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張勃(北京聯合大學北京學研究所研究員)
今年4月14日,農曆三月初三,是上巳節。這個曆史悠久的傳統節日,已經被今人忽略,甚至很多人不知道它的存在;而在唐代,它卻是法定放假的重要節日。
故宮甯壽宮花園中褉賞亭内的曲水流觞李韻攝/光明圖片
“賜歡仍許醉,此會興如何。翰苑主恩重,曲江春意多。花低羞豔妓,莺散讓清歌。共道升平樂,元和勝永和。”
唐憲宗元和年間的一次上巳節,白居易參加皇帝主持的曲江宴會後,留下了上面那首即事詩,字裡行間充滿了感恩、欣喜之情。詩中的“永和”指的是東晉永和九年上巳節(公元353年)的蘭亭集會。這次蘭亭會因王羲之的《蘭亭集序》而流芳百世。被譽為“群賢畢至,少長鹹集”的這次蘭亭集會,無疑是上巳節發展史上的一個豐碑。不過在白居易眼裡,“元和勝永和”,他參加的這次曲江宴會是比蘭亭集會更勝一籌的。白居易的個人書寫有無溢美之詞,我們不好揣測。但在上巳節悠久的發展曆史上,唐代的确是一個難以超越的高峰。
唐代之前的上巳節
上巳節的得名源于過節的時間。我國古代曾流行幹支紀日法,上巳節時在三月第一個巳日,故而得名,也稱“元巳”。魏晉以降,上巳節相對固定在三月初三日,因此又稱“三月三”。
上巳節是一個古老的節日,有學者認為早在周代就已經出現,起源于蘭湯辟邪的巫術活動,也有的認為源于先民的生殖崇拜活動,或源于原始社會的性禁忌制度。而民間也有多種傳說。其中一則與西周時期的周昭王有關,傳說周昭王伐楚失敗後淹死在漢水,兩個叫延娟、延娛的女子挾擁着他一同沉沒,當地人十分同情他們,每到上巳日就進行祭祀。另一則傳說講的是漢代人郭虞生有三個女兒,其中兩個出生在三月上辰日,一個出生在上巳日,不幸的是,三個女兒在兩天之内先後死亡,大家以為不吉利,所以都到水邊洗浴清潔,以消除不祥。民間傳說作為節日起源的解釋雖不足憑信,卻反映了上巳節最初在人們心目中是一個兇日的事實。也正因此,祓禊(音“服戲”,即在到水邊洗濯去垢,以驅兇祈吉——編者注)就成為上巳節興起最早也最重要的習俗活動,并且是從上到下、全民參與的習俗活動,《後漢書·禮儀志》就載:“是月上巳,官民皆絜于東流水上。”
魏晉南北朝時期,上巳節的習俗活動變得更加豐富多彩,人們不僅到水邊洗手濯足,還有将酒灑到河中、将雞蛋和棗投到水裡的做法,并形成列宴作飲、曲水流觞之俗。曲水流觞就是人們結伴到水邊祓禊後,坐在彎曲的水流兩旁,在上遊放置酒杯,酒杯順流而下,停在誰的面前,誰就取杯飲酒。文人們追求風雅,不僅飲酒,還要賦詩。前面所說的蘭亭集會就是如此。“曲水”有的是天然流水,有的是人工設置。最早的人工曲水流觞,是曹魏時在洛陽禦苑中建造的“流杯石溝”和“禊堂”。據《宋書·禮志》記載:“魏明帝天淵池南,設流杯石溝,燕群臣。”這一做法影響深遠,今天在北京,故宮博物院的甯壽宮花園裡還有禊賞亭,亭中可感受曲水流觞的韻味。
因為上巳節和水密切相關,為了增加娛樂性,魏晉時期還發明了水上“百戲之具”,到隋朝更将其發揚光大。隋炀帝曾經讓人造“水飾”72種,并在上巳節召集大臣欣賞。這些水飾有人物,有禽獸魚鳥,都用木頭雕刻而成,“或乘舟,或乘山,或乘平洲,或乘宮殿,木人長二尺,衣以绮羅,裝以金碧,及作禽獸魚鳥,皆能運動如生,随水曲而行”,精妙絕倫,令人歎為觀止。
經過數百年的發展,到唐代,在相對安定、寬松自由的社會環境中,上巳節達至其生命的鼎盛,成為官民最看重的節日之一,堪稱春天的狂歡節。
令節推元巳
過節是需要時間的,唐代将過上巳節的時間用制度化的方式進行了規範。
