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翁失馬是一個成語,比喻一時雖然受到損失,也許反而因此能得到好處。也指壞事在一定條件下可變為好事。選自《淮南鴻烈集解》中的一個典故,衍生為成語“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淮南鴻烈》西漢淮南王劉安 等人所著。
故事原文:
近塞上(1)之人有善術者(2),馬無故亡(3)而入胡。人皆吊(4)之,其父曰:“此何遽(5)不為福乎?”居(6)數月,其馬将(7)胡駿馬而歸。人皆賀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為(8)禍乎?”家富(9)良馬,其子好(10)騎,堕(11)而折其髀(11)。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12)入塞,丁壯者引弦(13)而戰。近塞(14)之人,死者十九(15)。此獨以跛(16)之故,父子相保(17)。故福之為禍,禍之為福,化(18)不可極(19)深不可測也。
譯文
有位擅長推測吉兇掌握術數的人居住在靠近邊塞的地方。一次,他的馬無緣無故跑到了胡人的住地。人們都為此來寬慰他。那老人卻說:“這怎麼就不是一種福氣呢?”過了幾個月,那匹失馬帶着胡人的許多匹良駒回來了。人們都前來祝賀他。那老人又說:“這怎麼就不是一種災禍呢?”算卦人的家中有很多好馬,他的兒子愛好騎馬,結果從馬上掉下來摔斷了腿。人們都前來慰問他。那老人說:“這怎麼就不是一件好事呢?”過了一年,胡人大舉入侵邊塞,健壯男子都被征兵去作戰。邊塞附近的人,死亡衆多。惟有塞翁的兒子因為腿瘸的緣故免于征戰,父子倆一同保全了性命。
成語故事:
塞翁失馬戰國時期有一位老人,名叫塞翁。他養了許多馬,一天馬群中忽然有一匹走失了。鄰居們聽到這事,都來安慰他不必太着急,年齡大了,多注意身體。塞翁見有人勸慰,笑笑說:“丢了一匹馬損失不大,沒準還會帶來福氣。”鄰居聽了塞翁的話,心裡覺得好笑。馬丢了,明明是件壞事,他卻認為也許是好事,顯然是自我安慰而已。可是過了沒幾天,丢馬不僅自動回家,還帶回一匹駿馬。鄰居聽說馬自己回來了,非常佩服塞翁的預見,向塞翁道賀說:“還是您老有遠見,馬不僅沒有丢,還帶回一匹好馬,真是福氣呀。”塞翁聽了鄰人的祝賀,反到一點高興的樣子都沒有,憂慮地說:“白白得了一匹好馬,不一定是什麼福氣,也許惹出什麼麻煩來。”鄰居們以為他故作姿态純屬老年人的狡猾。心裡明明高興,有意不說出來。塞翁有個獨生子,非常喜歡騎馬。他發現帶回來的那匹馬顧盼生姿,身長蹄大,嘶鳴嘹亮,膘悍神駿,一看就知道是匹好馬。他每天都騎馬出遊,心中洋洋得意。一天,他高興得有些過火,打馬飛奔,一個趔趄,從馬背上跌下來,摔斷了腿。鄰居聽說,紛紛來慰問。塞翁說:“沒什麼,腿摔斷了卻保住性命,或許是福氣呢。”鄰居們覺得他又在胡言亂語。他們想不出,摔斷腿會帶來什麼福氣。不久,匈奴兵大舉入侵,青年人被應征入伍,塞翁的兒子因為摔斷了腿,不能去當兵。入伍的青年都戰死了,唯有塞翁的兒子保全了性命。
故事欣賞:
《塞翁失馬》通過一個循環往複極富戲劇性故事,闡述了禍與福的對立統一關系,揭示了“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的道理。如果單從哲學角度去看,這則寓言啟發人們用發展的眼光辯證地去看問題:身處逆境不消沉,樹立“柳暗花明”的樂觀信念;身處順境不迷醉,保持“死于安樂”的憂患意識。[5]
在一定的條件下,好事和壞事是可以互相轉換的,壞事可以變成好事,好事可以變成壞事。“塞翁失馬”的故事在民間流傳了千百年。無論遇到福還是禍,要調整自己的心态,要超越時間和空間去觀察問題,要考慮到事物有可能出現的極端變化。
作者簡介:
劉安(公元前179—公元前122),西漢皇族,淮南王。漢高祖劉邦之孫,淮南厲王劉長之子。西漢思想家、文學家,奉漢武帝之命所著《離騷體》是中國最早對屈原及其《離騷》作高度評價的著作。他曾招賓客方術之士數千人,編寫《鴻烈》亦稱《淮南子》。
每天一則小故事,了解精彩中國!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