(運營商業務、企業業務、消費者業務三大主營業務)才得以穩健發展,并在2021年實現銷售收入2815億元,海外收入占比超過50%;企業業務收入占比16.1%,借助行業數字化、智能化轉型加速的勢頭實現持續增長。
具體到企業服務業務,2022年上半年,華為企業服務實現營收547億元,同比增長27.5%,作為華為增長最快的業務,該業務的增速一直在刷新。從營收占比來看,企業服務業務從已2019年上半年的7.9%擴大至2021年上半年的13.4%,并在2022上半年再度提升至18.14%。
華為企業服務闆塊的重要組成部分當屬華為雲。IDC發布的數據顯示,2022年第一季度,華為雲在中國公有雲市場份額占比達到18%,僅次于阿裡雲;在中國政務雲基礎設施市場,華為雲以25.8%的份額保持着領先地位。
不僅如此,華為在To B市場持續擴大規模,面向政府、交通、金融、能源以及制造等重點行業,發布了11大場景化解決方案,成立了煤礦、智慧公路、海關和港口等軍團。
終端業務卧薪嘗膽
另一個可喜的消息是,華為所提到的“2022年前三季度,終端業務下行趨勢持續放緩”。在華為披露今年上半年營收業績時,彭博社就關注到華為銷售額終于出現季度同比增長的趨勢,并評價其為“這家中國電信設備巨頭正努力從美國的黑名單中生存下來。”
華為近五年财務概要
今年上半年,華為終端業務營收1013億元,營收占比降至33.59%,而去年上半年為42.35%;增速方面,該數據較去年同期下降了25.35%。終端業務下滑是造成華為今年上半年營收下滑的主要原因,這階段華為終端業務營收同比大降了46.95%,終端業務承壓态勢明顯。今年4月,華為常務董事、終端業務CEO餘承東曾表示,華為手機供應在2021年很困難,但今年已得到了極大改善,華為手機即将回歸。
孟晚舟在回應2021年終端業務營收整體縮減時坦言主要由三個原因造成:一是過去三年華為在供應連續性上是持續承壓;二是運營商業務與全球5G建設的周期緊密相關,中國經過2020年5G建設高峰,到2021年有所放緩;三是華為和全球所有企業一樣,在疫情下承受了一定的壓力。Omdia發布的數據顯示,華為2021年的手機出貨量已降至3500萬部,同比下降 81.6%,其全球市場份額從2020年的15%下降至2021年的約3%。
盡管如此,華為一直向外傳遞未來不會放棄也不會出售手機業務的信号。華為在技術攻關上爬坡多年,芯片需要先進工藝,體積要小、功耗要小,華為即使能設計出來麒麟芯片,但在供應鍊側無法滿足制造條件,這是中國手機行業整體面臨的“卡脖子”難關。華為輪值董事長郭平曾坦言,美國連續多年的制裁給華為帶來了非常大的困難,特别是華為的手機業務,因為手機芯片需要有強算力、低功耗和很小體積的需求,華為在獲得方面還有困難。郭平說,“解決芯片問題是一個複雜的漫長過程,需要有耐心,未來我們的芯片方案可能采用多核結構,以提升芯片性能。”
中信證券分析稱,從國内市場看,華為出貨量大幅下滑而其他廠商未能完全彌補空缺。中短期内華為的手機芯片、海外市場表現仍将承壓,預計華為手機2022年銷量為3000萬部。華為高管此前曾表示,正在積極與各方積極探尋供應鍊解決方案,也在尋找可穿戴、PC等多個新業務場景中的發展機會。華為的“1 8 N”全場景智慧生活戰略也将繼續發展,以智能手機為核心,8代表的平闆電腦、PC、VR設備、可穿戴設備、智慧屏、智慧音頻、智能音箱、車機和N代表的泛IoT設備也将大放異彩。2021年财報顯示,華為終端業務中可穿戴設備和智慧屏業務收入同比增長超過30%,搭載HarmonyOS的華為設備超過2.2億台,成為全球發展速度最快的移動終端操作系統。
寫在最後
毫無疑問的是,華為在2020至今承擔了不小的壓力。華為2020年營收增速大幅降低至3.8%,2017—2019年華為營收的年均複合增長率達19.15%,2020年的增速無疑是近幾年最低值,可見美國的打壓對華為業務産生不小影響。
但孟晚舟表示:“我們的規模變小了,但我們的盈利能力和現金流獲取能力都在增強,公司應對不确定性的能力在不斷提升。”在此過程中,華為堅定相信持續性的研發投入必然會在未來收到巨大的回報。
2012年至2021年,華為研發投入占全年收入比重已從在2013年的13.2%提升到了2021年的22.4%。十年來,華為累計投入的研發費用超過8450億元。目前,華為面臨先進工藝不可獲得的困難,加大戰略投入是生存的一環。華為主力通信産品采用多核的結構,支撐軟件架構的重構和性能的倍增。
至此,華為目前的“過冬”大法已經非常清晰:聚焦ICT基礎設施,将B端業務作為重要“糧倉”,不放棄終端業務的翻身仗。
參考資料: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