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從論語12章中學習

從論語12章中學習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5-10 01:41:57

曾仕強頻道 儒道易行

王道管理咨詢

傳播聖賢智慧,弘揚道統文化!踐行中國式管理!敬請關注儒道易行!您将得到《中國式管理》的智慧和方法以及《易經》、《論語》等經典的研習及傳承!

從論語12章中學習(日習經典論語性相近)1

原 文

子曰:“性相近也,習相遠也。”

注 釋

性:指人的本性,亦包含氣質。

義 釋

《孟子》(告子章句):公都子曰:“告子曰:‘性無善無不善也。’或曰:‘性可以為善,可以為不善;是故文武興,則民好善;幽厲興,則民好暴。’或曰:‘有性善,有性不善;是故以堯為君而有象,以瞽瞍為父而有舜;以纣為兄之子且以為君,而有微子啟、王子比幹。’今曰‘性善’,然則彼皆非與?”

孟子曰:“乃若其情,則可以為善矣,乃所謂善也。若夫為不善,非才之罪也。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也;恭敬之心,禮也;是非之心,智也。仁義禮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則得之,舍則失之。’或相倍蓰而無算者,不能盡其才者也。詩曰:‘天生蒸民,有物有則。民之秉夷,好是懿德。’孔子曰:‘為此詩者,其知道乎!故有物必有則,民之秉夷也,故好是懿德。’”

《六祖壇經》 :祖以袈裟遮圍,不令人見,為說金剛經,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惠能言下大悟,“一切萬法,不離自性。”遂啟祖言:“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

《四書集注》:此所謂性,兼氣質而言者也。氣質之性,固有美惡之不同矣。然以其初而言,則皆不甚相遠也。但習于善則善,習于惡則惡,于是始相遠耳。程子曰:“此言氣質之性。非言性之本也。若言其本,則性即是理,理無不善,孟子之言性善是也。何相近之有哉?”

《四書蕅益解》:性近習遠。方是不變随緣之義。孟子道性善。隻說人道之性。以救時耳。

《論語新解》:子貢曰:“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論語》惟本章言及“性”字,而僅言其相近。性善之說始發于孟子。蓋孔子就人與人言之,孟子就人與禽獸言之。孔子沒而道家興,專倡自然,以儒家所言人道為違天而喪真,故孟子發性善之論以抗之。然亦未必盡當于孔子之意,故荀子又發性惡之論以抗孟子。本章孔子責習不責性,以勉人為學。

從論語12章中學習(日習經典論語性相近)2

今 譯

孔子說:“人的性情本來十分接近,由于習染不同才相差很遠。”

主 旨

孔子認為人的本性相近,勉勵大家謹慎學習。

引 述

從論語12章中學習(日習經典論語性相近)3

孔子對“性”的提示,在《論語》中,隻有這一句。難怪子貢曾經感慨“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公冶長篇》)。就算這一句話,也沒有說明什麼叫做性,又相近到什麼程度。

“性相近”用現代話來說,可以用“同類意識”來表示。人與人在一起,發現彼此有很多相同的地方,産生同類意識,所以才稱為人類。“相近”是相差不遠的意思,既不完全相同,當然也不可能完全相異。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應該是“性相近”的最好寫照。

“習相遠”用現代話來說,可以用“個别差異”來形容。各人所處環境不同,所養成的習慣,互有差異。人心不同,各如其面,應該是“習相遠”的真實注解。

“性相近”是學習的基礎,隻要認真學習,人人可以成為堯舜。“習相遠”是學習的結果,稍微不謹慎,便相差很遠了。

“性相近也”,可以用來說明人性原本彼此相近,卻不能因此推定人性是善或惡。“習相遠也”,可以推論人性是可以塑染的,否則怎麼能夠由于習染而使原本相近的性,變成相遠的人呢?孔子的人性觀,應該以告子所說:無善無惡。後人可以塑染,則是大家必須努力的重點。

