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元大都遺址古人

元大都遺址古人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1-14 02:38:17

元大都遺址古人(考古詞條鐵器時代)1

▲ 元大都遺址

元代都城遺址。在北京市舊城的内城及其以北地區。始建于元世祖至元四年(1267),至元十一年建成宮城,至元十三年建成大城。至元二十二年頒布從金中都舊城遷居大都新城的占地辦法,開始全面營建大都。在元世祖忽必烈時期,大都城的規模已基本定型,成為當時世界上著名的大城市。其城市規劃在中國封建社會後期的都城發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并直接為明清北京城所繼承。

元大都遺址古人(考古詞條鐵器時代)2

▲ 元大都遺址平面複原圖

調查、研究和發掘元大都的研究是從20世紀30年代初開始的,以文獻記載和地面遺迹調查資料為主,主要是從建築史的角度來探讨大都的平面布局和規劃。50年代中期,清華大學建築系教授趙正之對元大都的城市規劃作了全面的研究,複原了街道系統和若幹重要建置,提出了元大都的中軸線即明清北京城的中軸線的新論點,引起了學術界的重視。1964~1974年,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和北京市文物工作隊共同勘察了元大都的城垣、街道、河湖水系等遺迹,發掘了10餘處不同類型的居住遺址和建築遺存,出土了大量的瓷器等生活用品。在此基礎上,對元大都的平面規劃作了複原。

元大都遺址古人(考古詞條鐵器時代)3

▲ 元大都遺址出土的青花瓷扁壺

城垣、街道和水系 元大都平面呈長方形,經勘探南城垣在今東西長安街稍南,東、西城垣即明清北京内城的東、西垣,北城垣在今安定門小關和德勝門小關一線,夯土城垣仍殘存于地面上。城牆全部用夯土築成,基部寬達24米。全城南北長約7600米,東西寬約6700米,面積約50餘平方公裡。皇城和宮城的範圍也已探明。皇城位于城南部的中央地區,俗稱“闌馬牆”,牆基寬約3米左右,東牆在今南北河沿西側,西牆在今西皇城根,北牆在今地安門南,南牆在今東、西華門大街以南。宮城偏在皇城東部。宮城的南門(崇天門)約在今故宮太和殿的位置上,北門(厚載門)在今景山北部,它的夯土基礎已被發現。宮城的東、西兩垣約在今故宮東、西兩垣附近,但牆基在明代已被拆除改建,殘存處最寬約16米。

元大都遺址古人(考古詞條鐵器時代)4

▲ 元大都和義門甕城全景

縱貫宮城中央的南北大路,即是元大都的中軸大路,已被發現,在景山北牆外發現的南北大路遺迹,寬達28米。這一發現,糾正了元大都中軸線偏西的說法,證實了元大都的中軸線與明清北京城的中軸線相沿未變。

元大都遺址古人(考古詞條鐵器時代)5

▲ 元大都後英房全景

在元大都的東北部分發現街道遺迹,在南北向主幹大街的東西兩側,等距離地排列着許多東西向的胡同。大街寬25米左右,胡同寬約6~7米。從光熙門大街至北順城街之間,排列東西向胡同22條。這與今北京内城中從朝陽門(元代稱齊化門)至東直門(元代稱崇仁門)之間排列22條東西向的胡同是相同的。由此可證,今天北京内城的許多街道和胡同,基本上仍保存着元大都街道布局的舊迹,為複原元大都的街道提供了科學依據。

元大都遺址古人(考古詞條鐵器時代)6

▲ 元大都遺址出土的龍泉窯青釉瓷盤

元大都城内的河湖水系可以分為兩個系統,一是由高梁河、海子、通惠河構成的漕運水系統;一是由金水河、太液池構成的宮苑用水系統。對這兩條水系都作了全面的勘探。高梁河引白浮諸泉及甕山泊水,從和義門(今西直門)北入城,彙為積水潭,橫貫大都西城中部,稍大于今太平湖(已被填平)和什刹前、後海的範圍。通惠河從今地安門橋下東流出大都南城垣,東至今通縣,稱為通惠河。通惠河在皇城東北角的寬度約27.5米左右。金水河在大都城内的流向,文獻記載不清,通過考古鑽探,才第一次把它揭示出來。金水河引玉泉山水從和義門南120餘米處入城,然後沿今北溝沿(即趙登禹路)南行再轉東,至今靈境胡同西口内分為南北2支,南支入太液池(今中海),再從崇天門南面的周橋下東流入通惠河;北支沿皇城西牆外北流,再折而向西,入太液池(今北海)北岸。

