郯(tán)城縣隸屬于位于山東省臨沂市,地處魯蘇交界,為江蘇省邳州、新沂、東海三市縣半環繞, 總面積1189平方公裡,總人口97萬。郯城縣有中國優秀生态旅遊縣、中國綠色名縣、全國科技進步先進縣、山東省園林城市等稱号。
一、曆史沿革
1、郯城建置,始于郯國。其建成公元前十一世紀。春秋為郯國,故城在今郯城鎮北部。
2、秦于原郯國故城置郯縣,為東海郡治。
3、三國魏置侯國,西晉複為縣。東魏置郯郡,北齊廢,北周大象元年(579年)複置,郯縣為郯郡治。
4、隋開皇初廢郯郡,大業初屬下邳郡。貞觀元年(627年),省入下邳,稱郯城鄉。“郯城”作為政區名,始見于此。元和間(806—820年),複置縣時,遂以鄉名為縣名,稱郯城縣。而後又省入臨沂縣,仍稱郯城,隸屬河南道沂州。
5、郯城縣自唐後期省入臨沂縣,曆經五代十國、宋、金直至元末,未再複縣,其縣原治所稱“郯城”。在此長約500年的時期内,境域所屬,随臨沂縣而易。
6、元末,郯城縣複置。
7、明屬兖州府沂州,清屬沂州府。
8、1913年廢府,屬岱南道(次年改名濟甯道)。1925年屬琅邪道,1928年直屬省。
9、1950年以後屬臨沂專區,1967年改屬臨沂地區,1994年屬臨沂市。
二、縣名來曆
少嗥氏為黃帝族向東發展的一支,與夷族雜居于此,稱“炎”地。周封炎族首領于此,稱炎國,後演化為郯國。戰國時期(約公元前414年),古郯為越國所滅。到了秦朝,始置郯郡,後改稱東海郡,置郯縣,屬徐州刺史部,為縣、郡、刺史部治所。《郡縣釋名》山東卷上:“漢置郯縣,元末置郯城縣,從郯國名也。”
三、遺迹及旅遊景點
1、郯城麥坡地震遺址。這一奇觀,全世界僅存兩處,國内惟一。郯城地震斷裂帶是由1668年7月25日山東中南部發生的8.5級大地震造成的,斷裂帶呈南北走向,長2600米,寬160米。據史料記載,是我國東部最大的一條地震斷裂帶,它的山體形成于7000萬年至1.4億年前,中生代時期的S形旋渦闆塊和新生代時期的地貌景觀赫然并置,蔚為壯觀,故有“一步跨億年”之說。
圖中紅色的砂岩形成于新生代第四紀(距今約200萬年),褐色的砂頁岩形成于中生代白垩紀(距今約7000-14000萬年),也就是恐龍生活的時代。如果你從兩種顔色的分界線上漫步而過,就實現了“一步跨億年”的神話。
2、望海樓景區:在城東南15公裡處,位于紅花鄉大尚莊村東南約2.5公裡的山頂上,是一座高大的石峰,巨石錯疊,形如石樓。據傳早在春秋時期,孔子周遊列國出訪郯國時,曾與郯國國君郯子到此登樓望海,觀看日出,後稱為孔子登臨處—望海樓。
3、齊魏馬陵之戰遺址:在山東郯城縣馬陵山。齊魏馬陵之戰發生在公元前341年,是軍事家孫膑指揮齊國軍隊以少勝多,一舉殲滅龐涓所率魏國十萬大軍的著名戰役。
4、郯國故城遺址:始建于春秋時期,為魯國附屬國郯國都城,坐落在今郯城縣城北側,護城河北岸,故城東牆和南牆已被推平,西牆和北牆局部保存尚好。
郯國,為少昊之後,商時立國,後成為西周東夷子爵小國,估計是在周公東征時期歸順周朝的,但西周時的曆史已不可考,現知對郯國曆史主要是春秋時期。郯國位于山東江蘇兩省交界,其地理位置比較特殊,對周朝來說,可以很好的作為防禦東夷和江淮的軍事基地。其封地在今山東郯城縣一帶,據說戰國著名齊魏馬陵之戰便發生在這裡。
