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日常寫楷書時,為何“左”字的上橫要短,“右”字的上橫要長?
古人也是這樣寫的。這兩個字是一對看似很相近的“組合”,為何寫法上有這樣的區别呢?
這個問題,我們要從漢字起源和楷書的結體規律兩個角度來分析。
一、從漢字起源的角度來看1.“左”字的前世今生是這樣的。
如上圖。篆書的“左”字,左邊是個“帶胳膊的左手”(甲骨文的左字大緻就是這麼個形态)。紅标部分是“手”,綠标部分是“胳膊”。
紅标部分的線段,最終演化成楷書“左”字的“上橫”。而綠标部分的線段,最終演化成楷書“左”字的撇。“手”短,“胳膊”長。由此,楷書的“左”字,上橫短,撇要長。
2.“右”字的前世今生是這樣的。
篆書到隸書,再到楷書,“右”字是這樣演變的。
如上圖。篆書的“右”字,右邊是個“帶胳膊的右手”(甲骨文的右字大緻就是這麼個形态)。綠标部分是“手”,紅标部分是“胳膊”。綠标部分的線段,最終演化成楷書“右”字的“撇”,而紅标部分的線段,最終演化成楷書“右”字的橫。因其是“胳膊”,所以長一些。
以上是從漢字起源的角度來分析的。
二、從楷書結體規律的角度來看1.“左”字,要考慮“上緊下松”
大多數的字,是按照“上緊下松”的原則來處理的,這樣的結構看起來更有穩定性。
如上圖。如果把“左”字的上橫寫長了,整體的形态是上大下小,上松下緊,頭重腳輕,缺乏穩定性,是難看的。所以,從結體規律來看,此字上橫短點才好看。
可不可以把上橫和下橫都寫長一些呢?
如上圖。左圖的字,顯然是難看的。當字中有多個橫時,一般是要有長有短,應凸顯一個,把另外的收起來。有收有放,松緊有緻。所以,應如右圖那樣來寫。
2.“右”字,要考慮“滿收空放”
如上圖。書法中有一個原則,叫“滿收空放”,或“實收虛放”。
對這個“右”字而言,“口”如果寫大了,會顯得整個字特别大,特别“滿”,所以“口”要稍小一些。而橫畫是另外一個情況。橫畫如果寫“高”了,它也會使字看起來顯得“滿”,所以橫不可以寫得太高。但是,橫畫如果寫得稍長一些,它不會使字看起來很“滿”,反而會顯得字很舒展大方。所以在此字中,“口”要“收”,小一點,“橫”要“放”,長一些。這樣有收有放,才更協調。
框形結構的部件(比如此處的口),因其外形輪廓清晰,在視覺上看起來顯“實”顯大,故要“收”着寫,不宜寫大。非框型結構的部件,因其外端是“點”,顯“虛”,顯小,故可根據情況适當放開寫長一些。
三、另外的思考古人寫這兩個字,基本也都是按上述原則來處理的。“左”字上橫短,“右”字上橫長。
如上圖,書法中,楷書“右”字的撇,經常在起筆時有一個明顯的頓筆,這個其實可以看成是篆書演變成楷書的過程中遺留下來的痕迹。而“左”字的撇,起筆時是沒有這個特點的。
另外,這兩個字的行書寫法也都各具特點。“左”字,先寫橫再寫撇。“右”字,先寫撇再寫橫。
如上圖。寫行書或行楷時,這兩個字的第一二兩筆,筆順是不同的。也可以引申一下,當字的橫短撇長時,先寫橫再寫撇,如“灰、友”。當字的橫長撇短時,先寫撇再寫橫,如“有、布”。
總結:這兩個貌似相近的字,在寫的時候是有不同要求的。
“左”字上橫短,“右”字上橫長,原因有兩個:
一是因為他們的“出身”不同,二是因為他們要受楷書結體規律的約束。
本文由寫字峰法原創。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