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三百首3
山中送别
山中相送罷,
日暮掩柴扉。
春草年年綠,
王孫歸不歸。
譯文:山中送别朋友,回家已近傍晚,關上柴門更覺孤獨。等明年春草再綠時,不知朋友能不能再來團聚?
釋讀:這首詩的譯文我很喜歡,我覺得比網上一般的譯文都要流暢簡練。以前聽餘秋雨icon先生說過,唐詩雖然不錯但是精選三百首就夠了。送别詩中這一首也是很有代表性的,它沒有着重寫送别的情景,而是把重心放在送别友人後。據《南渡北歸》描述,吳雨僧icon曾就文言文與白話文詩歌表達過自己的看法,他覺得那些經典唐詩裡很多其實就是用當時的白話文寫的。我覺得這首詩也可以作為吳先生論斷的例證。這首詩的畫面感不是很強,但它的語言足夠樸實,明白如話,同時又飽含深情。傳統的中國人總是比較含蓄的,送别這件事情肯定也比較難為情。實際上很多西方人怕也是有一點。以前看過一篇英語文章,說是在英國有專門替人送行的人,甚至有人雇人給自己送行。詩人把送别簡單的一筆帶過,留給了讀者很大的想象空間。朋友願意到偏遠的山中來跟詩人會面。今天的話來說,他或者他們肯定就是夠朋友。分别時他們肯定也依依不舍。詩人返回家中心裡可能就有點空落落的,并在日落時分,關門的時刻達到頂點。輕柔的“掩”字很好地體現了詩人的留戀。詩的後兩句也就跟着很自然的流露出詩人盼望友人歸來的心情。送别詩中草是常用的一個意象,柳也用的比較多。柳是留的諧音。隻是我一直不大理解為什麼用草。李舒同先生《長亭送别》的歌詞裡面也有草的意象—“芳草碧連天”。白居易著名的《賦得古原草送别》裡面也有“遠芳侵古道”“萋萋滿别情”。結合起來,我感覺是綿延不絕的芳草能一直陪着遠行的客人,而送行的詩人,縱是長亭十裡,也終須一别。于是詩人便喜歡上了借草送别。突然想起我的一個小學老師,他很喜歡董文華icon的《小草》。或許像歌詞裡所說“你看我的夥伴遍及天涯海角”,這樣也能帶給分别的人們些許慰籍吧。不知道這樣理解對不對,有路過的高手還請指正。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