郯國最早的時候叫炎國,後來加“邑”得“郯”,那“炎”字是怎麼來的?需要注意的是,“炎”字跟“炎帝”關系不大哦。“炎”的金文字形實際上是兩座火堆,表示火勢正在向上蔓延。原來,遠古時期族人們以狩獵為生,但滿山的荊棘給獵物帶來了防禦便利,給獵人倒形成了阻礙,聰明的古人便想了個辦法,用火焚山,然後圍獵,估計“炎”字是這麼來的。
春秋時期,随着魯國的逐漸強大,郯國淪為魯國的附屬國,魯國對待郯國也不錯。據《左傳·宣公四年》記載:“春,公及齊侯平莒及郯,莒人不肯。公伐莒,取向。”說得是公元前605年,郯國和鄰國的莒國發生了矛盾,齊國和魯國作為各自的老大國出面調和,郯國倒被說服了,但莒國不肯息事甯人,魯宣公大怒,出兵讨伐莒國,占領了莒國的向地(見向國篇)。這段記載可以作為魯國替郯國出頭兄弟情深的最好見證,其間魯郯還有了政治姻緣,但是這種良好關系似乎僅僅維持了幾年,就發生了微妙的變化。
據《左傳·宣公十六年》:“秋,郯伯姬來歸,出也。”說得是公元前593年,秋季,郯伯姬回到魯國,原因竟是被郯國遺棄送回娘家。估計在郯國的歸屬問題上發生了轉折。根據零星的曆史資料分析,郯國在周邊大國的相互争奪中,朝三暮四,先事魯,後歸吳,再投齊,最後又歸魯,在春秋曆史上也算是個活躍度相當高的小國了。
春秋末年郯國出了個學識淵博的國君,連孔子也慕名拜師。據《左傳·昭公十七年》記載:“秋,郯子來朝,公與之宴。”說得是公元前525年秋天,郯國國君來到魯國,與魯昭公共宴。席間,魯君問郯子,少皞氏用鳥名來命官名,這不是很奇怪嗎?郯子說:“少皞氏是我的祖先,以前黃帝氏用雲紀事,所以各部門的長官都用雲來命名;炎帝用火紀事,所以各部門的長官都用火來命名;工共氏用水紀事,所以用各部門的長官都用水來命名;太皞氏用龍紀事,所以各部門的長官都用龍來命名;而我的祖先少皞氏即位時,正好有瑞鳥從頭頂飛過,所以就從鳥開始紀事,各部門的長官也就以鳥來命名了。”然後郯子詳細列舉了少皞氏以鳥命名的十種官名,被稱為“五鸠”和“五雉”。沒想到,這事被傳揚開來,最後傳到了孔子的耳朵,“仲尼聞之,見于郯子而學之。”年輕好學的孔子聽說這事件後,為了弄清上古時期的官制體系,特地跑去向郯子請教,并發出“天子失官,學在四夷”的感歎,意思是天子那裡失去的官制,在小國可以找到。打個比方,這就像現在的我們對于先秦的風俗、文字等時代特征的東西已經無迹可循,但我們卻能從日本那裡找到蛛絲馬迹的道理一樣。
另外據說郯國國君還是個十足的孝子,其離奇事迹被儒家收進古代《二十四孝》感天動地的孝子故事之一,說得是郯子小時候,父母年老患有眼疾,得一民間秘方說用鹿乳汁洗眼能使眼疾改善,郯子便披上鹿皮,化裝成小鹿混入鹿群,然後趁機取得鹿奶,為此還差點被獵人射死,這便是“鹿乳奉親”的來曆。
郯國末代國君叫郯子鸪,也是有史記載的惟一一位有名字的郯國國君。《竹書紀年》記載,公元前414年,越王朱勾讨伐郯國,俘虜郯子鸪,郯國滅亡,郯國滅亡後,留下了一個罕見的姓氏:郯姓。
圖文丨來源:網絡
版權歸原作者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