在我國,至少從秦漢時代起,國家公務人員已有休沐和告甯制度,但普遍地給節日放假,是始于唐代。在唐玄宗開元七年就有上巳節放假一天的規定,唐德宗貞元四年(公元788年)頒布《三節賜宴賞錢诏》,更将其定為“三令節”之一(即農曆二月一日中和節,三月三日上巳節,九月九日重陽節。——編者注),鼓勵大家快樂過節,規定三節時,“宜任文武百僚,擇勝地追賞。”同時給予制度化的資金支持。此後,上巳節宴會蔚然成風,不僅皇帝“賜群臣大宴,登高臨流,與時所宜”,就是地方官員,也得以“自宴其僚屬”,從而成為大唐興盛的重要表征。
“令節推元巳”。上巳節當然不是上層官員的專屬“令節”,它是大家共同的“令節”。“三月初三日,千家與萬家。蝶飛秦地草,莺入漢宮花。鞍馬皆争麗,笙歌盡鬥奢。”唐代詩人殷堯藩的這首《上巳日贈都上人》,所描寫的正是不分男女、不分老少、不分上下的狂歡場面。
傾都祓禊晨
祓禊是上巳節的标志性活動,“巳日帝城春,傾都祓禊晨。”唐代人依然沿襲着到水邊洗濯的做法。不過,與之前人們喜歡在水邊洗濯不同,唐代人更願意乘着船一邊飲酒一邊遊玩。宋之問曾泛舟昆明池,目睹了“桃水漲而浦紅,蘋風搖而浪白”的良辰美景;盧綸則奉陪渾侍中泛舟渭河,共同領略了“青舸錦帆開,浮天接上台。晚莺和玉笛,春浪動金罍”的優美風情……
伴随着舟船成為許多唐人在上巳節的活動空間,船上、水中的活動變得豐富起來。人們在船上設宴禊飲,歌舞奏樂。唐文宗開成二年(公元837年)三月三日,白居易、劉禹錫等15人就在洛水“合宴于舟中”,他們“由鬥亭,曆魏堤,抵津橋,登臨溯沿,自晨及暮,簪組交映,歌笑間發,前水嬉而後妓樂,左筆硯而右壺觞”,潇灑風流,引來衆人圍觀。
當時人們還在船上安排百戲表演,甚至出現競渡的盛況。符載的《上巳日陪劉尚書宴集北池序》對此有集中描寫:“其降車也,鼙鼓發;登舟也,絲桐揭;解纜也,百戲作。”又有競渡之戲:“一号令,雷鼓而飛,千桡動,萬夫呼。閃電流于目眦,羽翼生于肘下。”激烈的争奪引來衆多的觀看者,他們歡呼着呐喊着,為自己心儀的船隻加油助威,場面十分熱烈。宮中也有競渡的做法,宮女們則是重要的參與者。“猩猩血彩系頭标,天上齊聲舉畫桡。卻是内人争意切,六宮羅袖一時招。”一千多年前宮廷競渡活動的熱鬧繁華,就這樣從張祜《上巳樂》有聲有色的描寫中迸發出來。上巳競渡是唐代人的新發明,它無疑擴張了上巳節的聲勢,也進一步激發了上巳節的生機與活力。
滿國賞芳辰
上巳節是一個春天的節日。此時恰值莺啼柳綠、繁花似錦,踏青遊玩便成為節日裡的亮麗風景,曲江一帶更是踏青賞玩的好去處。曲江位于唐都長安東南部,因“其水曲折似嘉陵江”而得名。這裡“菰蒲蔥翠,柳陰四合”,亭台樓閣星羅棋布,是著名的風景勝地。上巳節時,皇家在此招宴,百姓們也來踏青賞春,以至平時找都找不到的人,卻在這裡不期而遇。許棠有首詩很好地描狀了曲江三月三日的盛況:“滿國賞芳辰,飛蹄複走輪。好花皆折盡,明日恐無春。鳥避連雲幄,魚驚遠浪塵。”整個長安城的人都出動了,馬蹄飛奔,車輪滾滾。美麗的花朵紛紛被折,恐怕明天就看不到春天的樣子了。小鳥們慌忙避開高高搭起的帳篷,魚兒們則被遠處的浪花吓得鑽進水中……春天的景色如此動人,歡娛的生活如此令人不舍,“綠水殘霞催席散,畫樓初月待人歸。”踏青遊玩總是要到天色暗下來方才罷休。
上巳節是前人留給唐代人的文化遺産,唐代人則通過自己的節日生活繼承了這份遺産并将其發揚光大。上巳節的不少活動,如踏青、泛舟、競渡等都是前代上巳節罕見的,但在唐代都成為時人過節的重要方式,并對後世産生了深刻影響。如果我們将上巳節的曆史比作一根長長的鍊條,唐代無疑是其中最奪目的那一環。
(本文為“北京聯合大學高水平科研成果獎孵化項目”研究成果)
《光明日報》( 2021年04月11日12版)
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