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莊子藏物于天下

莊子藏物于天下

圖文 更新时间:2024-11-26 23:18:05

莊子是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在一定程度上繼承并發揚了老子的思想,在為人處世上,他有着自己的理解,主要表現在順人順物、保全自身的活命思想,忘形忘體、立德于心的“道”論,似水學魚、從容自在的“逍遙”觀等三個方面,對當今社會中人的生存、人與人之間的交往都有着重要的啟迪。

莊子藏物于天下(莊子順人順物忘形忘體)1

順人順物,保全自身的“活命”思想

莊子哲學思想中最重要的問題就是生命的問題,莊子處于一個混亂的時代,因而他考慮的首要問題就是如何在亂世中生存、安頓,把“無用之為大用”“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當做他保全自身的活命思想。

01

無用則為大用

莊子在《人間世》中雲 :“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無用之用者。”“無用”便是莊子用來告誡人們保全自身的有效方法。他認為人在某些時候“無用則為大用 ”,而“無用”“無為”反倒能夠使自己趨利避害,得以全生。

莊子指出森林中的很多樹木因有用而遭無情砍伐,“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伐之 ;漆可用,故割之。”而不材之木栎社樹“以為舟則沉……以為柱則蠹。”對于匠人來說,它沒有一點用處,而對于栎社樹自己來說卻是莫大的用處,不受重視,不被砍伐,便可長壽。

02

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

莊子哲學中重要的問題是生命的問題。《人間世》在一開始便描述了衛國國君是一個十惡不赦的殘暴君王“其年壯,其行獨……輕用民死,死者以國量乎澤若蕉。”人民的生命對于殘忍的暴君如蝼蟻般輕賤,死亡可以随時來臨。尤其是在為暴君做事的從政者們,每天都是處在水深火熱的境地,對于他們來說最高的理想應該是生存而不是救世,能夠活着已經是很好的了。

“天下無道,聖人生焉”,一句話透露着生存的無可奈何,聖人也隻能把保全生命看作是關鍵的思想關懷。他們也并非刻意去回避社會的責任,隻是面對極端處境下不得已的做法。當知道世事艱難,而“不得已”“無可奈何”時,安于處境、順應自然或許是最好的方法。

莊子藏物于天下(莊子順人順物忘形忘體)2

忘形忘體,立德于心的“道”論

莊子指出 :“德有所長,而形有所忘”,他主張人要破除外形殘缺的觀念,而重視人的内在性。在《德充符》篇中,莊子借許多殘缺畸形之人為德行充足的驗證,他筆下的兀者王骀、申徒嘉、叔山無趾都是魅力非凡之人,而他們的魅力顯然不是來自已經殘缺的形體,而是内在的德行。有德的人,生命也自然流露出一種精神力量吸引着人。

01

人要有所忘,有所不忘

“忘”也是莊子思想中的一個重要觀點,他認為“忘”應當是有意的,并且是一種有意的舍棄,即是把某些不好的東西從心靈中驅趕出去,使自己的心靈得以解脫,那麼在莊子的眼中,什麼是該驅趕的呢,毫無疑問是形體,因為他始終認為“形有所忘 ”,而德是不應該被遺忘的,德是對于人而言最重要的東西,而形體是上天賦予的,是命中注定的,因而屬于命運的東西就該被遺忘。

“生不可禦,死不可止,美不可迎,醜不可拒。”一個人的出生是他本身所不可阻擋的,死也是不能夠制止的,美貌是不可迎接的,醜陋也是無法拒絕的,因此我們都不能夠支配形體的變化,不管是死生,還是美醜都與人無關,所以應當被遺忘。隻有遺忘了這些與人無關的東西,人們才能夠将自己的心靈從形體,并且也從有形的世界中解放出來,而達到無形之域。

02

尋求“道”的境界

莊子認為,道是産生天地萬物的本原,它雖沒有具體的形态和可感的意志,卻無處不在。道能澤及萬世,長于上古,遊于天地,雕刻衆形。莊子在《大宗師》中明确指出,“夫道,有情有信,無為無形 ;可傳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見……先天地生而不為久,長于上古而不為老。”這段話的意思是莊子在描述人與道之間的溝通和聯系,道自身并不會把它封閉起來,它時刻都處于開闊的空間中,它沒有隔閡,可以傳遞,也可以獲取。但道并不像現實中可見的物品那樣你遞給我,我遞給他,道的獲取隻能依靠自己去努力,我們不能依附任何人去獲得。

