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諸葛亮誡子書答案

諸葛亮誡子書答案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8-06 00:10:15

今天繼續讀初一上冊文言散文,課文是諸葛亮的《誡子書》。這是溫大總編上台之後的選文,我們小時候是沒有學過這篇文章的。

讀第一句我就卡殼了。

這一句是“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

首先,教參注“行”為“名詞,品行,操守”,注“靜”為“形容詞用作動詞,安靜,這裡指摒除雜念”,譯為“德才兼備的人,用屏除雜念來修養身心,用勤儉來培養品德。”

課本上注“靜”“屏除雜念和幹擾,甯靜專一”,注“以”“連詞,表示後者是前者的目的。”

諸葛亮誡子書答案(初一上冊諸葛亮誡子書中)1

無奈的是,既然注“行”為名詞“品行,操守”,那為何又不譯呢?按道理,這句話應該譯為“德才兼備的人的品行,用屏除雜念來修養身心,用勤儉來培養品德。”

可是,“品行”又怎麼會修養身心、培養品德呢?因此,教參解釋為:“君子的品行”與後文“修養”、“培養”搭配不當,故調整為“德才兼備的人”。但,“德才兼備的人”不正是“君子”的含義嗎?

如果按照教參的解釋,則諸葛亮應該把這句話寫成“夫君子,靜以修身,儉以養德”,又何苦加“之行”字呢?這個諸葛亮,簡直就是聰明反被聰明誤嘛,這麼不通順的句子也寫給兒子讀,這不是誤了諸葛家的子孫後代嗎?難怪諸葛亮的兒子默默無聞了。

但果真如此麼?是不是我們太笨?而不是人家諸葛亮不聰明?我們是不是對人家諸葛亮有誤解?我相信是我們後人笨,而不是諸葛亮寫不明白文章。諸葛亮,那是多聰明的一個人哪!

首先,我們先看看這句話中“以”字。課本上注“以”為連詞,表目的,一般可譯為“來”、“去”等,譯文中“用…來”明顯用的是介詞“以”的義項啊,如果把譯文中的“用…”去掉,譯文就變成了“德才兼備的人的品行,屏除雜念來修養身心,勤儉來培養品德。”

“以”字作連詞表目的,通常情況下,前後都應該是動詞,故此,教參就隻好把“靜”和“儉”解為形容詞用如動詞。但是,必須要這樣嗎?

韓峥嵘《古漢語虛詞手冊》P475-477注:以。介詞,引進動作行為的工具,可譯為“用”、“拿”。由此引申,還能引進動作行為的憑借、前提、标準等,可譯為“靠”、“按照”、“根據”等,所組成的介詞結構構成狀語或補語。此處“以”的賓語提到了它的前面,而且不限于疑問代詞賓語,這是它和其他介詞不同的地方,值得注意。

例如:《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無邪。就等于“以一言蔽之”;

又如:《古文觀止》卷一《齊桓公伐楚盟屈完》中“楚國方城以為城,漢水以為池”,就等于“楚國以方城為城,以漢水為池”。

那麼,這裡可不可以認為“以”字是介詞?如果可以,則“靜以修身,儉以養德”,就等于“以靜修身,以儉養德”

其次,我們來看看這句話中的“行”字。我感覺課本注釋者們,似乎想當然就認為這個“行”字就肯定、且隻能是名詞“品行、德行、行為舉止”等的意思,而“之”自然是助詞“的”。一定隻能這樣解嗎?一旦這麼解,就會陷入主語是“品行”,謂語“修養”、“培養”,賓語是“身心”、“品德”的陷阱。你總不能說A修養A吧?

八年級下冊有一篇文章是“大道之行也”,其中的“之”就是取獨,而“行”是“施行、實行”的意思。此處為什麼就不能呢?

此處,“夫君子之行”這句,如果“君子”解為“德才兼備的人”,那麼,“行”是可以解作動詞“修行”的意思的,而“之”自然是取獨,使得“君子之行”整體作主語。

經過上述分析,我認為這一句應該解為:

原文: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

試譯為:德才兼備的人修行,用甯靜修養身心,用節儉培養品德。

可是,我聽孩子說,課本上的注釋就是金科玉律,考試時如果敢逾越之,100%要扣分。

我心下默然。用陳涉的話來說,就是怅恨久之。

如上。

諸葛亮誡子書答案(初一上冊諸葛亮誡子書中)2

諸葛亮誡子書答案(初一上冊諸葛亮誡子書中)3

諸葛亮誡子書答案(初一上冊諸葛亮誡子書中)4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