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外資百貨龍頭、曾在西安開出第一家外資購物中心的百盛,近日公布了2021年度業績:部分财務指标得到改善的同時,虧損仍在繼續。
百盛去年虧損1.76億元 同店銷售上升4.7%
百盛集團上周公布的2021年業績公告稱,2021年公司所有人應占虧損為1.76億元。
這一虧損額比上年收窄29.64%。在2020年,百盛的所有人應占虧損曾達到2.5億元。
除虧損減少,百盛其他一些财務指标也有所改善。2021年,百盛經營收益總額47.39億元,同比增加7%。商品銷售總額(不含增值稅)增加到96.12億元。同店銷售上升4.7%。
不過,财報提到,疫情使得營商環境仍然動蕩。
2021年,百盛經營利潤3.24億元,比2020年減少7.3%。而且,因增加促銷來刺激銷售,百盛在2021年的商品銷售毛利率下降了1.1個百分點。
連虧局面亦未扭轉。2017年以來,百盛連續歸母淨虧損,并有4年虧損額超過億元。
翻閱百盛集團的曆年财報,可以看到,在香港市場上市以來,百盛2015年曾首度虧損1.86億元。盡管2016年依靠出售資産帶來的一次性處置收益扭虧,實現淨利潤1.47億元。但是,短暫回升并沒有改變大的趨勢,最近5年,百盛又陷入虧損狀态。
華商報記者注意到,去年百盛的同店銷售上升4.7%。“同店銷售上升,這是一個好信号,或說明線上銷售對該公司門店銷售的影響已經趨于減弱。具體情況,還需繼續觀察。”有商業人士分析。
一位商業運營人士稱,百盛連虧其實并不意外,“至少從業績變化沒有大起大落。”
财稅專家、西安交通大學管理學院特聘教授仝鐵漢表示,百貨類企業連續虧損意味着一方面企業的銷售收入、毛利未達到預期效果,另一方面是企業成本、費用過高,或者兼而有之。深層次原因,除了外部環境影響,還可能由企業選址、物業租金、經營環境、經營模式、商品定位、陳列擺放、産品價格、營銷策略、經營團隊、客戶服務等存在瑕疵或問題導緻。
十年沉浮 從“接連關店”到“多元轉型”
1994年,馬來西亞的商業巨頭百盛進駐中國,在北京複興門開出第一家店。
此後,百盛在國内市場一路擴張,一時風光無限。2000年,其在國内已擁有近20家門店。2004年,這個數字提升到30餘家。2005年,百盛集團在香港聯合交易所上市。
2011年可謂百盛業績的巅峰。據Wind數據顯示,這一年,百盛淨利潤達11.23億元。
到了2014年,瑪莎百貨、伊藤洋華堂等外資百貨門店接連減少,當時在國内擁有60家門店,觸角遍及全國36座城市的百盛,已穩坐外資百貨頭把交椅。
然而,風光背後,是百貨業态難以安放的焦慮。2011年之後,百盛淨利潤開始逐年下降,關店也成了止損選項。随後幾年,百盛在國内多個城市傳出關店。
到了2019年,百盛在全國隻有38家門店、1家金獅廣場、2家百盛優客城市廣場、超市、服飾及餐飲門店,相比2014年的60家門店總量已明顯“縮水”。
“變天”的零售市場、疫情的反複,讓百盛轉型逐漸緊迫。2021年10月,百盛簽訂了北京複興門百盛店北樓的寫字樓租賃合同。百盛預計,這處位于北京金融街的寫字樓将在2022年一季度交付給承租方,并相信将帶來穩定的經常性租金收入。
國内第一家門店“商改寫”,背後是百盛多元化轉型的真實寫照。近兩年,百盛正從單一百貨公司,轉向“時尚生活零售商”,新開門店也多以綜合體、美妝、城市奧萊等業态出現。
曾是西安潮流坐标 如今僅剩一店在運營
華商報記者結合數據統計發現,截至2021年,百盛集團在全國有43家門店、1家金獅廣場、2家百盛優客城市廣場、超市、服飾及餐飲門店。相比兩年前,門店總數“觸底反彈”。
但更多門店,或意味着費用與成本考驗。因此,百盛在年度業績公告裡提到,在開設具有競争優勢的新百貨店之外,也在考慮關閉業績不佳的百貨店。
盡管百盛自述“積極拓展零售業務版圖”,但在一些區域市場,其已讓出零售舞台中央。
在西安零售市場,百盛曾如标杆般存在。1998年,東大街百盛與西安消費者見面,這是西安第一家外資百貨,剛剛開業就吸納無數粉絲。