生 活 智 慧

(一)性是人的天性,與生俱來的本性。孔子雖然沒有直接指出性善,但他把仁當做人性的共通點,隐含有性善的意思。由于後天的塑染,才能啟發先天的仁性,所以我們認為孔子主張人性可塑,并未直接說明孔子主張性善。

(二)習有主動和被動兩種作用,自己決定學好,屬于主動;接受環境影響,學壞了,屬于被動。可見習的結果,大多可以自行決定,不能完全怪罪于外界的環境,這是孔子主張“反求諸己”的重要原因。

(三)習有仿效和自覺雙重作用,一方面仿效,一方面必須自覺。所以學和思要并重,“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為政篇》)。姑且不論自己的性如何,都應該好好學習。

建 議

立定學聖學賢的決心,轉化自己的氣質,啟發自己的智慧,确保學習的正面效果,這才是積極的人生。

從論語12章中學習(日習經典論語性相近)4

別 裁

曾經提到過,要了解中國文化,《三字經》和《千字文》這兩本書非常重要。一個美國人跟我學了一年《易經》,然後用英文寫了一本關于《易經》的書,在美國各大學應用。這位美國朋友說,促進中西文化交流的工作,我們年紀都太大了,應該把下一代培養起來,于是把我最小的一個孩子帶去了,當年才十二歲。不過每年暑假都回來,習毛筆字,讀中國的四書五經。在美國已經讀到高中了,最近寫信回來告訴我,在美國課餘讀《三字經》、《千字文》,他說愈讀愈同意其中的道理,并要我把“性相近,習相遠”這兩句,特别加以解釋。這兩句話就是來自《論語》,所以我們不要輕視了《三字經》,我們這一代,一開始就讀這本書,現在的學生,對這本書是不是能夠完全解釋明白,還是一個問題。我始終贊成小孩子在課餘要背誦這本書,到長大了拿出來,一點一滴都有用。

“性相近,習相遠。”這兩句話,表面上是解釋人的心理。人的性質雖有相近之處,但發展方向各有不同。在教育上就看得到,現在大學聯招分組的辦法,問題實在很大,有的人根本不知道每一科系的真正内容,考試之前對自己的性向也不清楚,結果考取被分發之後,才發覺自己并不适宜這個科系。這就是糟蹋人才。現在的所謂性向,不是性相。“性相近,習相遠。”人的性質相近,但是各人興趣不同,習慣也不同。譬如說一個人的個性,硬是不喜歡這一套,可是硬把他拉到這一門工作上,慢慢習慣了,就與原來個性的興趣越來越遠。這還是表面的解釋,照這樣說法,用來作孔子與陽貨見面的解釋,等于拿孔子的話自己作聲明,他們都希望孔子出來做官,後來孔子硬不出來。各人興趣不同,習性也不同,沒有辦法與這個時代社會溝通,不受時代環境影響,自己始終超然獨立地站住,這就是“性近”、“習遠”的道理。這種修養是很難得的,這是連着上文的說明。此外我們單獨研究這兩句話,問題大得很。就是孔子講到形而上道了。何謂“性近”“習遠”?這個性字,在現代哲學思想上,也可以說是指人性。什麼是人性?是個問題。根據中國文化,都用孔子的話,“人之初,性本善。”就是說人的原始,都很善良,沒有壞人。關于性善、性惡的問題,我們已經提到過的。孔子在這裡講的性,雖然是有了生命的後天之性,但人一生下來,在嬰兒階段的天賦之性,還近于先天的本性,總是善的。“習相遠也”,後來的習慣一來加上,越變越與天賦之性相遠了。拿事實來看,我們每人個性,本來的善良的,習慣很容易學壞。這習慣對人是很重要的,環境會改變人,所以在教育思想上,對這六個字就要特别注意。“性相近也,習相遠也。”人習慣了以後,離開本來的善良、純潔越遠,嗜好越來越大。所以對于自己的修養,不管是做什麼事,乃至出将入相,富到擁有千萬美金,而能保持原來樸素的人非常少。這是學問的道理,須要高度的修養。往往本性是相近于道,習慣越來越壞,把自己變得遠于道了,這是要注意的。

從論語12章中學習(日習經典論語性相近)5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