綜觀古代先賢,他們都因得到了道而在自己的領域裡發光發彩,獲得了很大的收益。“狶韋氏得之,以挈天地……傅說得之,以相武丁,奄有天下,乘東維、騎箕尾而比于列星。”我們沒有人知道道是怎樣開始的,也不知道它會于何時終結,但我們卻能看到,道是偉大而又神秘的,當我們真正得到了道,那麼我們便能暢遊于天地之間,不管做任何事,都能夠從容自在,遊刃有餘。

莊子藏物于天下(莊子順人順物忘形忘體)3

似水學魚,從容自在的“逍遙”觀

莊子對水和魚有着特殊的情懷,他喜歡水的虛靜從容以及向往魚的自由自在,在莊子的思想裡,水是生命、虛靜恬淡的處世哲學的象征,而魚是自由和快樂的象征。

01

學習水的虛靜

古往今來,水都以其自身的獨特屬性而被文人墨客們稱頌,老子認為水有着強大的生命力,“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管子則認為水是天地萬物的本原,管子雲 :“水者,何也?萬物之本原,諸生之宗室也。”而莊子認為水澄澈而平靜,具有虛靜恬淡的特質,主張做人要學習水的虛靜恬淡,要靜而不變,淡而無為。

在《天道》篇裡,莊子有言 :“萬物無足以铙心者,故靜也……天地之鑒也,萬物之鏡也。”這段話告訴我們,當一個人内心虛靜時,任何事物都無法擾亂他,水的平面是合乎測定水平的标準的,匠人常用其來測定水平,水處于平靜的狀态之時尚且清晰澄澈的能看見人的胡須眉毛,又何況人,當人像水一樣處于澄測平靜的狀态下,一樣可以成為天地萬物的明鏡。莊子在《刻意》篇中指出 :“水之性,不雜則清……此養神之道也。”水的性質簡單純樸而不複雜,虛靜而不易變,緩緩流逝,與世無争,動靜結合,張弛有度,做人也應如是。

02

追求魚的自由自在

《莊子》中描寫到了大量關于魚的意象,他筆下的魚是自由的象征。《秋水》篇中,莊子認為“儵魚出遊從容 , 是魚之樂也。”他所表達的魚之所以樂是因為獲得了自由境界。魚樂的條件取決于水,其在水中沒有任何的限制,沒有任何的條條框框,沒有任何的障礙,它可以自由的遨遊在自己的世界中。

莊子在《大宗師》又說 :“魚相造乎水……穿池而養給。”《大宗師》中的這條自給自足的魚亦如《秋水》中從容出遊的儵魚 , 它于河池之中,窟穴泥沙,以自資養供給,無所依附。而莊子描繪魚在水中從容出遊的情景恰恰是人與人在交往中所要借鑒的 , 魚的歡快來自于水 , 那麼人的呢?人則需要在道的境界裡才得以無拘無束、自在灑脫。

在經濟不斷發展,競争壓力也愈加增大的當今社會,莊子思想的許多方面對我們而言顯然是不現實的,我們很難像古代的先賢那般從容不迫,自在灑脫,當厭煩了世俗的一切事物,就獨自尋一方僻靜之所,遠離塵嚣,抛卻世俗。但是,莊子所提出的“無用之用,方為大用”,“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有所長,而形有所忘”等思想不僅可以讓他形神分離,收獲精神的無限自由,使自身處于超然物外、灑脫随性的精神境界,更是給今天處于浮躁、喧嚣、複雜社會中的我們帶來了無限的精神啟迪。

莊子認為理想中的社會不應該是人為物役,人們應該努力擺脫對物質對财富的依賴,追求恬淡随性的生活。理想中的社會應該是自由自在,灑脫随性的,人人都可以實現人身的自由,人格的完善以及精神的自由,從而遨遊于天地之間。當我們的形體得不到自由時,應該像《逍遙遊》中的大魚一樣“抟扶搖而上者九萬裡”,飛向那美麗的天池,努力使精神活動至于無拘無束,灑脫随性的境界。

◎本文原載于《文學評論》,圖源網絡,圖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