21世紀頭一個十年,百盛陸續在西安小寨、西大街、金花南路落地3家百貨商場,與開元、民生、世紀金花等本土商業巨頭分庭抗禮。
其後随着電商崛起、西安購物中心不斷興起、商圈分流等諸多因素疊加,傳統百貨壓力劇增。
2016年6月,百盛東大街店閉店。2018年底、2019年底,西大街店、小寨店又相繼歇業。
至此,百盛在西安市場僅剩下金花南路一家門店,華商報記者上周三在現場注意到,作為西安東二環頗有名氣的地标商圈,商場内顧客不少。但布局、設施甚至品牌資源,都偏向傳統百貨形态。某飾品櫃面的銷售人員向顧客介紹時,着重強調:“我們品牌在西安已有16年。”
許多人心裡,百盛曾是西安的時尚坐标。而在一些導航上,“百盛小寨店停車場出入口”的位置還仍被标注,即便昔日那座“小寨百盛”已經以新項目對外招商許久。
西安碑林特色街區建設發展有限公司執行董事夏強表示,近年來西安商業市場變化巨大,經營門檻明顯提高。對消費者,尤其是年輕一代消費群體而言,傳統百貨的品牌業态、裝修風格甚至促銷方式,吸引力都有所下降,“老牌商場在市場競争中難度加大。”
多家上市百貨零售企業 去年業績回升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1年限額以上零售業單位中的超市、便利店、百貨店、專業店和專賣店零售額比上年分别增長6%、16.9%、11.7%、12.8%和12%。
從數據來看,傳統零售業看起來增速尚可。但具體到零售企業業績,卻依然在掙紮。家家悅、華聯綜超、永旺百貨等預虧都達到數億,永輝超市更預計2021年虧損近40億元。可以說在社區團購沖擊、前置倉登陸資本市場、會員店和折扣店遍地開花等業态巨變下,超市類上市企業,形成了虧損“重災區”。
相對來說,已經公布的百貨類業績預報,比傳統超市要好看一些。
王府井預計,2021年預計淨利潤12.39億元-13.99億元,同比增加266%-313%;廣百股份預計淨利潤2.4億元-3億元,比重組後同比增長3.4%-29.24%;南京新百預計淨利潤10.11億元-12.49億元,同比增加34.49%-66.13%;茂業商業預計淨利潤約4.3億元-5億元,同比增長101.9%-134.7%。
當然百貨企業業績回升的原因,各不相同。
比如,茂業商業表示,業績預增主要因經營層面開展門店調改升級、優化門店結構、加速拓展線上業務,并通過優化内控管理降低成本。
南京新百稱,随着疫情在全球趨緩,受疫情影響業務闆塊營收逐步恢複,公司加強管理、降本控費,養老等業務闆塊業務拓展。
王府井業績增加,則主要是經營恢複和門店轉型。
線上獲客成本大幅提高 傳統零售行業迎來“回歸”?
過去十年,電商崛起,百貨業遭遇業績低谷,門店收縮。
不過,近兩年,随着電商競争的激烈與殘酷,線上獲客成本大幅提高,讓實體零售的重要性被重新審視。近兩年,新零售業态見證了咖啡、餐飲、美容、服裝等品類爆發,新品牌迫切需要實體場景來觸達用戶。
換句話說,百貨公司也正在迎來新的機遇。夏強比較看好“傳統百貨業在未來幾年内反彈。”他表示,随着消費市場分級,主打品類廣度與精度的百貨業态,在大中城市會有更強的生命力;而且,經曆了“去百貨化”的城市綜合體,也需要百貨業态的回歸。因為相比餐飲、娛樂等,百貨業态能夠帶來全時段消費體驗,且這種體驗更加真實和精準。
陝西師範大學國際商學院院長雷宏振也看好百貨業态在商業綜合體的回歸。但他同時認為,這個過程可能并不容易,也考驗着企業的靈活性和資金資源調配能力。比如,商場主題、陳列、環境和設施等是否能夠打動消費者,是否能讓年輕人對購物産生新鮮感、滿足感等,“影響賣場競争力的除了品牌,關鍵還有對消費趨勢的把握”。
可以預見,市場給予各零售業态的機會是均等的,颠覆是商業世界永恒的主題、自我革新的動力。百盛等老牌百貨企業,能否煥發“第二春”,選擇權掌握在企業自己手中,而選擇的正确與否則需要時間來檢驗。 華商報記者 查京京 文/圖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