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京報
自2013年起,北辰購物中心對集團母公司的利潤貢獻逐年下滑,甚至入不敷出。
2018年開年,有27年曆史的北京北辰購物中心亞運村店對外宣布正式停業,引發業内一片嘩然。回顧2017年,華堂、百盛撤店,莊勝崇光“撤櫃潮”等事件依舊曆曆在目。據市場研究機構的不完全統計,2017年全國至少有45家百貨店關門歇業。
市場壓力猶在,互聯網模式緊逼,面臨着新的危局與機遇,有人選擇直接閉店止損,有人選擇親近社區,也有人迎合消費者、加碼體驗,業内的探索布局、實踐方法各有不同,收效也是有人歡喜有人憂。
輪回
十年沉浮 “觸網是必然選擇”
王铮(化名)曾經是北京北辰購物中心的租戶,她于2007年在對外經貿大學附近創辦了美甲店,生意漸好後便于第二年搬入了北辰購物中心。據她回顧,早年作為“奧運”新貴聚集地,北辰購物中心曾經成為了不少市民們購物、休閑的優先選擇。而她的美甲店,借此勢頭,也曾經擁有過一段發展的“黃金期”。
“生意最好的時候,店内有8個員工,店鋪的年利潤将近20萬。但好勢頭沒有持續多久,大概也就是個三四年,周邊的商場越來越多,北辰的店鋪、裝修越來越顯得陳舊,人也越來越少。最後,我也被迫解散了員工,隻剩下兩個徒弟和我在一起勉強度日。這樣的局面,直到最近兩三年,有互聯網的接單模式後才有好轉。”在回憶時,王铮向記者展示了自己手機上58到家、河狸家等互聯網接單工具,她笑稱“40多歲的自己還要擁抱互聯網,有的時候也是無奈的,但這是必然選擇。”
王铮的遭遇并不是個例,張先生也曾經是國内某知名女鞋品牌的北京經銷商,在北辰購物中心内也是幾經沉浮。早年,他也是看中了這塊奧運寶地,與合夥人冒着負債運行的風險,在這裡開設了近30平米面積的店面。果然,在奧運前後的四五年間他很快就回了本,并把店面擴張到三間。可之後,這三家店面的收益卻越來越薄。
“尤其是北辰購物中心裡面的這一家,在連續虧損三年後,我還是把它關掉了。而像我這樣的鞋服店面,在那幾年裡面,有同樣的情況至少十有六七,這說明商場不行了,是大趨勢,不是我們一兩家品牌的問題。”
而查閱北辰購物中心母公司“北辰實業”中披露的數據可知,自2013年起,此店對于集團母公司的利潤貢獻便逐年下滑,甚至入不敷出。而在其停業後,北辰集團或将其改造為集文創、教育、培訓業态為一體的we work空間,或是商業寫字樓。
逼仄
2018年是傳統百貨的最後一年?
早在2014年時,就曾有市場人士斷言,未來5年,傳統百貨商場将面臨“生死劫”,或許會在2018年前後徹底消失掉。時至如今,雖然“徹底消失”之說未能完全一語成谶,但傳統百貨業的寒冬之勢愈加濃烈,卻已經是不争的事實了。
依據零售專研機構聯商網的歸納,過去兩三年裡面,停業百貨品牌已經橫貫全國所有外資、國資、民企百貨業态,就百貨集團來看,去年停業最多的則是百盛5家,此外是香港新世界3家,台灣遠東和友好集團各2家。
而從地域上來看,2017年一年裡,華東關停15家,西南11家、華北7家,東北2家,華中3家,西北2家。從城市分布來看,成都有8家店停業,北京7家、上海5家、重慶3家、蘇州2家緊随其後。由此可見,經濟發達區域及城市競争激烈商業轉型升級較快,購物中心業态也較為發達,關店數量較多,而三、四線城市的市場空間猶在,尤其是在河南、河北、山東等地,新店開張的數量與速度,仍然高于行業平均水平。
另外,就是在一線城市内,剩下的一批百貨商場大都活得不錯,比如說最近轉型布局“買手店”的北京SKP,在2017年就取得了125億的營業額,成為了中國首個單店業績過百億的商場。
轉型
消費場景、生态模式大變
最近兩年裡,傳統百貨商場布局轉型的腳步卻越來越大膽而精細,收效暫時看來也是有人歡喜有人憂。
優他國際品牌投資管理有限公司總裁楊大筠認為,傳統百貨當下如履薄冰,影響的因素複雜而多重,有傳統業态的式微、也有全球範圍内零售大環境的不佳、也有居民消費升級所造成的需求改變等,所以改變也需要是綜合而全面的。在這一背景下,許多百貨商場都将打造“體驗式消費的綜合購物中心”作為“救命稻草”。
這一模式,因為有大悅城、三裡屯等成功案例在,所以在環北京範圍内,算是比較主要的一種調整方式。比如新世界百貨、天虹各大百貨公司加大了購物中心、奧特萊斯、新興自營業态的投入。
而另一面,有些“不算是特别看好百貨業”的商場,則一心緻力于“去百貨化”,像是SKP、銀泰皆屬于此例,而它們兩個,前者是轉型大品牌、設計師品牌買手店、時尚生活方式等聚集的高端潮流生活社區,後者都側重于轉型成為深耕市民生活方式、互聯網新生态,為他們提供一站式綜合服務的全零售企業。
當然,其中還有為數不少的百貨集團,為了止損,而直接選擇“關店”了事。
對此,羅蘭貝格全球合夥人兼大中華區副總裁陳科分析指出,長期以來,傳統百貨主要依賴招商品牌吸引消費者,依靠當“二房東”盈利,這一模式能夠奏效的前提是早年零售市場好,消費者們的需求增長快。但最近這幾年,這些紅利都已經漸行漸遠。如今,“網購一代”的80後、90後成為了市場消費主力,傳統百貨謀求創新,需要重新定位消費群與他們的購物需求、重新優化體驗,培養全新的、獨屬于自己的競争力,才能赢取下一個“新十年”。
而對于傳統百貨與互聯網的漸進融合,一向标榜自己在“新零售”領域涉水頗深的銀泰百貨CEO陳曉東在2017年舉辦的“菜鳥大會”上指出,傳統零售場景下,品牌與消費者之間雖然有人在聯結,但依舊存在着溝通的成本與理解的溝壑,中間消耗的成本還是很多的。“新零售”則更多的要把主動權從供給方轉到需求方,讓“貨找到人”,而不是“人去找貨”,這樣的全新購物體驗,現在看來不管是在消費者習慣養成方面,還是供應品牌供應鍊、物流方面的布局,都是極大的挑戰,是否能夠最終奏效,并推廣至全行業,仍有待市場實踐與時間檢驗。
采寫/記者 周紅豔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