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問我,中醫和西醫比,哪個更善于治病?
我的觀點是,中醫不善于治病。中醫隻是調理人的整體狀态,順便去化解疾病。
另外,還要看你所說的病,是什麼病,以及處于什麼階段。
比如說心髒病,到了急性心梗的時候,西醫遠比中醫強,治療迅速、快捷,效果立竿見影。
但是,有些心髒病,比如心髒神經官能症,中醫通過調理陰陽氣血的辦法,效果不見得比西醫差。
我給你舉個例子吧。
話說有這麼一個女性,姓孫,年36歲。本來,她根本沒有心髒病史,家裡頭也沒有遺傳病史。
但是就在半年前一次夜行途中,無意間受到驚吓,從那時候開始就經常感覺心悸、胸悶、頭暈、肢體乏力、晚上入睡困難,而且多夢。
這個人到醫院檢查過,沒什麼大事兒,确診為“心神經官能症”。
此人經過一段時間的西藥治療,效果不是很好。于是,她轉向中醫。
中醫刻診,見面色白無華,心悸,心慌,總覺得害怕,夜晚多夢難眠,手心多汗,舌淡少苔,脈數,于是就給開了一個配伍——
桂枝、白芍、炙甘草、生姜、大棗、丹參、檀香、夜交藤。水煎服,每日一劑。
結果如何?三劑之後,心悸胸悶的現象消失。再用4劑,心電圖完全正常。總共用了十多劑,諸證息平,完全恢複正常。
有這樣的效果,她之前求治過的西醫覺得不可思議。
不可思議嗎?其實,如果從中醫角度來看,這裡頭沒什麼值得奇怪的。
這個人的一系列症候裡頭,有一個堪稱是突破口,即“破獲案件”的主要線索。這就是手心出汗。
手心為什麼會出汗?中醫認為可能和胃熱有關,可能和心陰不足有關。當然,也可能和營衛不和有關。就這個女性而言,顯然屬于營衛不和。
所謂營衛不和,我再說一遍,就是體表衛氣、營血難以互相配合,使得肌表失固,從而多汗。衛氣、營血不和這個事兒,怎麼看出來的?
你看她,面色白、心悸乏力、夜晚難以入眠。這顯然是氣血虧虛、脾胃生化 不足。這個狀态下,體表營衛之氣怎麼能充盛、協調呢?
所以說,調和營衛,是這個女性患者的當務之急。
調和營衛的辦法,前面醫案裡頭用的是張仲景的桂枝湯配伍。這是群方之祖啊,有名氣。桂枝溫陽化氣實衛氣,芍藥養陰合營,養陰血。
生姜和大棗固護脾胃,促進氣血生化之源。甘草調和諸藥,配合桂枝和芍藥來養營衛之氣。
那麼,這樣的配伍和思路,又是怎麼作用于心,改善心神經官能症的諸多症候呢?
很簡單啊,你看這幾味藥,桂枝是不是通心陽的?白芍是不是可以養心血?大棗是不是可以養血安神?炙甘草是不是可以養心?這不都是奔着心去的嗎?
另外,你可别忘了,桂枝湯配伍通利的是太陽經啊。外感風寒,病犯太陽經,桂枝湯這時候是要上陣殺敵的。
而太陽經經氣和少陰心經經氣是互為表裡的啊。因此,桂枝湯調養太陽經,也必然可以調節于心。
為了增強它調心養心的功效,所以醫案裡用的配伍,就是在桂枝湯基礎上,增加了養心安神、活血化瘀的丹參、夜交藤、檀香。大棗的用量很重,達到12枚。
這就是來龍去脈了。
這個醫案,是我從前在經方學習班進修的時候,老師給我們講的。
當時給我的感受就是,這一切太妙了。
我把這個寫出來,和咱們廣大的中醫愛好者分享。我覺得,從中我們會學到不少東西。尤其是對經方的運用,應該有新的了解。
回到開篇的問題——中醫能不能治病?我覺得,中醫可以治病。關鍵是,我們對病的理解有多少,對人體的理解有多少,對中醫的理解有多少。
如果我們真的能學習其中的精髓,認真研讨,我們應該會發現,中醫不但可以治病,而且可以治得好、治得快。你說對不對?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