元大都遺址古人(考古詞條鐵器時代)7

▲ 元大都遺址出土的鈞瓷大碗

城門、水涵洞和下水道 1969年拆除西直門箭樓時發現了壓在明代箭樓之内的元大都和義門甕城城門,門洞内有至正十八年(1358)題記。城樓建築已被拆去,隻餘城門墩台和門洞。城門殘高22米,門洞長9.92米,寬 4.62米,内券高6.68米,外券高4.56米。樓上尚存有向城門上灌水的石箅子等滅火設備。木門已被拆去,僅餘承門軸的半球形鐵“鵝台”和門砧石。

在元大都的東、西垣北段和北垣西段發掘出3處水涵洞遺址,系向城外洩水的設施,以北垣的一處保存最好。涵洞的底和兩壁都用石闆鋪砌,頂部用磚起券,中部裝置着一排斷面呈菱形的鐵栅棍。涵洞的地基滿打“地釘”(木樁),其上再橫鋪“襯枋石”,這是宋元時代閘壩地基的通行作法。城内大街兩旁的排水渠在今西四地下發現,系用石條砌築的明渠,寬1米,深1.65米,在通過平則門内大街(即今阜内大街)時,頂部加蓋了石條。渠内石壁上還留有當時工匠所鑿刻的“緻和元年五月日,石匠劉三”等字迹。

元大都遺址古人(考古詞條鐵器時代)8

▲ 元大都遺址出土的白釉黑彩瓷罐

居住遺址 在發掘的十餘處元大都居住遺址中,以後英房胡同的為最重要。這是一所大型住宅,主院的正房建于台基之上,前出軒廊,後有抱廈,正房前有東西廂房,東院的正房是一座平面呈“工”字形的建築,即南北房之間以柱廊相聯,這種建築是宋元時代最流行的建築形式。出土遺物中數量最多的是瓷器,其中有珍貴的青花瓷器,有景德鎮的影青瓷器和“樞府”釉的瓷器,有龍泉窯的青瓷器、霍州窯的白瓷器和器形厚重的鈞窯瓷器,而以黑(褐)白花的磁州窯瓷器數量最多。從發掘的情況看,住宅的主人是在非常倉促的情況下離走的,以緻有很多貴重物品,如螺钿漆器、水晶石、紫端硯等都沒有來得及拿走,還有200餘顆紅白色瑪瑙圍棋子散亂地撒在正房的磚地上。雍和宮後的居住遺址是一處三合院落,院内有磚砌高露道通向正房和東西廂房。從出土的有“内府公用”款的漆器,及在附近發現的至正十五年王德常去思碑推測,可能是某衙府的院落。在建華鐵廠發現的居住遺址,是前明後暗的長方形房屋,并列成排,形式相同,兩家共用一堵山牆,顯然是統一修建的簡陋的“廊房”,出土遺物也多是普通瓷器和一般生活用具。在西縧胡同遺址中有一座類似庫房的建築,牆壁堅厚,東牆尚存3米多高,房内出土大量瓷器,有些碟、碗是成套疊放在一起的。

元大都遺址古人(考古詞條鐵器時代)9

▲ 元大都遺址出土的青花瓷盤

1970年在舊鼓樓大街豁口東側發現一處窖藏,出土了10件青花瓷器,6件影青瓷器。青花瓷器有鳳頭扁壺、青花扁壺、托盞、大盤等,在造型、花紋和釉色上具有很高的水平,是研究元代青花瓷器的重要标本。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